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中用大量篇幅論述了五運六氣學說,指出氣象存在著5、10、12、及60年的節律周期性,人體受它的影響,其生理、病理也存在著這種周期性的變動。未病學可根據各年值年大運和各年值年的變化規律,來推測各年自然氣候和疾病流行的具體情況。例如1960年(庚子年),以運氣學說推測,其氣候是全年偏於熱,下半年還偏於幹燥,全年氣候除以燥熱為特點外,還可見風氣的變化。所以上半年容易發生心病、熱病,下半年則肺病、肝病亦好發。1988年(戊辰年)初,上海等地流行的甲型肝炎,屬於中醫溫病學中的濕熱疫範疇,對於這類傳染病,也可參照五運六氣的變化加以預測。在1984年出版的《溫病條辨白話解》一書中曾推測,1988年冬季氣溫偏高,將有濕(溫)病流行。該書說:丁卯歲(1987年)是“陽明燥金司天,少陰君火在泉”。故這一年的“終之氣”(1987年年終之氣)是太陽寒水,冬行火令,因此雖在冬令季節,氣候反而溫暖,這種應寒反暖的異常氣候變化,極易引發溫病,甚至導致溫病流行。戊辰歲(1988年)按照氣運的循行規律,是“太陽寒水司天,太陰濕土在朱”,“初之氣”(1988年初)主氣是厥陰風木,客氣為少陰相火,而1987年少陰君火朱之氣至此遷移,時值兩火相交,因此氣候大溫。人們在氣候交變之中容易發生疫病和溫病。如此推算,正好是1987年11月23日到1988年3月20日,這四個月是溫病流行期,這當然不排除外在傳染源的因素。現代研究還揭示,太陽黑子活動的11年周期,與流感、霍亂、回歸熱、鼠疫、白喉、腦脊髓膜炎、傷寒、赤痢和猩紅熱等許多傳染病的流行有正相關係。通過大量資料統計和分析研究,傳染病在太陽活動峰年附近發生的機會遠遠大於其他年份,流行病受太陽活動調製的結論目前已被科學界所接受,並在一些國家中用來預測傳染病的流行,以提前製定預防措施。
現代研究認為:不良的溫度、濕度、氣壓、輻射、風雨等氣象因素,長期或雖短暫而強烈作用於人體,擾動了人體的生物鍾,使之運轉不正常,最終導致各種疾病。
中醫學治療疾病的方法中,一直存在著近代才興起的“時間治療法”。例如,“冬病夏治”、“夏病冬治”就是最典型的具有中醫特色的時間治療。具體來說,對咳嗽、哮喘、關節炎、凍瘡等冬病或冬季多發病,可在夏季加以預防治療。臨床上普遍用治療哮喘的有效方藥在“三伏天”治療哮喘病,如內服藥、俞穴灸及膏藥穴位敷貼等,據統計有效率可達90%以上。
(二)全息法
全息論認為人體是一個小宇宙,存在著全息,機體體貼表與髒腑、經絡、氣血等是一張張由眾多全息場組合而成的巨大全息片,每一器官、組織、髒腑既是一個小係統,又是整體器官或髒腑的大係統全息子,其局部可以集中反映整體的部分功能。
人體每一局部皆可作為全身的縮影,所有的組織、細胞均起源於同一受精卵,都有著相同的染色體數,都類似遺傳密碼控製,生命工程中節律協調共序,這是長期進化中獲得適應遺傳的結果。因此,每一局部都是反應整體的顯示屏,從中可以窺視五髒六腑的內在信息變化。人體存在生理信息、病理信息,即一局部有病,整體可以有相應的信息;同樣,整體有病,其信息也可反映在某一局部,這是全息法預測疾病的基礎。早在《內經》時代,就有不少相關論述。如《靈樞·師揣》說:“遠者,司外揣內。近者,司內揣外。”《靈樞·師傳》亦說:“鼻隧以長,以候大腸。唇厚,人中長,以候小腸。目下果大,其膽乃橫。”以及腎開竅於耳,肝開竅於目等,皆說明每一局部都包含著五髒的相關反應區域。
(三)體質法
人的體質有不同類型。《內經》將其分為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平和之人五等。並認為太陰之人陰氣較盛,故溫和喜靜;太陽之人陽氣較盛,故暴躁喜動。在此基礎上又可進一步分陰陽二十五種人,並提出了各類體質人的膚色、形態特征、行為表現、心理性格、適應和調節能力以及對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和傾向性等種種論述。
