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戰略的係統分析就是辨識、鑒別和評價與企業文化戰略相關的各種內外因素,對各種可行方案和替代方案進行係統量化分析和評價比較,最後輸出適宜的方案及其可能產生的效應,供決策參考。它是企業文化戰略的首要階段,也是明確戰略決策意識和進行戰略決策的前提條件。
第一節 企業文化戰略的導入問題
一、企業文化戰略的導入
企業文化戰略是指對企業文化的發展目標和發展方向所製定的總體謀劃和基本對策。它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隨著科學技術和信息產業突飛猛進,知識型、技術型工人和企業管理人員日益增加,企業管理組織結構趨於扁平化的新形勢下,應運而生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的創新和變革。
1.企業文化戰略的導入需要一定的基礎
自發的企業文化可能是在企業創建初期就已經存在,或者說自發的企業文化是先於企業製度而存在的,但是那個時期的企業管理還遠沒有把企業文化上升到戰略的高度上。盡管企業文化會對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都有很大的幫助,但是一個疲於奔命的企業,一個風雨飄搖的企業根本無暇顧及企業文化戰略的問題,所以說,企業文化戰略的導入需要有一個健康、穩定的企業基礎。企業文化戰略是在科學技術和信息產業突飛猛進的背景下產生的,是企業追求高層次的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有效工具,同樣也是企業在具備了一定的經濟實力之後才有精力考慮的事情。這正如同人一樣,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隻有一個發展基本健康,有足夠精力的企業在尋求進一步的發展過程中才會重視到企業文化的建設和發展。
2.企業文化戰略的導入要循序漸進
一個文化需要有足夠的時間讓人們去接受,文化導入的關鍵就在於讓人們接受並內化到每一個員工內心去。企業文化戰略的導入同樣也必須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讓每一個員工首先知道自己的企業文化,同時要讓員工理解企業文化的內涵,從領導者、老員工身上應該體現出這種文化,然後才能讓其他員工有學習的榜樣。企業文化戰略的導入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轟轟烈烈的,企業文化戰略的導入確確實實就是要水滴石穿,要細雨無聲地滋潤進每一個員工的心田。
二、企業文化戰略導入的過程
明確了企業文化戰略導入的應注意的有關事項後,準確把握文化戰略導入的過程成為企業文化戰略導入的核心問題。
1.企業文化戰略的係統分析
企業文化戰略的係統分析是企業文化戰略導入的首要階段和前提條件。企業文化戰略的係統分析是一種決策輔助技術。企業文化戰略係統分析活動的重點在於通過係統研究、調查企業文化的現狀等問題,通過係統設計,形成係統的結構,擬定企業文化戰略的可行方案,通過建模、模擬、優化和評價技術等對擬定的企業文化戰略的各種可行方案或策略,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評價和協調,幫助決策者提高對企業文化戰略問題認識的清晰程度,以便決策者選擇行動方案。因此,要導入企業文化戰略首先要對企業文化戰略進行係統分析,同時,企業文化戰略的導入也是企業文化戰略係統分析的一個重要環節。
有效的企業文化戰略的係統分析應注意以下四個方麵的問題:
①企業文化戰略的係統分析隻是決策的輔助手段;
②有效的企業文化戰略係統分析應能處理不同環境條件下的各類問題;
③係統分析的工程也同係統工程一樣,其影響源於外界刺激;
④係統分析工作應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和較少的資源耗費的情況下完成決策者提出的要求,建立新的有效係統。
2.企業文化戰略的導入過程
企業文化戰略的導入依據企業的實際情況不同而有很大不同。企業文化戰略導入方式選擇的總體原則是:最容易被企業員工接受,能最好的與企業融合為一體的方式就是最實用的、最好的方式。
企業文化戰略導入的過程也因為導入方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是總體來講,大致的導入過程,可以分為兩個大的階段,即企業文化調查研究階段、企業文化的自我診斷階段。
企業文化戰略導入過程圖在企業文化調查研究階段,不僅需要對企業文化淵源及其發展曆史、企業的經營狀況、企業所屬的行業特點、企業人員素質狀況、企業的資源能力狀況、企業文化生成與發展的人文環境等進行分析,還應對企業內外部環境給予充分關注,目的在於為選擇正確的企業文化戰略提供可靠的參考。
企業文化的自我診斷,是指對企業文化建設的優劣勢進行診析和判斷。主要包括分析企業文化建設目標的製定是否反映企業優勢、是否有一個高效的領導團隊、企業文化建設的過程和推進是否和諧順利、企業文化是否具有先進性以及企業文化建設的效果如何等,目的在於通過自我診斷能夠對企業文化戰略導入的重點及關鍵問題進行有效把握,進而有效導入企業文化戰略。
