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前,我自南京大學曆史係畢業,分配到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工作,這是典藏民國時期檔案的國家級檔案館。那時中國剛剛結束文革,撥亂反正,百廢待興,學術界也開始進入一個思想解放的時代,民國史領域更成為極待開發的處女地。身處典藏民國檔案的寶庫,時逢改革開放的春天,從事民國檔案的編輯和出版,從而使我第一次接觸到大量的民國檔案,如同進入一處寶礦。我在二檔工作的時間並不長,前後還不到七年,但從那時起,就確立了我從事民國史研究的終生道路。
上世紀80年代末,我回到了出生地香港,先是在香港大學研究院學習,不久便應聘來到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工作,自此便有幸一直在這一充滿自由的環境中繼續從事學術研究。二十多年以來,我不僅與南京第二曆史檔案館的老同事和新朋友們保持密切的關係,經常利用開會和探親之機前去查閱檔案,得到他們的幫助,此外我還多次前往內地的上海、北京、天津等地檔案館以及台灣的國史館、國民黨黨史館以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查閱檔案,2006年蔣介石日記開放後,我又抽出時間前往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查閱蔣介石日記和宋子文檔案。我的研究方向是戰前、戰時和戰後國民政府的財政金融政策以及國家資本與官僚資本的消長,在占有檔案史料的基礎上,這些年來,除了出版數部專著外,還先後在內地、台灣、香港等地的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了近百篇民國史領域的論文。
也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內地突然興起了一陣民國熱,懷舊的老照片一輯接著一輯不斷出版,蔣介石和民國要人的生平秘聞常被擺放在書店最搶眼的位置,而電視屏幕上有關民國內容的節目更是令觀眾目不暇給,甚至在日常生活中,所謂“民國範兒”亦成為熱門的話題。大概就是在這種環境下,前幾年不斷有報刊的編輯和朋友約稿,要我寫一些民國時期名人的趣事逸聞。我原本不是撰寫這類文字的高手,但耐不住朋友們的熱情催討,便試著利用以往收集檔案中發現的一些資料,寫了幾篇文章,沒想到反應還不錯,網上不斷有人轉載,這又使得出版界更多的朋友來函索稿,幾年下來,我先後在《曆史學家茶座》、《南方都市報》、《世紀》、《國家人文曆史》以及香港的《明報月刊》、美國的《世界日報》等報刊上發表了十來篇這類的文章。承蒙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東曉、總編輯李占領諸兄的厚愛,建議我將其結集出版,為此我又將以往撰寫的幾篇論文加以改寫,使它們成為較為通俗的文字。因為這些文章主要源於各個檔案館的資料,而撰寫的對象又多是蔣介石、宋子文、孔祥熙等民國時期官場的重要人物以及圍繞他們所發生的事,一時想不出什麼好的題目,遂將其定名為《檔案中的民國政要》,雖說過於平白,但與內容倒還是挺貼切的。
本書所收的文章都是多年來以查閱上述檔案館的資料為基礎而撰寫的,特別是近年來蔣介石日記、蔣中正檔案和宋子文、孔祥熙檔案的公布,以及王世傑、徐永昌、唐縱、陳布雷、王子壯、張發奎、翁文灝、熊式輝、陳克文等眾多民國時期名人日記和回憶錄的出版,都成為本書依靠的重要史料。為了適應更多讀者的習慣,本書盡可能采用通俗性的語言,增加些趣味性的情節,少了些學術性的規範,同時也選用了一些圖片,目的自然是希望文字生動,圖文並茂,可讀性高。這些圖片除了選用一些原始檔案外,其他照片源於一些出版物,包括《宋子文與他的時代》(吳景平、郭岱君編著,複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中國近代珍貴圖片庫》(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編,香港商務印書館,1994年)等畫冊,還有一些則在網上搜尋而來,恕未一一說明,謹致謝忱。這裏需要強調的是,本書所有內容都有大量史料為依據,決非胡編亂造,無中生有;同時,在注意尋求通俗的要求下,最重要的原則還是堅守真實。由於這些文章發表在不同時期、不同刊物,盡管在結集過程中盡量予以統一和刪節,但為了保持每篇文章的完整,可能還會出現某些重複,這都是要向讀者說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