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蔣介石查處美金公債舞弊案(1 / 3)

美金公債的發行與停售

抗戰中期以後,國民政府偏安一隅。隨著政治上加強一黨專製,經濟上實施統製專賣,軍事上不斷潰退,大後方官商勾結、以權謀私的現象愈發嚴重,並逐漸形成係統化、體製性的痼疾,貪汙與腐敗的案例層出不窮,而發生在抗戰後期的美金公債舞弊案就是其中一個極具代表性的個案。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成為同盟國的重要成員,美國開始重視對華援助,1942年3月,中美雙方簽訂借款協議,數額高達五億美元,條件亦很優惠,這是抗戰爆發後美國向中國提供的一次重要借款。

五億美元大借款成功之後,行政院副院長兼財政部部長孔祥熙即決定“利用此借款,為發行三十一年同盟勝利公債美金一萬萬元,及美金節約建國儲蓄券一萬萬元之基金,並計議其他運用方法”。按照他的說法,發行公債的目的就是為了“鞏固幣信,吸收遊資,穩定物價,協助生產”。此次發行美金公債最大的特點就是,公債發行時按照票麵額折合國幣繳購,折合率則由財政部於發行日公告;還本付息時,按照票麵額付給美金,或由中央銀行按照當日掛牌市價,折合國幣付給。

然而公債發行的情形卻與當局的設想大相徑庭,盡管財政當局和各地政府已大力宣傳,強行攤派,但實施的效果卻不盡人意,美金公債推行一年以來,各地隻銷售了一半,即不到5000萬美元的債券。

美金公債發行之初雖然成效不彰,但是沒過多久情況卻發生了變化,這是因為外彙官價與黑市價格之間的差距日益擴大,使得政府中主管財政的官員意識到經營美金公債是一筆可以贏得巨大利潤的買賣。

美金公債最初是按照1美元比法幣20元的官價彙率發行的。1943年春,美國軍隊開始進駐中國的西南地區,由於美軍在後方普遍使用美鈔購物,導致官價外彙與黑市外彙之間的差距愈來愈大,特別是1944年下半年國軍在豫湘桂戰場上節節潰敗,大後方民眾人心惶惶,更使得美金黑市價格飛速上揚。11月下旬僅半個月,重慶的外彙黑市價格就從250元法幣兌1美元升至近600元。盡管美元的黑市彙率不斷上漲,美國政府和其他外國駐華團體也都一再要求法幣貶值,但官方彙率依然維持1∶20這一水平。雖然官方的這一彙率基本上是有價無市,但外彙價格的雙軌製卻為那些有權勢的人物創造了一個斂財的大好機會,對於他們來講,此時購買和銷售美金公債就是一個最好的時機。

1943年8月2日,財政部通知各地國家行局自即日起暗中停售美金債券。10月9日,孔祥熙向蔣介石秘密呈交一份報告,要求結束銷售美金公債,他的理由是:美金公債“自開始發售以迄現在,曆時已一年有餘,而售出之數尚未及半,不僅發行之目的未達,而對外觀感亦多不利,近來美方對此頗為注意,屢來詢問。故覺如不籌維辦法,將來再請援助恐有妨礙”,因此決定停止銷售,未售出之債券全數交由中央銀行承受。這一建議得到蔣介石的同意,美金公債於10月15日宣布結束。

按照規定,美金公債未售出之部分由國庫局收回之後,應全數交還給業務局,歸之於國庫。然而這些從各地行局收回的美金債券並未全數上繳國庫,其中有相當部分被掌管國家財金大權的那些人物,以“調劑同人戰時生活”為幌子私下瓜分。根據1944年1月重慶《國民公報》的記載,當月美金公債債票價格最低為250元,最高為270元,到了5月份,價格更加高。照這個價格,即使按最低價計算,一倒手獲利也能高達十餘倍之多,而且個人還不需要出資,隻需記賬即可,這不就是典型的“空手套白狼”嗎?國家銀行的官員從上到下從中牟利,獲得最大利益的當然是那些位高權重的人物。這就是令當時大後方社會和輿論極為震驚、甚至引起美國朝野憤懣的美金公債舞弊案,而且矛頭直指掌管國家財政金融大權的孔祥熙。

蔣介石暗中調查

就在國內倒孔的呼聲日益高漲之際,恰好同盟國要在美國召開一個國際性的貨幣基金會議,蔣介石即委派孔祥熙以中國政府的全權代表,於6月22日率團啟程赴美,藉此躲避風頭。國際貨幣基金會議結束之後,孔祥熙仍長期逗留在美國,但國內倒孔的風潮卻絲毫沒有降溫。1944年9月5日,國民參政會三屆三次會議在重慶開幕,第二天財政部政務次長俞鴻鈞代表孔祥熙在會上作財政報告,參政員傅斯年帶頭開炮,要求“辦貪汙首先從最大的開刀”,並提出四大問題:一、孔及其家族經營商業問題;二、中央銀行問題(任用私人,予取予求);三、美金儲蓄券舞弊問題;四、黃金買賣問題。

麵對著國內洶湧的倒孔浪潮,雖然此時孔祥熙出任財政部長業已11年,但蔣介石也不得不考慮撤換他的決定。10月29日,蔣介石讓正在美國的宋美齡轉給孔祥熙一電,以關心他身體為由,第一次透露了要他辭職的意圖。