在人的體質之中,應當還包括性格在內。對於這一點,現代醫學尤為強調。性格是指個體對人、對己、對整個環境所持的態度。美國弗雷德曼在研究冠心病的病因時發現,這類病人的性格相似,稱為“A型性格”,其典型特征就是長期投身艱苦的工作、好勝心強、精力充沛、易激動、易發怒、時間緊迫感強、不願排隊、喜抄近路等。另一類性格的極端類型稱為“B型性格”,特征是孤僻、喜靜、不好強、隨遇而安。據調查,A型性格比B型性格者的冠性病發病率高4—7倍。
(四)微醫學法
當前醫學的發展趨勢主要向兩極拓展,一方麵向宏觀和多學科綜合的方向發展,並已形成了“整體醫學”、“社會醫學”和“宇宙醫學”;另一方麵向微觀和精細分支發展,出現了包括分子醫學(例如基因診斷、微量元素分析等)、量子醫學在內的微醫學。微醫學主要是在動態中研究人體的微型構造、特性、功能及其各種微觀指標對防治疾病的作用,特別是疾病最初的發病機製和對策。
1.細胞膜變異與疾病。近10多年來,有關生物膜的研究不斷深入發展,並已廣泛滲入到醫學領域。
2.血液成分變化與疾病。
3.能量代謝與疾病。
4.細胞電荷與疾病。
5.自由基與疾病。
6.循環、血液流變性與疾病。
(五)環境醫學法
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必要空間,是影響人類健康最重要的因素。我國人口眾多,密度偏大,對環境有不少人為的破壞,同時,工、農業生產導致的環境汙染嚴重,這些都是生態環境失衡的直接原因,最終將帶來扼殺生命、影響健康的惡果。
現有的研究表明,環境汙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常常是慢性的、積累性的和遠期潛在性的,不僅影響當代人,還禍及後代。因此,這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應當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一般來說,影響人體健康的環境因素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化學因素,主要為有害氣體、重金屬、有機及無機物、粉塵、農藥等;二是物理性因素,主要有噪音、微波、電離輻射等;三是生物性因素,主要有細胞、病毒、寄生蟲等。總體而言,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主要疾病的病因多為生物性和營養性的。20世紀後半葉,環境汙染所引起的危害愈來愈突出。由環境公害和自然生態平衡失調而致的疾病,可稱為環境病,如1952年“倫敦煙霧事件”造成數百萬人中毒,4000多人因SQ2中毒而死亡;日本曾有世界“公害國”之稱,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中的“水俁病”、“煙霧”、“鎘汙染”、“米糠油多氯聯苯汙染”等都發生在日本。但近年來,日本加強了環境保護措施,全麵防治環境病,已成為世界上環境保護較好的長壽之國,說明切實加強防治,環境病是可以被降伏的。由環境引起的疾病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一是高危害人群,特別在高危環境下的人,發病率較高;二是常為多因素聯合作用的結果;三是低濃度長期效應、危害常可波及下一代;四是環境病常表現為綜合性,難以找到特異症狀。
環境醫學從兩方麵著手研究環境與疾病。首先,從客觀上對大氣、水源、土壤和食物等環境要素的質量在時間、空間上的變化進行監測,並在對人群健康的反應上進行相關研究,從而掌握環境容量、背景值和人體閾限量、人體負荷量、需要量之間的平衡關係。其次,從微觀方麵對微量、超微量的汙染物進行定量分析,對汙染機體的器官、細胞等進行詳細研究,闡明汙染物對機體的作用機製和反應指標,提出疾病的預測、早期診斷和防治技術方案。
