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的寶寶經常啃咬玩具,因此,如果是土製或木製的玩具家長一定要注意,因為塗料上可能會含有鉛,而玩具的粗糙麵非常容易被寶寶咬爛,使得塗料進入寶寶口中。
隨著寶寶逐漸長大,對撥浪鼓、不倒翁之類的玩具已經漸漸失去了興趣,因此可以讓寶寶追著上了發條就能跑的汽車玩具玩,這樣還可以鍛煉寶寶練習走路。此外,有些寶寶一看到畫冊就高興起來,或是喜歡看交通工具畫冊,或是喜歡看動物畫冊,但畫冊最好不要有複雜背景。不過也有些寶寶不喜歡看書、看畫冊,這樣的寶寶也不要勉強,以免引起寶寶的厭煩心理。
10~11個月寶寶怎麼教
動一動:教寶寶正確學走路
寶寶已經能夠邁出人生的第一步了,爸爸媽媽要抓住這個機會,盡快教寶寶學會走路。
●從爬行開始:爬行可以鍛煉寶寶腿部肌肉的張力,有利於寶寶學步。經常讓寶寶在地板或硬的墊子上爬行,可鍛煉寶寶的手足協調能力。
●做做仰臥起坐:要練習寶寶的肌力,還可以與寶寶對坐,拉著寶寶的手,讓寶寶坐起——躺下,如此反複幾次。注意拉寶寶的雙手不能太用力,以防用力不當造成寶寶脫臼,也不要累著寶寶。
●蹬蹬腿腳:雙手托住寶寶的腋下,托起寶寶,讓他做蹬腿彈跳動作,練習寶寶腿部的伸展能力。
●抓拿玩具,攀攀爬爬:站立是走的前提,將寶寶喜歡的玩具放在與寶寶高度差不多的沙發或茶幾上,鼓勵他扶著站起來抓取玩具,還可以把玩具放在沙發上或拿在爸爸媽媽的手裏,鼓勵寶寶攀爬。
●練習放手站立:寶寶開始會因為害怕不願意放手站立,爸爸媽媽可以遞給寶寶單手拿不住的玩具,如皮球、布娃娃等,讓寶寶不知不覺放開雙手,獨自站立。也可以把玩具放在另一邊,逗引寶寶轉動身體,獨自站立。
●扶走訓練:讓寶寶在可以扶走的環境裏活動,如讓他扶著牆麵、沙發、茶幾、小床、欄杆、學步的推車、輕巧的凳子等移步。爸爸媽媽還可以在寶寶身後,扶住寶寶的胳膊,帶動他向前邁步走,然後再慢慢地過渡到握住寶寶的一隻胳膊讓他自己走,可以配合口令,以調動寶寶的興趣。注意不能牽拉或提起寶寶的前臂讓他行走,這樣容易造成寶寶脫臼。
●蹲在寶寶的前方:當寶寶扶著會走後,爸爸媽媽可以蹲在寶寶的前方,展開雙臂或者用玩具鼓勵寶寶過來,先是一兩步,再一點點增加距離。等寶寶敢走後爸爸媽媽可以分別站在兩頭,,讓寶寶在中間來回走。
●少抱多走:不要把寶寶抱著不放,或者把他困在一個地方。應多給寶寶自由活動的機會,鼓勵他四處遊走,進行探索。爸爸媽媽要注意清理雜物和容易發生意外的物品,給寶寶一個安全的空間。
●安慰和鼓勵:寶寶學走路時,摔倒是不可避免的,爸爸媽媽不宜過度緊張,以免加劇寶寶對學步的恐懼。當寶寶學步跌倒時,爸爸媽媽應給予安撫和鼓勵,讓寶寶有安全感。
摸一摸:讓寶寶學會搭積木
1歲前的寶寶還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空間概念,那種標準的六麵體、有一定質感、符合力學原理的積木,對寶寶來說意義不是很大,因此最好選擇趣味性積木,如布積木,它柔軟、有鮮豔的顏色,還有動物或水果等圖案,可以讓寶寶感知顏色,認識物體,發展觸覺,而且不用擔心積木碰傷寶寶。訓練時,媽媽或爸爸先給寶寶兩塊積木,讓寶寶把一塊積木摞在另一塊積木上。再給寶寶一個乒乓球,讓寶寶把乒乓球再摞在第二塊積木上,無論怎麼放,結果都是乒乓球從積木上掉下來。這時,媽媽或爸爸再給寶寶一塊小積木,寶寶一摞就摞上去了。成功給寶寶帶來喜悅,同時也使寶寶對不同物體的不同性質有了初步的認識,盡管寶寶還不清楚物體的幾何形狀,但這樣的直接體驗對將來的學習具有重要意義。