第二節 企業文化戰略的調研過程
一、企業文化戰略的調研
企業文化調研是對一個企業的企業文化基本狀況進行調查、了解、分析和研究,形成總體認識。要進行行之有效的企業文化戰略的導入,必須了解實情,腳踏實地,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提出恰當的方案和計劃以收到實效。因此,企業文化的調研是企業文化戰略導入的基礎。
進行企業文化調研,注意把握以下兩個方麵:
1.企業的基本情況
包括對企業現狀、麵臨的環境及員工狀況的調查和了解。
①企業現狀的調研。包括企業的性質、行業特征、曆史情況、資源狀況、經營狀況、企業製度狀況。
②企業麵臨環境的調研。包括地域環境、競爭環境、企業公共關係狀況、企業宏觀經濟環境狀況、對企業文化生成與發展相關的政治法律和人文環境。
③企業員工狀況的調研。了解員工構成、企業家情況、管理人員情況、知識水平等,特別是企業家的見識和戰略構想,掌握員工的思想狀態和工作態度、能力和潛力。
2.企業文化基本情況
準確把握企業文化狀況,需要對其發展進程及其目前現狀進行係統、全麵的審視。
①要著重調研企業文化淵源及發展曆史、目標、導向、文化氛圍、機製等。
②要了解現有企業文化基礎,掌握現有企業文化的積極與消極成分,提出具有針對性和目的性的創立新的企業文化的設想。
③要了解企業員工的心態、願望,監測輿論,反饋輿論,引導有利於創立新型企業文化的積極輿論,消除消極輿論的影響。
二、企業文化戰略的調研原則
對企業文化的調研,要注意調研企業現行的企業文化,注意考察企業現行的各項製度和經營戰略。為了保證調研獲得數據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在調研過程中要遵循以下具體原則:
1.調研要圍繞本企業的核心要素
人員素質、精神狀態、價值理念、願景目標、行為規範、企業內外形象等是否符合企業長期發展的需要。
員工對企業的價值理念、願景目標及各項規章製度是否清楚了解,有何意見。
員工對企業經營狀況的滿意度。
員工對企業薪酬理念及體係的滿意度。
2.考察要涉及本企業戰略發展和製度安排的基礎問題
如行業的發展態勢、競爭優勢、人力資源管理、管理培訓、員工行為規範等。
3.要考察本企業文化的社會基礎
如宏觀經濟環境、本企業與政府的關係狀況、與相關單位的關係狀況、員工的基本素質等。
三、企業文化戰略的調研方法
企業文化戰略的調研同一般的社會調研一樣也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具體采用哪種方法應當依據需要調查的內容、現有資料情況以及調查者的實力等因素而定。而且,同其他的社會調查一樣,在企業文化戰略的調研過程中,大多數情況下會使用多種而不是單一的一種方法。常用的企業文化戰略的調研方法有以下幾種:
1.資料搜集法
在塑造企業文化戰略工程啟動前,廣泛並有選擇地搜集調閱本企業的各種文字資料,如:
①企業有關曆史資料。
②企業當年和上年的工作總結報告。
③企業網站和各種媒體近年對企業的宣傳報道以及企業內部宣傳的優秀事跡。
④企業人力資源及組織構架資料。
⑤企業各部門規章製度。
⑥企業高層決策者近年的重要講話和文章。
⑦行業態勢、主要競爭夥伴、重點客戶的資料。
⑧曾經或現在使用的理念用語及廣告文案。
⑨企業現有的經營戰略規劃或設想。
2.觀察法
觀察法是指深入到企業的現場環境、辦公場所、生活環境實地考察,通過這種辦法對本企業文化要素進行把握。
3.問卷調查法
問卷調查法最能夠了解到企業群體的主流意識、主題精神、價值理念的認同度和行為準則的一致性。
在設計調查問卷時,應重點圍繞下列問題展開:
①企業發展戰略。
②企業價值理念。
③企業人力資源。
④企業培訓體係。
⑤企業人際溝通。
⑥員工對企業的評價。
4.個人訪談法
個人訪談法能夠深入把握企業各層次人員的真實思想。在實施訪談時,重點應選擇以下四類人進行重點訪談:
①企業的高管層。
②一些有代表性部門的中層領導。
③企業的基層人員。
④那些對企業現狀有強烈不滿的員工。
四、企業文化調研的步驟
企業文化調研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企業文化調研包括企業文化調查的準備、調查以及分析整理各階段;而狹義的企業文化調研隻包括企業文化的調查階段。這裏探討的是廣義的企業文化調研。雖然調研方法不同,內容和步驟會有很大的不同,但總體上講,企業文化調研主要有以下幾個步驟:
1.準備階段
準備階段需要完成的工作主要有確定課題,對需要調研研究的東西做到心中有數,而且要做好一些前期準備工作。具體來講主要有:
①編製調研方案,為保證調研有序的進行,最好寫出完整的調研方案提綱。
②確定調研任務,具體來說就是確定調研課題,並進行初步探索。
③編製調研可行性計劃,同時列出調研細則,比如調研需要的一些必備物品的準備,像照相機、攝像機、錄音筆、筆記本,以及是否給受訪者準備一些小禮物等。還有要列出調研需要的訪談提綱、問卷,還有和受訪對象聯係的一些名錄等等。
2.實施階段
這個階段也就是調查階段,調研的實施階段其實就是資料的收集階段。整個實施階段,根據使用調研方法不同而不同。
