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因管理而有序,管理因文化而有素。
用文化理念審視管理,文化管理的獨到品質,是把管理有序的傳統管理理念提升到管理有素的文化管理水平,使企業組織有素且富有前途。它以文化管理的方式引導企業把價值觀、企業精神、企業使命等一係列價值理念融入管理過程,使有序化、理性化、製度化、人本化管理融為一體,彰顯流程有序、獎懲有理、製度有力、管理有情的獨特管理風範。實踐證明,失敗的企業各有各的原因,但成功的企業共同的特點就是管理有素。
企業發展離不開資本。如果說企業文化是企業不可缺少的一種重要資本,那麼隨著企業文化在決定企業命運方麵的作用日益強大,就會使以往企業經營資本與管理的虛弱顯露無遺。因此,加快企業文化資本的積累和梳理,重視企業文化建設與文化管理,便成為今天企業發展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企業經營管理者追求的最高境界。
第一節 企業成長與文化資本
一、文化資本是企業競爭之本
在文化管理的時代,先進的企業文化已成為企業成長之基,企業的文化資本已成為企業競爭之本,現代企業之間這一戰略重點和競爭策略的轉變,把企業推向了一個更高層次的競爭——企業文化競爭。
1.企業競爭重點的轉向
市場經濟就是競爭經濟。隨著企業經營環境的不斷變化,從20世紀70年代直至今天,企業間競爭的戰略重點發生了重要的轉變:
①70年代以前,生產管理模式是追求標準化、流水線式,大批量生產方式被普遍接受,市場競爭主要是集中在降低產品成本上。
②70年代,除了降低產品成本之外,依靠技術進步提高企業生產效率與產品質量,成為當時市場競爭的核心內容。
③80年代,市場競爭程度加劇,市場競爭的核心進一步細化,如何及時為客戶提供質優價廉的產品和服務,滿足客戶多方麵要求成為競爭的關鍵。為此,企業管理亦開始從文化視角進行反思,尋求新的管理模式。
④90年代,市場競爭的焦點進而轉為速度和效益兩方麵的雙重競爭,即如何以最短時間快速開發出高質量及性能價格能被用戶接受的新產品。市場競爭重點的轉移,使企業文化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的作用日趨明顯,同時也使企業以文化取勝的群體競爭意識得到空前提高,企業文化建設開始得到企業的重視。
⑤進入21世紀,便進入文化製勝的時代。在文化成為企業競爭最大依靠的前提下,相應地,作為文化主體的人便成了企業管理鏈條中最受關注的對象。因此,在企業內部尊重人的價值、最大限度滿足人的發展需求,在企業外部對客戶與社會誠信負責,提供優質服務便成為企業競爭中關心的重點。新世紀企業競爭重點的轉變,決定了企業必須把這些問題上升到文化高度,采用文化管理的手段來解決。
2.企業文化決定競爭的優劣
企業是在競爭中成長的。作為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僅應重視產品的經營,而且必須重視文化資本的經營。企業文化已成為今天企業走向成功的一個先決條件。
①21世紀企業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企業文化的競爭。在這場文化較量中,能夠在競爭中獨占鼇頭的企業,也必將是有著鮮明特色文化的企業。企業文化理論的奠基人之一勞倫斯·米勒在《美國企業精神》一書中寫道:“公司惟有發展出一種文化,這種文化能激勵在競爭中獲得成功的一切行為,這樣公司才能在競爭中成功。”由此可以看出,企業文化是企業賴以生存與發展的根源,而優秀的企業文化更是企業良性發展的有力保障。
②今天企業文化的優劣,決定著企業明天競爭的優劣。如果說21世紀的企業競爭正在走向文化力競爭,那麼企業文化的優劣就直接決定著企業競爭的優劣。也就是說,在企業成長中誰擁有文化優勢,誰就擁有競爭優勢、效益優勢和發展優勢。它表明企業文化不是對企業的文化包裝,也不是簡單的企業識別係統,而是企業經營管理各種活動的一種組織文化,這種文化的先進性和實用性直接關係到企業文化的優劣,決定著企業競爭優劣的大小。
③文化是企業生存之本,也是企業發展之本。一個文化資本匱乏的企業或還沒有形成自己文化資本的企業,即便它資金再雄厚,技術再先進,優秀人才再充裕,也隻能是興旺一時,最終在激烈的競爭中難以避免其衰敗的命運。因此,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誰能更注重企業文化建設,率先構建出具有特色的優秀企業文化,誰能先於他人而積累起自己的文化資本,誰就能贏得市場競爭的主動權。
二、文化資本是企業成功的基礎
IBM谘詢公司對世界500強的調查結果顯示,這些企業出類拔萃的關鍵是具有優秀的企業文化,他們令人注目的技術創新、體製創新和管理創新無一不是植根於其優秀而獨特的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是它們位列500強而聞名於世的根本原因。因此,要研究企業成功的奧秘,離不開對企業文化資本的探討。
1.文化是決定企業成功的要素
在企業成長中,不同的行業、不同的企業在不同的時期,生產不同的產品或提供不同的服務,其中有盈虧,也有成敗。雖然決定其成功的因素很多,但總體來看,成功的企業由以下幾個方麵的共性因素決定的。
