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為乳兒牙齒作保健
有些家長不注意孩子乳牙的保護,認為乳牙反正將來要被恒牙換掉,乳牙的好壞問題不大。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因為乳牙的好壞不但與乳兒的生長發育關係密切,而且還直接影響恒牙的萌出及功能。在嬰幼兒期,牙齒的咀嚼運動對咀嚼肌和頜骨的發育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最重要的還是完好的牙齒能夠充分咀嚼食物,為消化吸收功能正常發揮創造了好的條件。齲齒容易患牙痛,可影響孩子的飲食與睡眠,對心身健康極為不利。
人的一生想要有一個健壯的體魄,必須有一副完好的牙齒。要想實現這一切,必須從乳牙的保健開始,這就要求除供給嬰兒豐富的營養外,還必須注意預防齲齒。尤其在夜間,每次給乳兒喂完奶或其他含糖飲品後,均應接著喂10—20毫升的溫開水,且不可圖省事。大的小兒應少吃糖果,尤其臨睡前勿吃零食,晚上要漱口或刷牙,以免牙麵溝裂中沉積食屑,發酵後腐蝕牙齒,對人體健康構成威脅。
十四、兒童三歲應開始刷牙
兒童從三歲開始就要養成早晚刷牙的良好習慣,而晚上刷牙比早上刷牙更重要,因為入睡後唾液分泌量減少。唾液能夠中和口腔中的酸性物質,並有衝洗口腔的作用。唾液減少正好給口腔中的細菌繁殖創造了條件。睡前刷牙,可清除牙齒菌斑,刷牙過程中,可通過牙刷按摩牙齦,促進牙齦血液循環,增加牙齦的抵抗力,預防牙槽發生疾患。牙齒是否整齊潔淨,不僅對兒童的外表很重要,而且對於消化食物,語言的清晰程度等許多方麵都有作用,因此要教育兒童從小養成刷牙的好習慣。
小兒刷牙的正確方法是:使用兩排毛的保健牙刷,順著牙縫刷,上牙從上往下刷,下牙從下往上刷,刷後用清水漱口。千萬要糾正孩子左右橫著刷牙的習慣。因為橫刷不但刷不幹淨牙齒,還特別容易磨損牙齒和牙床,破壞牙齒表麵的保護層——釉,對日後孩子能否長一副健康而美觀的牙齒有著極大的影響。
十五、睡眠時間與年齡的關係
一個人隨著年齡的增長,需要睡眠的時間長短不一樣。年齡越大則睡眠的時間越少。新生兒的睡眠時間在一晝夜中可長達18—20小時,經過嬰幼兒階段以後便大幅度減少,到10—20歲之間逐漸達到穩定水平,大多數成年人平均每夜睡眠7—8小時,其餘的人圍繞這個中心軸作正態曲線分布。中年以後至老年階段,睡眠需要量逐漸減少。
十六、嬰兒期的睡眠時間
出生後滿一個月至一周歲為嬰兒期,這一時期的睡眠與小兒的身心健康有密切關係。小兒大腦容易疲勞,隻有在適當的、足夠的睡眠以後,小兒大腦才能完全解除疲勞。其原因主要是有兩個方麵:其一是因為這時小兒神經係統的發育還不很完善,神經細胞小,結構簡單,神經纖維未髓鞘化。小兒的神經係統還不能適應周圍的環境,需要用睡眠來保護自己。其二是因為小兒正處在生長發育最迅速的時期,大量“能源”要用在“建築”自身上,睡眠是一種極好的“節能”方法。所以這時期小兒白天睡眠時間也較長。
1—3個月小兒1天應睡18小時左右,白天應睡4次,每次1.5—2小時,夜間要睡10—11小時。
4—6個月的嬰兒每天睡眠時間應保證在15—16個小時。愛運動的嬰兒睡眠時間較短,白天醒的時間較長。安靜的嬰兒白天愛睡覺,晚上也睡得很早。
7—11個月的嬰兒睡眠時間和睡覺的香甜程度因人而異,一般是上午睡1次,每次睡1—2個小時,下午睡1—2次,每次各睡1—2個小時,一般夜間睡10小時左右。這個時期的嬰兒一晝夜睡眠時間應在14—15小時。睡眠時間過少,可影響嬰兒身體發育;睡眠時間過長,影響活動時間,使嬰兒動作發展遲緩。