實際上,環境醫學所指的“環境”不僅僅是自然環境,還應包括社會環境在內,即所謂“大環境”。研究大環境與醫學的關係目前尚處於探索階段,還未形成單獨學科,我國1989年出版了聶樹人教授的遺著《醫學地理概論》,初步奠定了這一研究領域的基礎。醫學地理學是研究人群健康、疾病與環境之間關係的科學,它主要研究地理環境諸因素,如地球化學、地貌、氣象與氣候、水文、土壤、植被、動物、人文、社會等與人類疾病與健康的關係,分析主要流行疾病的地理分布及其原因。
這裏以江蘇啟東地區肝癌高發的原因為例加以分析。從地圖上看,由海門東部延伸出去的啟東地區宛如一片“肝葉”漂浮在海麵上,1987年前的16年中,這片“肝葉”上有9000多人死於原發性肝癌,死亡率高達十萬分之四十九點二,高出全國的平均值兩倍。
據一些專家的研究發現,其發病原因與五種因素有關,其中三種主要因素都是環境因素。首先是黃曲素汙染,它是危害了啟東人數十年之久的致癌物質。玉米是啟東農民的主食,常被貯藏在家裏的床櫃中,因而黴變率很高。南京醫學院有關專家把這種黴變的玉米磨成粉狀,夜晚放在熒光燈下一看,粉末如同夜空的繁星閃爍,這是黃曲黴素嚴重汙染的表征。國內外研究表明,黃曲黴素是腫瘤的啟動因子,尤其與肝癌的啟動關係密切,它可誘發所有動物發生肝癌。上海醫科大學流行病專家蘇德隆教授曾率隊到啟東挖泥采水,發現其中有腐質酸。水雖然本身無致癌作用,但它作為載體,其中溶有有害化學物,這些有害化學物和癌症的發病密切相關。當然這一地區肝癌高發的原因還涉及到乙肝病毒的感染率較高、遺傳因素、食物缺少微量元素硒等,這些外加條件,在複合了黃曲黴素之後,導致了對這一環境致癌物特別敏感的不利反應,最終使肝癌發病率顯著增高。因此,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啟東地區政府的工作中心是“改良飲水,管糧防黴,防治肝炎,適量補硒”,基本是“環境工程”。
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已發現的化學品有500多萬種,與人類環境有密切聯係的就有10萬多種。
五、未病的形態及防治
(一)健康未病態
1.健商(HQ)
(1)健康的內涵及發展
健商新概念的產生與健康這一人類永恒主題的發展息息相關,它是時代的產物。
在經濟時代向健康時代的過渡中,健康的成分在逐漸增加,而經濟的成分在逐漸減少,預示著21世紀中葉,社會將全麵進入“健康時代”及“養生世紀”。
整個20世紀,人們對健康的理解,或者說對健康內涵的認識經過了四個階段:
(1)一要素健康概念。20世紀上半葉,世界衛生組織(WHO)成立之前,流行著“無病即健康”的觀點,這是一種一要素健康的概念,其內涵表淺,外延狹窄,因而不能有效地指導人們養生保健的實踐。
(2)三要素健康概念。1948年WHO成立,在成立宣布中明確指出,健康不隻是無病,而是生理、心理、社會的和諧狀態。
(3)四要素健康概念。20世紀90年代,環境汙染愈來愈嚴重,達到了“危機”的程度。廢水、廢氣、廢渣等“三廢”嚴重地威脅著每個人的健康生命,於是三要素健康概念或定義中又加進了“環境”這一要素,即健康是軀體、心理、人際關係、環境四者的和諧統一與完善狀態。
(4)大健康概念。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長。在迎接21世紀的“轉世紀思考”中,人們感到四要素健康仍不能滿足對健康的全部涵義。21世紀的健康應是“大健康”,即健、壽、智、樂、美、德等六字,達到“人生最佳境界”。目前國際上提出:不活百歲是自己的錯。
2.健康的層次
(1)生理健康層次。指人體組織結構完整,生理功能正常。
(2)心理健康層次。判斷心理是否健康有三項基本原則:其一,心理反映客觀現實;其二,一個人的認識、體驗、情感、意識等心理活動和行為,是一個完整而協調一致的統一體;其三,一個人在長期的生活經曆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個性心理特征具有相對穩定性。