①快速的反應:今天的成功企業都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其中最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快”。他們能夠根據需要快速改變經營策略,第一時間對客戶的需求作出反應,拿出處理方案,新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令人難以想像。
②較大的靈活性:快速反應的企業靈活性很大,對內體現在員工可不斷學習到新的技能,有能力從事多方麵工作,並根據實際需要改變自己的崗位和職責;對外則體現在企業能夠發現多方麵的發展機會,根據市場信息隨時靈活調整。
③良好的整合能力:企業在快速變化,所以需要具有快速整合內部人才、資源、業務流程的能力。這些企業有良好的機製,可以將各個部門和活動按照實際工作中的需要有機組合在一起,能夠通過協調各個環節來獲得整體的優勢。
④注重創新:創新是現代企業發展的動力之源,尤其在一個快速發展的經濟社會中創新是至關重要的。成功企業能夠營造創新的環境和氛圍,並對創新給予鼓勵和支持,而不是像注重控製的傳統企業那樣謹小慎微,畏首畏尾。成功的企業之所以成功,在於它們選擇了成功的創新之路。
⑤獨特的企業文化:優秀的企業文化是奇跡的創造者,我們所熟知的知名企業,如可口可樂、迪斯尼、英特爾、微軟、海爾等,它們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在於它們擁有獨具特色的、為其員工所高度認同的企業文化,有著雄厚的企業文化資本。從這個意義上講,企業文化資本在企業經營和管理中起著關鍵作用,是決定企業成敗與否不可或缺的基礎。
2.文化資本與企業經營管理
凡企業都離不開經營與管理,而企業的經營與管理又離不開文化。如果說優秀的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和精神動力,那麼雄厚的企業文化資本就是企業走向成功的基石。
①企業經營離不開管理。企業經營關注的是業務流程,而企業管理關注的是如何使企業的業務流程更有效率。企業經營好了可以盈利,但要使企業持續發展,就需要企業在關注經營的同時,強化企業的管理。企業管理好了不僅可以盈利,而且可以使企業長盛不衰,所以,好的企業其經營與管理總是相輔相成的。
②企業經營管理離不開文化。在文化理性時代,一個健康、成熟的成功企業,不僅需要經營好、管理好,而且需要企業文化好。而企業文化建設的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又取決於文化資本的狀況。
對於企業而言,擁有雄厚的文化資本有利於通過對企業員工的精神和價值觀的引導,調動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挖掘自己潛能,最大程度地實現自己的價值,同時也有利於其他要素在文化資本的整合作用下達到優化合理配置。所以,文化資本既可實現企業發展,又可兼顧個人進步。
3.文化資本是企業成功之基
由美國管理學者彼得斯(Thomas J·Peters)和沃特曼(Robert H·Waterman)兩位管理專家根據對美國最成功企業所作的調查研究分析,指出:在經營得最成功的企業裏,居第一位的並不是嚴格的規章製度和利潤指標,更不是計算機或任何一種管理工具、方法、手段,甚至也不是科學技術,而是“企業文化”。無獨有偶,美國著名管理學家約翰·科特在《企業文化與經營業績》一書中講到:“企業文化在下一個十年內很可能成為企業興衰的關鍵因素”。兩名大師恰恰從理論上支持了IBM谘詢公司的調查結果。
我們說文化資本是企業走向成功的基礎,是指有文化的企業未必成功,但成功的企業必定有屬於自己的優秀文化。任何一家謀求成功的企業,必須充分認識到文化資本積累的必要性,都離不開在市場競爭中依靠文化的力量來帶動生產力的發展,由此而不斷走向成功。總之,文化資本是企業成功的堅實基礎,這一點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已得到了證明。
三、文化資本的價值追求及實現
資本,通俗地講就是能夠帶來增值的價值。企業的文化資本之所以能在競爭中、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正是源自於它內在的不可估量的文化力量,以及由此而體現出來的價值。
1.文化資本的價值追求
優秀的企業文化創建,不僅取決於文化資本的多寡,而且取決於文化資本的優劣。從質量統一規律出發,文化資本的價值追求主要表現為其自身價值在企業精神價值和經濟價值中的再現。前者在於培育企業的核心價值觀,為企業發展提供持續的精神動力;後者在於通過創新的文化經營與管理理念,實現企業經營效益最大化。
詹姆斯·奈特在《基於價值的經營》中曾指出:“價值管理是使公司的管理人員集中於公司的戰略製定,提高管理人員的觀察力,獲取更高價值的一種途徑。”這條途徑在企業價值管理意義上,就是文化資本的價值追求,且蘊涵著以下幾種價值取向:
①吸納先進文化,改造落後文化。在信息時代,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傳遞著。本著“拿來主義”原則,及時地吸納先進文化,並以之改造自己的落後文化,才能保證企業的持續發展。
②提倡開放文化,反對封閉文化。市場經濟就是開放性經濟,閉目塞聽隻能被時代所拋棄。企業文化也要適應環境需要,和外界互通有無,這樣才能揚長避短,更快更好地發展。