十七、成人的睡眠時間
一個健康的成年人一天24小時內應該睡多長時間才能確實保證健康的需要?有一項百萬人的問卷調查發現,成年人海天睡眠時間在7—9小時範圍內者占絕大多數,約為80%;另一項800人的調查結果為,平均睡眠時間要在10—11小時,但這種情況僅占總人數的1%—2%。世上也有個別短睡眠者,他們每天隻睡3—5小時,即能保持旺盛的精力。如法國曆史上那位科西嘉島出身、曾威震世界的人物拿破侖,一天隻睡3個多小時,晚上11點睡到淩晨2點,起床後在辦公室工作到清晨5點,然後再睡個短覺到7點。他總是精力充沛地工作著,他的工作效率極高,他有一句口頭禪:“在我的字典裏沒有不可能這個詞。”英國的首相丘吉爾也是位短睡眠者,每天睡5—6小時,他是個晚睡型短睡者,工作到淩晨3—4點鍾才上床,到8點鍾又開始照常工作,然後中午睡個午覺。丘吉爾一生成果顯著,是一位偉大的人物。再如中國人民將永遠懷念的好總理——周恩來,中南海西華廳的燈光徹夜不滅,總理每天隻能睡3—4個小時,盡管他睡眠如此之少,但給我們留下的印象總是那麼神采奕奕、思維敏捷、氣宇軒昂。
總而言之,睡眠時間是因人而異的。科學研究報告發現,一個人的睡眠不足或過多,對健康都是不利因素。每日睡眠不足4小時的人,其死亡率要比每日睡7—8小時的人高出180%以上;相反,如果睡眠時間過長,每日10小時以上,其死亡率亦要高出80%以上。人類合理的睡眠時間,學齡前兒童每日10小時左右;學齡兒童每日應睡9—10小時;20歲以下青年每日可睡9小時左右;成人每日睡8小時足矣。
一般情況下,老年人每天睡5—7小時即可。老年人離退休之後,睡眠時間就可以自由安排了,但過多的睡眠,對老年人身體健康是有害無益的,會引起四肢無力、全身酸懶、精神不振,而且睡眠過多,血流速度減慢,血液粘稠度增加,容易引起腦血栓形成、心肌梗塞、食欲不振、神經衰弱等。所以老年人應根據自己的情況,合理安排睡眠。
十八、直立性調節障礙會引起晨起頭暈
晨起頭暈這種現象在少年兒童中是較為普遍的,醫學上稱為“直立性調節障礙”。該病多見於7—12歲的中小學生,它在學齡兒童中的發病率為10%—15%左右。該病患兒除有晨起頭暈的現象外,還表現為不願起床,起床動作緩慢,且伴有臉色蒼白和惡心、嘔吐等。患有該病的小孩在上體育課時,站立稍久或由蹲位起立時,會感到頭暈、眼花、胸悶、心慌;有的稍微活動即心慌氣短而不願活動;有的患兒容易暈車,對兒童遊樂場的轉盤、飛船、轉馬等特別不喜歡玩。少數嚴重的患兒,在起床的一瞬間,甚至會發生暈厥,跌倒在地,自述“眼前一片漆黑,以後就什麼也不知道了”,但平臥休息一下後,一切又恢複正常。因此,不少家長就誤以為孩子是有意“賴床”,不願學習。
一般來說,人體處在不同的體位狀態時,全身各處的血液分布是不相同的。正常人由臥位或坐位、蹲位起立時,通過植物神經的血液回流到心髒,讓心髒有足夠的血液作重新分配,以保證大腦和心髒等重要器官對血液的需求,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小孩由於植物神經尚未發育成熟,功能也不穩定,當體位發生變換時,就不能迅速地支配心髒和血管的舒張與收縮。這樣,就導致了上半身的器官暫時性的供血不足,因而出現了直立性調節障礙的症狀。直立性調節障礙的病情輕重程度可以相差很大,但其特點主要表現為體位變換或直立稍久時發生,而且僅僅是暫時性的供血不足,一旦體位固定或神經調節作用發揮正常後,症狀即可自行消失。
