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節 灸火籠(1 / 2)

大牛嶺山高水冷,素以青山秀水而得名。深秋寒冬裏,山野冷風徹徹。兒時村裏幾乎無人用過風扇,冰箱連村中小店都不曾配備。炎炎盛夏,蓋瓦的屋下甚是幽涼,一樓午憩時,習習穿堂風令人無比愜爽。

立秋後,天氣明顯寒涼起來。夜裏,去往學堂坪場或禮堂看電影或采茶戲時,走在曠野,著了兩件衣服仍寒意襲人。

秋涼過後,白露成霜。這時,村民陸續焙上了火籠。人們將床底閑置己久的火籠悉數搜出,拿到河邊清洗幹淨。火籠大致分為四種:篾火籠、黃泥火籠、陶石火籠、烘衣的篾籠。篾火籠最安全慰貼,牢固的篾柄提手下麵是鋁絲的火籠蓋,周身用篾青編成,美觀且經用,裏麵是一個盛放火屎和碳灰的鐵盒或鋁盒,圓形的木底板,拙樸結實。提在手裏,踏在腳下,溫暖體貼,在寒冬裏帶來融融暖意。

黃泥火籠中間圓大,底腳收縮,有個黃泥鑄成的半圓提柄。放於地上,稍不留意,絆上一腳,極可能應聲而破。孩童們都怕用這類火籠,冰天雪地,到處滑溜,稍不慎來個趔趄,黃泥火籠恐怕便要報銷了——倘若真要報銷了,那將難以交差,定會遭大人斥罵,大人常會在孩子頭上狠狠敲幾記“舍粟子”。

陶石火籠和黃泥火籠相似,笨重、易碎,中間空空,沒有麵蓋。慰腳時隻能踏搭在窄窄的邊沿上,稍不留神還會踏進火灰裏,燃毀襪子。於是有人便從街上另購回相應的鐵圈蓋來當踏板。焙衣的篾籠近半米高,一個橢圓形的篾籠架,裏麵鑲著一口廢舊的盆缽。篾籠主要用來焙衣焙圍裙,夜裏入睡前,大人常將半幹半濕的衣裳毛巾覆於架上,翌日便完全幹爽。

篾籠如不留意,極易出現隱患。有次,親戚將小孩衣褲疊覆在篾籠上烘烤,下午進門,大吃一驚,哪還有衣褲的影子,地上除了灰溜溜的石缽外,隻剩下一攤土灰了。篾籠架子早已焚毀,幸而未燃起其他家什。

寒風呼嘯,朔風粗暴地推搡著窗欞,一個勁地往門縫裏鑽。夜裏上床前,人們先將火籠在席下的稻草上旋兩下,擦去火籠底端的髒汙,然後放入被窩,少許,方寬衣解帶,愜意地鑽進暖融融的被窩裏。一會將火籠提上胸前煨手,一會移下膝腿焙足。有時火籠不夠,我的被窩焐暖後,便傳給隔壁父母床上。在床上焙上個把小時,睡意漸濃,這時要記得將火籠提下床,放在離床稍遠之處。若一再貪念舒暖,一不留神,沉睡過去,夢中會將火籠蹬翻在被窩裏,火舌滾在床上,燒焦席被,重則釀發火災。篾火籠最適合在被窩裏烘烤,石火籠無麵蓋,不適宜烘被窩。

冬日裏,天暗得早,人們六點多便吃過夜飯。電視雪花忽閃,了無意趣,天寒地凍,凍得人隻想往被窩裏鑽,有時鄰居會聚過來閑侃。人們早早鑽入綿長深厚的夜裏,做起駁雜紛亂的夢。半夜有時尿憋,被窩外寒氣襲人,十分不想起來。父母常將尿桶提放在梯口或門外走廊口(兒時人們似乎習慣瓦屋內的尿騷味)。起身時,瑟瑟發抖,凍得牙齒“嘚嘚嘚”地直打架,回身趕緊往被窩裏鑽。

睡了長長一宿,渾身難耐,早醒後,卻賴在溫暖的被窩,不想起來。母親起得甚早,她不顧凜冽的寒凍,早早下到灶房,生火煮撈米大鍋飯。門外臉盆木桶隔夜水已凝結冰凍,山上的鬆杉林木罩著白蒙蒙的灰霜,寒氣氤氳,砭人肌骨。灶膛漸漸紅旺,鍋裏溫水騰嫋,屋裏慢慢融暖起來。等母親熬好香稠大鍋粥,一邊蒸飯時,我們仍不願起來。母親便開始叫喚了:“起來吃粥嘍,飯都快好了。”有時幾番叫喚無果,她便氣呼呼地跑上樓掀開我們的棉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