在這一階段主要是根據準備階段設計好的調查方法進行資料收集,在資料收集過程中,應當堅持自願參與、對研究對象無害的社會研究倫理。同時,在實施階段應當掌握必要的實施技巧,比如:提問的原則、問卷的建構、訪談調查需要注意的問題等等。隻有掌握更多的訪談技巧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證調查的真實可靠。
3.分析總結階段
對所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分析總結是獲得調研結果的一個重要步驟。主要的分析方法有統計分析、頭腦風暴分析法、態度量表分析法、德爾菲法等等。分析的大致步驟是先對收集來的資料進行整理,具體就是對資料進行審查、分類、彙總和編輯。將資料整理好之後,如果用計算機進行處理分析還需要對資料進行輸入前的處理。然後是采用設計好的方法對收集資料進行分析。分析後要對分析結果作出書麵分析報告,這也是整個企業文化調研的結果。
第三節 企業文化戰略的環境分析
一、企業內部資源環境的分析
企業文化戰略目標的製定及戰略選擇不但要知彼,而且要知己,即對企業自身的內部資源環境和戰略能力給予正確的估計。這種知己是企業經營的基礎,是製定文化戰略的出發點、依據和條件,也是企業競爭取勝的動力源泉。同時,對企業的內部資源環境進行分析,可以掌握企業的優勢和劣勢,以便使確定的文化戰略目標更加符合企業實際,並通過有效利用企業人、財、物等資源,富有創新地推進企業文化戰略。
1.企業內部資源環境分析的內容
一般來說,企業內部資源環境分析包括經營資源分析、價值鏈分析、企業戰略能力分析、企業核心能力分析四項內容。
(1)經營資源分析
企業的經營資源,是企業競爭的基本力量和動力源泉。對企業經營資源分析的戰略意義在於,確保企業獲得最大程度的利潤,由此來決定企業的成長及其未來的發展方向。企業的經營資源分為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
①有形資源。有形資源包括以下四類:
一是人力資源。它主要包括企業員工的質量和數量、職工的文化水平和技術水平、職工的積極主動性和創造性、職工的忠誠和對企業的貢獻價值。
二是財力資源。它主要包括企業的法人財產權、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的狀況、資金周轉速度、企業的貸款能力、內部資金的運用和再生能力、企業的投資能力等。
三是物力資源。它包括企業的生產規模與企業位置、技術裝備的數量和質量、企業商品的數量、種類和質量、原材料的來源及滿足程度功能。
四是組織資源。它包括企業的組織結構類型、體製機製及各種規章製度的狀況、企業的運作方式與方法。
②無形資源。無形資源包括以下兩類:
一是技術資源。它包括企業技術資源的充足程度、企業的生產工藝水平、生產能力以及商品品質優勢、企業的技術開發和研究能力、科技人員的技術創新能力等,這是評判和衡量企業競爭優勢強弱的關鍵。
二是商品品牌價值、資信度和商譽。企業商品的品牌、資信度和商譽的高低,反映著外部對企業的整體評價水平,決定著企業的生存環境和競爭能力。
(2)價值鏈分析
價值鏈是指一個企業進行設計、生產、營銷、交貨等活動而引發的商品價值形成和實現過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個企業的競爭優勢最終是由其商品或服務的市場價值決定的,即由消費者的實際購買力來決定。而消費者是否接受該商品與服務的關鍵,則在於他們對企業提供的商品或服務與其他競爭者提供的商品與服務的價值判斷。可以說,他們對企業設計、生產、銷售、供貨的價值評價,直接決定著企業的生死。當他們尋找到真正渴望得到的商品並願意為此支付貨幣時,該商品的生產企業便在市場上實現了商品或服務的價值,從而在商品或服務的競爭中建立起自己的競爭優勢。
經營資源和價值鏈分析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對資源的審核過程。資源審核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不是列舉企業資源數量、種類和品質的清單,而是分析和判定在所有可控資源中,哪些資源是形成企業核心能力的戰略性資源,它在何種程度上支持企業的戰略行動並幫助公司構建起市場競爭的優勢地位。
(3)企業戰略能力分析
對企業戰略能力的分析,可以著重從以幾方麵能力下著手:
①財務能力分析。企業的財務能力,是企業再生產能力、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能力、投融資能力的財務反映,它通過企業的財務報表和資料表現出來。這些財務報表和資料,通過大量的數據,記錄了企業經營管理的整個過程。如果靜態地看財務資料,計算各種財務比率,並與其他相似企業乃至整個行業的財務比率作橫向比較,就可以知道在某一時點上的財務狀況及經營水平。如果動態地看,把現時的財務比率與先前的財務比率作縱向比較,就可以發現企業經營的發展變化方向。把縱向和橫向的分析比較方法結合起來,計算綜合企業的收益性、成長性、安全性、流動性及生產性這五類指標,並畫出雷達圖,就能夠清楚地、直觀地、形象地看到企業財務及經營狀況的優勢和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