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企業精神文化建設(1 / 3)

企業需要文化滋潤,成長需要文化支撐。

如果說企業文化理論為企業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那麼企業文化實踐則直接決定著企業成長與發展的命運。踐行企業文化,旨在以精神文化建設凝練企業之魂、以製度文化建設規製企業文化之道、以行為文化建設培育企業之端、以物質文化建設塑造企業之形。企業文化的真諦在於行,優秀的企業文化一定是付諸於實踐過程的“魂、道、端、形”為一體的完美結合。

企業精神文化,是企業意識形態的總和,是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受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意識形態影響,經長期的文化積澱而形成的一種精神成果和文化觀念。實踐證明,一個企業的成長,既需要以物質力量為基準,又需要以精神力量為支撐。熔鑄企業精神力量離不開精神文化建設。一種優秀的精神文化,是企業文化的靈魂,也是企業的靈魂。

第一節 精神文化是現代企業之魂

一、企業精神文化:魂之存

企業精神文化是企業文化的精神層,是相對於企業物質文化和行為文化而言的。企業精神文化是一種更深層次的文化現象,在整個企業文化係統中,它處於核心的地位。

1.透視企業精神文化

在企業文化建設中,企業精神文化是與物質文化相適應的一種觀念形態。透視企業精神文化,從它所具有的核心作用出發,人們習慣於把它稱之為企業的靈魂,就像一個人不能沒有靈魂一樣,一個企業也不能沒有靈魂。精神文化是企業成長的動力之源,有了它,企業存在才有意義,企業發展才有活力。

什麼是企業精神文化,為什麼說精神文化是企業之魂,我們把它概括為以下幾點:

①企業精神文化是相對於企業物質文化、企業行為文化和企業製度文化來說的,它處於企業文化的精神層,是企業的觀念形態、價值形態的集合。

②精神文化集中體現了一個企業獨特的、鮮明的經營思想和個性風格,反映著企業的信念和追求,是企業員工共同孕育的群體意識的集中體現。

③企業精神文化的形成必須依托於企業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和製度文化,但它並不是對三者的簡單概括和總結,而是對三者的升華,是更深層次的文化現象。

④在整個企業文化體係中,精神文化處於核心地位,是企業的上層建築,它包括企業經營哲學、企業精神、企業價值觀念、企業道德等內容。

2.企業精神文化的引領作用

作為企業意識形態總和的企業精神文化,它來自於企業文化心理的長期積澱,這種積澱最終形成一種群體意識,而這種群體意識一旦形成,就會成為推動企業發展的一種精神力量,一種動力源。

①引領產生凝聚力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想和價值觀念,具有不同思想和價值觀念的人如果不能有效地組織起來,隻能是一盤散沙。企業精神文化體現著強烈的群體意識,它像一根強勁的紐帶,從思想深處把全體員工的價值觀念、個人追求與企業的價值觀念緊密聯係在一起,它像一塊巨大的磁盤將分散的員工個體力量聚合成團隊的整體力量。

企業精神文化與其他硬性的企業文化類型相比,本能地具有內在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它會使每個員工產生強烈的歸屬感、榮譽感和目標服從感。特別是當企業處於危難之際,這種凝聚功能更能顯示出其巨大的向心力。東南亞金融風暴時,韓國現代公司也沒能逃脫風波的襲擊。當員工得知企業岌岌可危時,他們不是逃避退縮、袖手旁觀,而是主動拿出自己多年的積蓄甚至首飾幫公司分憂解難,大家齊心協力,最終使企業度過了難關。顯然,這種精神文化的凝聚功能要比其他強製性措施更起作用。

②引領產生激勵力量。企業管理的核心是管人,管人的目的是要把每個員工的聰明才智充分地挖掘出來,以便為企業做出更大貢獻。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尊重員工、相信員工。企業精神文化是一種人本文化,其重要任務就是要創造一種人人受重視、人人受尊重的文化氛圍。它主張每個員工都應以主人翁的姿態關心企業發展,重視對企業做出貢獻的員工的認同和獎勵,鼓勵員工為實現自身價值和企業發展而不斷進取。當員工融入集體並為此做出貢獻時,既可以分享成功的喜悅,又能得到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的滿足,從而促使員工加倍努力工作。

可見,一種優秀的企業精神文化,不僅能夠鼓舞企業員工士氣,引領企業步入良性循環軌道,而且能在此基礎上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日本人提出的“車廂理論”很有價值,它強調一列火車的每節車廂(個人)都要有動力,這樣的列車(集體)動力強勁,速度就快,比單純地靠火車頭(領導、模範)牽引效果更佳。

③引領產生牽引力量。企業精神文化可以把員工個人的目標和價值觀念引導到企業所確定的目標和價值觀念上來。當然,一個企業的精神文化,可能是超前的、也可能是滯後的,可能是積極向上的、也可能是頹廢沒落的。優秀的企業精神文化對企業的發展有正向的導向作用,而落後的精神文化則對企業的發展具有反向的導向作用。建立優秀的企業精神文化的實質是建立企業內部健康的動力機製。通過這種動力機製,引領企業員工不偏離企業的使命、願景和目標指向,以保證企業運行的有序化。