(3)道德健康層次。道德健康以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為基礎,並高於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二者的發展與升華。“仁者老友”,“善待者,人亦善之”是社會適應的基礎。
(4)社會適應健康層次。“社會適應”是指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的角色適應,包括職業角色、家庭角色以及學習、娛樂中的角色轉換與人際關係等方麵的適應。
對這四個層次,人們的認識是逐漸加深、逐步提高的。
3.健商新概念
實現包括健、壽、智、樂、美、德在內的大健康,是21世紀養生保健的最高境界。如何才能實現這一目標呢?回顧醫學發展全過程,發現醫學發展主要經曆了五個階段:即臨床醫學(第一醫學)、預防醫學(第二醫學)、康複醫學(第三醫學)、保健醫學(第四醫學)和21世紀的自我保健(第五醫學)。前四者的行為主體是醫生,而自我保健的行為主體則是自我。隻有當自我保健突出地成為主流時,才能充分發揮“自我”的作用。
麵對這樣的新形勢,最重要的就是進行觀念的更新。我們於1999年9月提出了健商(health quotient,HQ)這一概念,在預防醫學領域受到廣泛的關注。於2002年10月出版了專著《健商:S/M儲蓄你的生命》。2002年11月在“中國國際論壇”上,又以論文(《健商——從理念到專著》)形式作大會發言,並被國家全民健康促進會列入指定讀物。健商的主要內容可分為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麵來敘述。
(1)狹義健商:21世紀是數字化的時代,由定性到定量是科學的進步,當然也促使養生保健學的不斷進步。健商分為四部分:
①體商(body quotient,BQ),即體質的數字化。
②心靈商(mental quotient,MQ)。
③人緣商(relationship quotient,RQ)。人緣商的外延略小於社會商,但對健商適用。
④性商(sex quotient,SQ)。
(2)廣義健商:即S/M準則。
S:即一個人已經具備的健康意識、健康知識、健康智慧和健康能力四要素。
S/M即為廣義健商。狹義健商需置於廣義健商之下才可實現。
21世紀流行的口號是:最好的醫生是自己,最好的藥物是時間,最好的運動是散步,最好的心情是平靜。這四個“最好”有其科學基礎,隻有建立健商概念,才能領會其中的“真諦”,也才能體會出“自我保健”並不是一句空話。對保持“長期健康”、“盡終天年”才有信心。
4.健商的意義
健商的重要意義是試圖從根本上解決人類的健康問題。
(1)21世紀健康的錦囊。健康、美生具有多側麵、多係統、多途徑的特點,真可稱為是一部“人生大書”,因其涉及範圍和內容極其廣泛,猶如大象那樣不易窺其全貌,故而又成為研究者最多的一門大學問。
(2)它是人類最重要的“Q”(商數)。20世紀,相繼提出了智商(IQ)、情商(EQ)、逆境商(AQ)等,每提出一個“Q”,都有力地指導著人們的生活、工作,從而提高了人的生存質量。
(3)健商讓你學會“細算生命賬”。社會發展至今,時代在不斷進步,健康檔次也在提高,粗糙籠統的“健康之道”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同時也沒有一種“萬靈藥”供你拿來使用。
(4)健商幫你規劃健康人生。廣義健康幫助你樹立健康意識。
總之健商會給你帶來一係列的新理念、新知識,並且為你提供了健康行動的綱領。健商是個綱,健康的方方麵麵是目,綱舉而目張。
(二)未病指數
1.由東方的智慧引出的思考