1944年11月20日孔祥熙被免去財政部長一職,由原政務次長俞鴻鈞繼任。但其行政院副院長和中央銀行總裁的職務並未更換。12月5日,蔣介石又致電孔祥熙,雖然一方麵聲稱有關財政金融事務交涉今後仍由其全權處理,但同時又宣布,在其未回國之前,由宋子文代理行政院長一職。

蔣介石如此急切要求孔辭職,很可能是他已經發覺孔祥熙涉嫌美金公債的舞弊案了。因為就在此時,蔣介石獲得密報:“近日各國家銀行假儲蓄為名,規定行員每人可認購美金儲蓄券,低級人員最少500元,高級職員竟高達萬元,一律照法價20元購入,再以黑市價售出,一轉手間,收益巨萬。又中國銀行近因黔境戰事緊張,對行員生活秘密發起美金、英鎊補助辦法,凡三十年以前到行之行員,準予以240元價購10元美金儲券一張,科長以上人員,分別以50元、100元、200元購買一張,廿八年以前到職行員,所有年金一律以英鎊核發,廿八年以後者,行中不負救濟責任,農民銀行以美鈔發給各職員,最低之職員亦可領得百元美鈔。”12月8日,蔣介石即命令新任財政部長俞鴻鈞暗中調查美金公債案。

俞鴻鈞接令後即與四聯總處聯合調查,並將中、中、交、農四行暨中央信托局與郵政儲金彙業局等國家行局近二年來各自購買美金公債及發放外彙情形予以統計上報。他的結論是,雖然各行曾發生過類似認購情形,但數額並不是傳聞中說得那麼大。

然而此案風波不但未能平息,反而愈來愈大。12月19日《大公報》發表社評《為國家求饒》,嚴厲斥責貪官與奸商。社評說:“暴敵不足畏,勝利確在望,最可慮的,還是我們本身不能除惡去穢,振作自新。”因此我們“一麵期望政府英斷,社會製裁;同時也不得不誠懇的向那些官僚國難商人以及一切社會的病菌們求饒。為國家求饒,請你們饒了國家吧”!12月24日,《大公報》又發表社評《晁錯與馬謖》,引用曆史上漢景帝殺晁錯而敗七國之兵,諸葛亮斬馬謖以正軍法為例,指出“當國事機微,曆史關頭,除權相以解除反對者的精神武裝,戮敗將以服軍民之心,是大英斷,是甚必要”。明眼人都清楚,《大公報》的這篇社評完全是以古喻今,所謂“除權相”說的是罷免孔祥熙(行政院副院長),“戮敗將”則是應懲治原軍政部長何應欽等軍政大員。

12月29日,蔣介石以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名義再次致電財政部,命其徹查中國農民銀行高級人員以原價購入美金公債,再以高價出售的情形。據財政部調查,中國農民銀行確有在央行宣布停售之後,經董事長孔祥熙同意,按照職員薪酬標準,以每月扣款的方式,由該行職員攤購200萬元美金公債之情事。

此時有關美金公債舞弊案的報告不斷從各種渠道呈送,蔣介石表麵上雖然對孔祥熙仍予以保護,但亦對其行為產生懷疑,屢屢暗中下令調查。1954年年初,他即將“中央銀行業務局之查察”列為“預定近期工作計劃”中的首要工作,並於2月第一周的“預期工作課目”中明白寫道“密查中央銀行美金公債賬目”。其後,他又得報“中央銀行國庫局副經理徐俊卿於奉到停售美金公債之命令後,竟將外省各分行所提繳結餘額美金公債提出340萬元,以黑市出售,報賬則仍以每元20元計算。又有美金公債99萬元,以黑市售出後,倒填2月份出售,以圖蒙弊”,因此又下令俞鴻鈞徹查具報。

俞鴻鈞在調查美金公債案經過的呈文中報告,“該徐俊卿似無提出中央銀行外行〔省〕各分行所提繳結餘額美金公債340萬元以黑市售出,及以美金公債99萬元以黑市售出後倒填2月份出售,以圖蒙弊等事實”。財政部的調查雖然認定美金公債舞弊案缺乏根據,但實際上此案的疑點很多,特別是那些所謂預售戶的下落。蔣介石對此十分關心,他在日記中亦多次提及此事,並將“徹查美金公債案”列為3月份預定處理的大事。這就說明,蔣介石根本就不相信財政部的調查報告,並決計將此案調查清楚。

孔祥熙涉案的證據

3月28日,具名胡叔度、李尚清二人聯合呈文,舉報美金公債案的內幕。從呈文的內容來看,這兩位檢舉人深悉內情,所述事實經過、舞弊手段以及涉案人員等細節均極為清楚,揭露至少有400萬元美金公債以“撥付預售票”的形式被央行高級官員瓜分。檢舉書指出,這些收回的債券售出時“離政府宣布停止發售已有數月之隔,當時市麵黑市已成,何能以20元官價折合率再行出售?弊病顯明,無庸致〔置〕疑”。問題是“‘撥付預售票’究係撥付何人,奉何命令撥付,有何手續及證據”,為此呈請政府委派大員親赴國庫局予以徹查。蔣介石收到檢舉後立即將原件抄送財政部,要求“嚴密徹查究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