在企業發展動力上,企業精神文化是企業前進與發展的“牽引力”,企業前進與發展的狀況將取決於這個“牽引力”的方向和大小。因此,任何一個企業要想謀求更大的發展,必須努力培育自身優秀的精神文化,否則,就有可能走向衰亡。

二、企業精神文化建設的架構

與可枯竭的物質資源不同,激人奮進的企業精神文化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精神支柱。綜觀世界眾多長壽公司,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特征,即擁有一整套獨具特色的企業精神文化。近年來,不少企業提出二次創業的口號,實際上,也可以看作是對企業精神成果的提煉、守成和創新過程。

1.企業精神文化的守成和創新

企業精神文化所代表的意識形態作為一套價值觀念或認知學識,源於企業長期經營實踐中的過濾和萃取,並固化為企業不可缺少的文化傳統。所以,對今天的企業來說,如何接受企業的精神文化已不是問題的關鍵,最為關鍵的是在精神文化建設中,如何處理好精神文化固化、守成和創新問題。

①精神文化的守成。先進的企業精神文化,是今天企業生存的精神支柱、發展的精神動力、成功的核心要素。對於企業在長期經營實踐中形成的優秀精神成果,如果不善於積極守成,就有可能喪失這筆精神財富。企業沉浮的實踐證明,積極的守成思想,是一個企業走向成功不可缺少的品質。韓國三星集團創始人李秉哲在經營中吸收了本土和國外優秀文化而形成的思想和行為模式,成為三星集團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財富,其子李健熙繼承父業之後,繼承並且進一步發揚了這些文化傳統,最終,積極守成使三星集團的文化得以傳承,企業越做越大,連續幾十年稱雄於韓國企業界。

②精神文化的創新。在企業精神文化建設中,積極守成內涵著對已有精神成果的繼承,同時還包含著積極進取的創新。我們看到不少名噪一時的企業之所以難逃夭折的厄運,就在於它不是積極守成,而是被動守成,而被動守成往往是守不住的。因為企業如同生物體,隻有不斷的新陳代謝才能保持健康長壽。創新企業精神文化,要從積極守成開始,首先要把已有的優秀精神成果和文化傳統繼承和保留下來,這是守成;其次是把落後文化和價值理念淘汰出去,這是吐故;再次是不斷借鑒和吸收國內外先進企業文化和精神成果,這是納新;最後是與發展相適應不斷創新精神文化,使企業的價值觀、目標追求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狀態。

③精神文化的固化。先進的企業精神文化一旦形成,就有一個相對穩定和固化保持的問題,不能朝令夕改隨意變動。不是對所有的精神文化都“固定終身”,這樣做反而違背了精神文化也需要隨時代發展而不斷調整的規律。而是對其中相對穩定的核心部分予以相對固定,成為企業長期推行與貫徹的價值觀念,固化於企業的一切行為之中,構成企業獨有的文化特色。同仁堂成立三百多年來,一直奉行“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堂訓,成為同仁堂獲得社會認可,長盛不衰的旗幟。海爾膾炙人口的“真誠到永遠”伴隨海爾的優質產品走遍了大江南北,走出了國門,至今仍然魅力無窮。任何一個企業都有其最核心的相對穩定的精神文化部分,因此,也都存在一個認真選擇、予以固化的任務,它同守成與創新同等重要。

2.企業精神文化的架構

企業精神文化建設,實質上是企業在意識形態層麵上的企業哲學、企業價值觀、企業精神、企業道德的創建和塑造過程。企業精神文化的架構也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麵的構件組成:

①以市場為導向的企業哲學。企業哲學是以市場為導向指導企業經營管理的最高層次理性思考的方式和方法。企業哲學思考涉及企業生存、存在價值、發展理念等基本問題,是構成企業價值觀、道德觀、企業精神重要的哲學基礎。

②以人為本導向的價值觀。在企業哲學指導下形成的價值觀,是精神文化的核心。一個企業核心價值觀的形成以及價值觀更新無不受製於一定企業哲學思想的影響。企業哲學思考往往是以人為出發點,致力於人與人、人與組織的矛盾的解決,由此決定了企業價值觀必須以人為本。

③以誠信為導向的道德觀。企業道德是企業精神文化建設不可缺少的現實內容,由此形成的企業道德規範,是企業哲學、價值觀在道德層麵的具體體現。它對企業成員的約束是自然的而非強製性的,它對企業的影響是長遠的而非短期性的。誠信是一個企業的道德根基,企業的道德建設必須以誠信為本。