中醫“治未病”思想曆來被稱為東方的智慧,它對人體的總體把握以及預見性和包容性獨具優勢。諾貝爾獎得主曾聚首巴黎,共商21世紀的保健大事,在發表的宣言中一致認為:人類要在21世紀過上和平安寧、幸福健康的生活,就必須向東方學習,回到2500年前的孔子時代,在那裏尋找智慧。《內經》中的“上醫治未病”,孫思邈的“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的論述更精辟,並一直在指導著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內經》中的“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之語則更全麵、更深刻。他們說:“一個‘淡’字就夠西方人學一輩子。”如今在發達的信息交流中,經過“出口”,使他們接受並推崇“治未病”這個較“亞健康”(Sub-health)更穩妥的概念,由“出口”轉“內銷”,未病學受到了現代科學的激活而使國人對它更加珍惜。
2.以數字量化來體現未病態
未病指數將內外健康因子分為生理性、心理性、人際關係性及性健康四大類,在每一大類下,列出所屬的多項健康因子,經過數字化後,分出“正氣”(有利因子)和“邪氣”(不利因子),並對每項進行打分,分別以“+”和“-”表示。
(三)潛病未病態
金元時期著名醫學家朱丹溪就曾明確指出,“欲知其內者,當以觀乎外;診於外者,所以知內。蓋有諸內者,必形諸外。”中醫學這種傳統的診斷模式,特點是無需打開人體就能推知其內部的情況。
1.傳統辯證思維麵臨挑戰
關心自然科學發展的人可能不會忘記20世紀著名的“物理學大廈倒塌事件”,眾所周知,經典力學在宏觀領域中非常完美,然而一旦進入微觀的量子世界,它就顯得捉襟見肘了。這正是事物由宏觀向微觀發展必然出現的現象。
近幾十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自然科學研究的所有內容均已從宏觀逐漸地深入到微觀領域,使人們從分子層次甚至更深刻的層次揭示了事物的本質,許多以往不甚明了的問題,通過微觀的觀察研究,現在已經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我們發現“無證從病”,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存在著難以克服的缺陷。對中醫“證”的理解,一般的看法是:證是對疾病病理本質的概括。現在普遍地將“證”看成是對疾病過程中病因、病位、病性、邪正鬥爭狀態的機體反應的概括,是客觀存在的。因此,在疾病早期尚未出現症狀,並不能說反映疾病客觀本質的“證”的不存在。
2.病三態、潛病與潛證的關係
疾病的潛病、前病均屬未病狀態,而顯病則屬已病狀態。病的這三種狀態以及潛病與潛證之間又是什麼關係呢?證的實質,是對一個病或一類病,在某階段受各種內傷或外感等致病因子作用後,導致機體髒腑、氣血、表裏的功能發生動態病理變化及特異的機體反應狀態的概括。潛病包括各種潛證在內。或者可以說,潛病的概念廣泛,潛證則有多種表現形式,例如髒腑氣血的寒熱虛實、邪正的盛衰等,均可導致不同的證候群。
關於潛病、前病、顯病的“病三態”概念,既有理論價值,又有臨床意義,很值得深入討論。綜觀現代醫學診療理論和技術的發展,結合現代醫學有關發病學的基本觀點,可以發現未病學中“病三態”概念與現代醫學的某些看法有很多相似之處。
現代醫學認為,疾病一般經曆以下幾個階段:①潛伏期(1atent period);②前驅期(prodromal period);③急性期(acute period);④恢複期(recovery period)。在中醫學中也有類似的認識。早在一千多年之前的唐朝,孫思邈在其著作《備急千金要方》中就曾將疾病分成未病、欲病、既病三個階段。這裏未病除指無病外,尚應包括疾病的潛伏期、靜止期,相當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