③鼓勵創新文化,消除保守文化。黨的十六大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誰故步自封,保守落後,不注重推陳出新,誰就必然要被淘汰,於人,於企業,於國家,莫不如此。
2.文化資本價值追求的實現
對企業文化資本的理解,不能僅僅停留在其價值追求上,還要在實現途徑上進行思考,通過有效的發揮文化資本的作用,實現文化資本的價值追求。要達到這一點,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①以企業的文化建設為前提。企業文化是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隻有在企業的文化資本積累到一定程度,有了足夠的經驗和價值判斷基礎,企業員工才能在相互作用中形成共同的價值取向、道德水準、精神追求,才能形成自身的文化特色。文化資本雖然是一種無形資本,但需要通過有意識的、實實在在的企業文化建設才能得以形成,發揮其作用。
②以企業先進文化的積累為手段。文化是傳承的。在文化傳承中有繼承、也有創新,其中所繼承的一定是傳統的優秀文化,所創新的一定是代表發展方向的先進文化。對企業而言,市場競爭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企業進行文化建設一定要時刻注意積累先進的文化。先進文化的積累可以來自兩個方麵,一是相對於企業外部環境,要注重吸納古今中外一切優秀文化成果,來豐富自我;二是相對企業內部環境,要注重企業文化建設一定要在實踐中不斷創新,隻有不斷推陳出新才會保持企業文化的持續發展。
③以塑造優秀的企業文化氛圍為目的。企業文化建設的目的就是創造優秀企業文化氛圍。優秀的企業文化氛圍可以增強企業的向心力、凝聚力、號召力,將企業員工最大限度地團結起來,增強員工的自豪感和歸屬感,並調動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為企業的成長與發展增加更多籌碼。任何以趕時髦、求時尚為出發點的做法,充其量隻能僅限於形式上的企業文化包裝,絕對達不到積累企業文化資本的效果,因而也不能實現文化資本的價值追求。
第二節 企業文化資本的內涵
一、企業文化資本的解析
企業文化建設在我國經曆了近20年的發展,文化資本在企業發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也為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和企業管理人員所認可。但是,還有相當一些人對“文化資本”的理解較為狹隘或有失偏頗,因此有必要對企業文化資本做進一步的解析。
1.“文化資本”廣義的解釋
文化最早被視為資本,始於社會學之父孔德。在他的《社會政體體製》的第二章裏,孔德提出如果人類的產出高於消費,那麼一部分資本將會代代積累,並可隨時空發展轉換為耐用資本的觀點。這裏孔德繼承了人類學寬泛的“文化”概念,他從政治經濟學和社會學視角對文化資本的初始解釋,被認為是文化資本觀念的最初萌芽。
到20世紀,法國著名思想家、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在其著名的論文《資本的形式》中第一次完整地闡釋了他的文化資本理論,提出“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概念。布迪厄認為,根據資本在不同場所所起的作用,可以把它分為三種有著相應的功能和各自的製度化形式、彼此聯係和轉化的基本形態,即經濟資本、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很顯然,這裏的“文化資本”應算作是一種相對獨立的資本形態。在一定的條件下,不同形式的資本可以互相轉化,但每一種資本的存在和運動都有其相對自主性。某些文化資源,不論是文化實踐還是文化產品,在一定的社會曆史條件下,可以成為稀有資源,占有這類資源可以獲取一定的物質和利潤。在這種情況下,文化資源就成為了文化資本。文化資本同所有的資本形式一樣,具有頑強的再生產、乃至擴大再生產的能力,它們共同維持著社會的再生產。
布迪厄的觀點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許多理論工作者對“文化資本”的科學內涵及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意義,展開了更為深入的研究。在《理解布迪厄》一書中,作者對文化資本的解釋是:“一種屬於文化正統的趣味、消費方式、社會屬性、技能和判斷的價值形式。”
貝爾克和福爾克認為“文化資本”指的是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環境的適應性能力,主張將“文化資本”這個概念擴展到某個更廣闊的領域中。澳大利亞麥考裏大學經濟學教授戴維·思羅斯比則是這樣給“文化資本”定義的:“文化資本是以財富的形式具體表現出來的文化價值的積累”,而“財富也許是以有形或無形的形式存在”,其中,“無形的文化資本包括一係列與既定人群相符的思想、實踐、信念、傳統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