第一節 檢驗一下自己的修養水平(1 / 1)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這一章是說,人生寵辱境界的根本症結所在,都是因為我有身而來。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寵”是得意的總表象。“辱”是失意的總代號。“若”在這裏作“亦”講,得之亦驚,失之亦驚。當一個人在獲得意外的成名、成功的時候,或心儀已久的事實現了的時候,除非平素有淡泊名利的真修養,一旦得意,便會欣喜若狂,甚至喜極而泣。如果修養太差,還會得意忘形。

例如,流傳清朝的一則笑話就是很好的說明。有一個老童生,每次考試不中,但年紀已經步入中年了。這一次正好與兒子同科應考,到了放榜的那一天,兒子看榜回來,趕緊向他父親報喜,他的父親正好關在房裏洗澡,兒子敲門大叫說:爸爸,我已考取第幾名了!他父親在房裏一聽,便大聲嗬斥說:考取一個秀才,算得了什麼,這樣沉不住氣,大呼小叫的讓別人笑話!兒子一聽,嚇得不敢大叫,便輕輕地說:爸爸,你也是第幾名錄取了!父親聽到,便打開房門,一衝而出,嗬斥兒子說:你為什麼不先說。像他這樣考了多少年,終於錄取了,驚得連衣服都忘記穿了。這便是“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的一個寫照。

“寵”是大家都想要的,但不會那麼輕易地得到,即使得到了,也是比較意外,或苦盼而來,比如範進中舉。有意外得到的,比如某人隨手買了一張彩票往那一放,自己都忘了那一碼子事,不曾想過了一段還中了一個大獎,都有得之若驚的感覺。再一個就是,大貴大富本身就已經把人置於深危之地,安有不驚之理。“辱”是大家都避之唯恐不及的事,一旦來臨,或手足無措,或魂飛魄散,是人修養達不到一定境界時的真實表露。一個人真能做到“寵辱不驚,坐看雲卷雲舒”,可不是簡單的一句話。

“寵為下”一句,在許多版本也做“辱為下”,究竟哪個對,哪個錯,恐怕老子自己也記不清了。實際上用哪個字意思都是一樣的,因為“寵”和“辱”是一個事情的兩麵。比如一個人意外得了100萬,肯定特別地高興。如果又意外地損失了100萬,肯定是特別地痛苦。高興指數和痛苦指數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