看一看:給寶寶看有圖的書
隨著寶寶眼界的開闊,僅僅憑借眼前的實物和看到的東西來開發寶寶,是很不夠的,有些東西是看不到的。在這個月,寶寶看的能力增強,為他看圖畫書奠定了基礎。可以通過認識圖畫書上的圖教寶寶認識更多的事物,增加寶寶認識事物的能力。在讓寶寶看圖畫書時,要注意以下問題:
圖畫書上的形象要真實;圖形要準確;圖畫書的色彩要鮮豔;每張圖畫內容力求單一、清晰;不買有較多背景、看起來很亂的圖畫書,避免嬰兒眼睛疲勞,辨認困難;最好先不要買卡通、漫畫等圖畫書;待孩子認識了大多數實物,再買卡通、漫畫類的才可引起孩子的興趣。
讀一讀:教寶寶識字
嚐試教寶寶識字時,媽媽或爸爸可以結合寶寶愛吃的食物、愛玩的玩具、認得的親人以及日常家具、物品等進行無意識的學習,這對寶寶來說並非一件困難的事。
盡管這時的“識字”對寶寶來說,僅僅是一個視覺刺激的信號而已,和認一幅圖並沒有什麼兩樣,但這種嚐試對寶寶的智能發育是大有好處的。
說一說:讓寶寶回應你的話
在幫助寶寶語言發展時,媽媽或爸爸要善於用各種方式促使寶寶作出反應,無論是說話,還是以身體動作表示都可以。這個月的寶寶,在會用語言回答“好”或“不好”之前,大都是以點頭或搖頭表示“好”與“不好”。隻要寶寶這樣做了,就是一個良好的開端,讓寶寶回應時要給寶寶留下充分回答或指出的時間和機會,這時也需要媽媽或爸爸重複所說的話或指認的東西的名稱。比如,媽媽或爸爸假裝要寶寶幫忙找東西時,可以說“球,在哪裏?”讓寶寶有充分的時間去琢磨媽媽或爸爸說的話。如果寶寶用手指出球的所在地方,媽媽或爸爸就應給予獎勵或誇獎,即使寶寶隻是把頭轉向正確的方向也應給予肯定地說:“對了,球,就在那裏。”
親子互動:寶寶的呼喚媽媽要及時回應
寶寶反複叫“媽媽”,這正意味著寶寶的心靈有一定的成長,是寶寶成長的標誌,媽媽應該及時表示高興。
此時的寶寶還不能用語言正確地表達自己的心情,所以這個時候寶寶還會不停地發出兒語引起媽媽的注意,滿足自己的好奇心。不管是以哪一種形態發出聲音,寶寶的感受性都很豐富,對周圍的一些小事物也會產生興趣,引起強烈的反應。不過,這個時期的寶寶還不能完全聽懂媽媽的話,所以媽媽跟寶寶說話時,一定要注重說話的口吻,“不要再吵了,安靜點!”等這類帶有命令語氣的話最好不要跟寶寶說。如果媽媽不能及時過去陪寶寶玩,那麼用話語來安慰寶寶,少批評寶寶。慢慢地,寶寶就能聽懂媽媽說話的意思,大聲叫嚷的次數也就會隨之減少。
親子互動:微笑著對寶寶說話
寶寶還會用笑容表達自己快樂的心情,甚至淘氣地從媽媽那裏得到一個預期的反應,比如寶寶會頑皮地向媽媽笑,好像是說:“我就知道媽媽會有這種反應。”寶寶在用笑容表達自己的感情和需求的同時,也希望和媽媽爸爸分享快樂。所以,媽媽和爸爸一定要善於和寶寶用笑容進行交流,隻有那種屬於彼此之間的會心的笑容,才更能讓寶寶知道,媽媽和爸爸給予寶寶的愛和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