④以奉獻為導向的企業精神。企業精神是全體員工共同一致、彼此共鳴的內心態度、精神狀態和思想境界。例如企業員工的主人翁精神、艱苦創業精神、開拓進取精神、敬業精神等等。企業精神的培育是以無私奉獻的思想境界為基礎,無私方能產生奉獻,才能積極參與、精誠合作。所以,一種企業精神特質和文化傾向應堅持以奉獻為本。

第二節 企業哲學與企業精神文化

一、企業哲學與精神文化的關係

企業文化建設,最根本的是企業的精神文化建設。其中正確和全麵把握企業哲學與精神文化的關係,是企業加快精神文化建設重要的認識前提。

1.什麼是企業哲學

有關理論認為,企業文化是由企業哲學決定的,因而企業的精神文化也應該由企業哲學決定。或者說,在企業文化建設中,受什麼樣的企業哲學思想指導,就會產生什麼樣的精神文化。

關於企業哲學的界定頗多,但一般認為:“企業哲學是指導企業經營管理的最高層次的思維模式,是處理企業矛盾的價值觀和方法論。”在這裏,所謂的最高層次的思維模式,實質上就是哲學的辯證思維方法,這裏講的處理企業矛盾的價值觀和方法論,實際上就是哲學思想、理性把握、思維方法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的具體應用。

2.企業哲學的功能聯係

從企業哲學基本認知出發,如果說哲學在人的精神世界處於統帥地位,那麼企業哲學應該是企業經營智慧的代名詞。它作為企業精神文化建設的向導,不僅規定著精神文化建設的方向,而且也決定著企業經營管理思想的價值走向。企業哲學與企業精神文化之間存在的功能聯係,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麵:

①企業哲學是一種存在,它作用、滲透於企業文化建設的精神層麵,就表現為企業精神文化現象;

②企業哲學是一種認識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精神文化實質上是在哲學理性和方法論指導下精心培育和創造的一種文化;

③精神文化建設擺脫不了企業哲學的支配,決定了企業的精神文化建設必須以正確的哲學思想來指導;

④精神文化建設離不開企業家的積極主張,決定了企業家必須是一個擁有哲學頭腦的經營管理者。

二、企業哲學的三個層次

一個企業的企業哲學決定著企業的精神狀態、經營理念和管理方式,其中涉及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哲學思考,內涵著重要的文化價值。在葉生先生的《企業靈魂:企業文化管理實用手冊》一書中,把企業哲學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為核心層即“企業為什麼存在”,這是解決企業存在的價值或意義的問題。企業生存價值與企業成長價值有關。在創業之初,企業為了生存的需要,考慮更多的是如何掙錢;隨著企業規模擴大,企業生存價值也開始提升,當達到最高層次的自我價值實現時,便進入了企業哲學最高境界。

第二層次,是“企業的發展目標”,這是企業發展的願景問題。所謂願景就是企業所期望達到的企業發展的某種景象,由此產生企業的信念和使命,以及企業為之奮鬥的目標。企業共同的願景能夠喚起企業成員的希望,並在企業價值觀的引導和使命感的驅使下,使企業成員共同努力去實現企業的發展目標。

第三層次,是“企業如何生存”,這是企業經營理念問題。經營理念,是一個企業追求企業績效的根據,是顧客及競爭者以及員工價值觀與正確經營行為的確認,在此基礎上所形成的基本發展思路,它包括對企業環境、企業使命、完成使命的核心競爭力的基本認識。經營理念的形成,是一個企業從發展哲學的角度長期思考的結果。

三、企業哲學及哲學素養

依據企業哲學與精神文化建設的指導與被指導的關係,決定了今天的企業在精神文化建設中,無論是倡導者、製定者,還是建設者、參與者,都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哲學素養。

1.企業哲學的基礎地位

企業哲學對精神文化建設具有價值導向作用和方法論功能,決定了企業哲學在精神文化建設中所處的理論基礎地位。

①企業環境與企業哲學共同作用於企業精神文化,並影響著精神文化建設的實踐過程以及企業行為和經營管理職能的發揮;

②企業哲學作為企業文化建設的基礎,對精神文化建設發揮著先導作用,同時其哲學思想又滲透於企業經營管理的全過程乃至每個員工的頭腦中;

③企業哲學正確與否關係到企業精神文化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決定著企業的經營宗旨、戰略目標、製度安排、管理風格,甚至影響到企業的經營業績。

2.企業哲學素養的培育

有人講,一名哲學家不一定成為企業家,但一個企業家必須是一名具有哲學頭腦的人。實踐證明,企業家的哲學素養對一個企業發展的成敗起著關鍵作用,同樣,如果一個企業缺少哲學基礎、缺乏哲學理念,也難以成為一個成功的企業。提高企業哲學素養,首先要從企業領導做起,才能帶動整個企業。

企業的哲學素養是一個長期積累和培育的過程,提高企業哲學的品質,首先要從領導做起,通過領導的示範效應,帶動整個企業為之努力;其次創新學習,樹立工作學習化、學習工作化的理念,並付諸於文化建設的實踐。為此,需要正確認識以下三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