孰能安以動之徐生。這句話裏麵要注意“安”、“動”和“徐生”三個詞。前麵講的“濁”、“靜”和“徐清”隻是整個過程的一半,重要的在“孰能安以動之徐生”。許多人雖然一輩子安分守己,但一輩子卻一事無成,就是因為路隻走了一半,這後麵的路沒有走,或者說不懂“動”的哲學。“安”字很重要,身不安則心不定,國不安則社會不穩定,可不要認為“安”是坐在那裏不動,它是不滿現狀,是在目標確定以後不斷地進取,主動地思考問題,主動地發現問題,主動地解決問題。“動”既不是盲從亂動,也不是隨波逐流,而是遵照事物內在規律的動。像有些人鑽營忙碌了一輩子,究竟是為誰而忙,到頭來自己都沒搞清楚。真正的“動”,是明明白白,充滿意義的動。人隨時隨地都在動,動的是不是有意義卻不見得,有些人的動完全是以自己前期的付出為代價的,還不如不動。比如,一個人經過幾年的努力,幾乎快要成功的時候,突然一個閃失,使自己又回到了原點。因為在實際生活中,功和過是不對稱的,所以有些錯誤是絕對不能犯的,正所謂“一失足成千古恨”。而另一些人的動又完全是以未來利益作代價。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之間有一種內在關係。如果一個人隻顧眼前利益,就是天賦再好,也隻能曇花一現,因為他所有的獲取都是以未來利益作代價的;如果一個人隻顧長遠利益,不考慮眼前情況,那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也很難有所成就。所以動之前,不但要看到眼前利益還要兼顧到長遠利益。另外,作為一個領導人或企業老板很多情況下是靠製度來規範別人的行為。要知道一個製度就像一堵牆,毫無疑問地會把一些人擋在牆外麵,也會把一些人擋在牆的裏麵,重要的是你在砌牆之前,要弄清擋在牆外麵的是什麼,擋在牆裏麵的是什麼。而有些人恰恰相反,偏偏將幹事的人排擠出了企業,幹不了事的人或專幹壞事的人留在了企業,最後企業垮了,又找算命先生或神婆去討主意,看著真是可憐。“徐生”是慢慢的生,它的真正涵義是生生不息。像有些人搞管理,一動就遭人罵;像有些人辦企業,越辦越賠,這些都不能稱之為“徐生”。但怎麼動才能徐生?我認為好的“動”必須滿足這樣的要求:就是對自己、對別人都有益,能夠持續下去。比如吸毒,自己雖然暫時很快樂,但自己的身體和經濟能力都無法讓其持續下去。如果是做生意的話,錢就要徐徐地賺。俗話說:“錢不進急門。”如果一下子賺飽了,成了暴發戶,日子也是不好過的,因為錢是一個令人激動的東西,它會使無知的人幹出更加無知的事情。一個名人說:“一個無知的人有了錢以後,一定會有一出鬧劇。”
“濁”、“靜”、“清”、“安”、“動”和“生”這六個字,在意思上和《大學》裏麵的“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都是講事物的發展過程。老子著重表述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不同特征,《大學》重在講過程的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