當孩子患有直立性調節障礙時,家長不必過分地緊張,因為該病不是心、腦、胃腸等器官本身的病變,而是植物神經功能不健全、不穩定,是孩子生長發育過程中某一階段的暫時現象,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逐漸好轉或痊愈。起床時提前叫醒小孩,囑咐孩子先在床上活動一下肢體後再起床,起床動作不要太快、過猛。鼓勵孩子經常用冷水洗臉,擦四肢,以鍛煉和改善血管的舒縮功能,提高機體的耐受性。可適當服用一些調節植物神經功能的藥物,如穀維素等。
十九、睡眠與身高的關係
人的大腦裏有個部位叫腦垂體,它分泌多種激素,其中一種叫“生長激素”,它管理著人體的生長發育,可以促進機體蛋白質的合成,從而能促進兒童及青少年的骨骼發育,使身高增長。
科學家研究發現,不僅不同年齡的人群有差異,而且一天24小時內生長激素的分泌也是不同的。剛出生的嬰兒,每天睡眠20小時以上,在24小時內都有生長激素的分泌,從兒童期開始,隻有在睡眠時體內才分泌生長激素。進入青春期後,睡眠時生長激素的分泌量呈直線上升。20歲以後,生長激素的分泌量才逐漸減少。在睡眠狀態下,生長激素分泌最旺盛。
人在睡眠時,脊柱、下肢各關節等與身高相關的骨骼,都擺脫了體重的壓力,解除了緊張狀態,因此,關節便得到了增長的機會。少年骨骼變長,正是靠關節的骨骺軟骨細胞增殖來完成的。由於完全解除體重負荷之後,便可自由成長。睡臥在舒適的床上,舒展脊柱及下肢關節,有利身高的增長。
有的孩子夜間睡眠時出現僅局限於膝關節上下的疼痛,局部無紅腫、發熱症狀,白天活動正常,這是因生長引起的疼痛,醫學上叫生長疼,是生理現象。學齡前兒童正處於生長發育的旺盛階段,白天大腦皮層興奮,生長激素正常分泌,而入睡後大腦得到休息,內髒器官也鬆弛了,腦垂體分泌的生長激素增多。據測定,在入睡後兩小時生長激素分泌最多。由於生長激素的大量分泌,促進了骨骼、肌肉的生長,由此引起肌腱、韌帶的牽拉而發生疼痛。
當遇到孩子疼痛時,應該首先鑒別是否是生長痛。如果疼痛劇烈而且部位不局限於膝關節,還伴有紅、腫、熱,則應到醫院診治。若確係生長痛,家長應對孩子輕輕按摩,用熱水袋敷或頻譜儀照射,以緩解疼痛,保證孩子足夠的睡眠。
二十、小兒遺尿的原因
嬰幼兒尿床是十分普遍的現象。若3歲以後仍白天不能控製排尿或不能從睡覺中醒來自覺排尿,即稱為原發性遺尿症。遺尿的確切原因目前仍不完全清楚,一般認為與下列因素有關:
1.遺傳因素:30%遺尿孩子的爸爸和20%遺尿孩子的媽媽,在小時候也曾犯遺尿病。反過來講或爸媽均有遺尿史,他們兒子有40%會遺尿,他們的女兒有25%也患此病。另外,在雙胞胎、單卵雙胎兄弟同時遺尿的要比雙卵雙胎高出2倍,可見,遺尿有遺傳傾向。
2.睡眠過深:這是一個較常見的因素。這類小兒常常在睡前玩得較疲乏,睡得很深,不易喚醒,也多在夢境中尿床。若睡前飲水較多,則更易發生尿床。
3.膀胱功能成熟延遲:有些患遺尿症的小兒的膀胱容易較正常孩子小,這些孩子們平時排尿次數相對較多,但尿量不多。這是由於膀胱內的尿液沒有多少,它就收縮排尿了。
4.精神緊張:據臨床統計,家庭不和、父母離異、失去雙親、慘遭虐待、升學考試前,孩子發生尿床的機會明顯增多,但這種遺尿常是暫時的,過一段時間,精神情緒較好會逐漸消失。
5.疾病的因素:由器質性疾病引起遺尿的情況並不多見。泌尿係統感染、畸形以及脊柱膜臌出等可引起遺尿。另外,無症狀性細菌尿和高鈣尿也會引起遺尿,應引起人們的注意。
二十一、用臍療的方法治療兒童遺尿
臍療是指將藥物作成適宜劑型,如糊、散、丸、膏等,敷於臍部,或在臍部給以某些物理刺激,如艾炙、針刺、熱熨、拔罐等。運用臍療治療疾病,不僅簡、便、廉、效,而且痛苦很小,特別適用於兒童。下麵介紹幾種治療兒童遺尿的臍療方法:
1.蔥白硫磺膏:老蔥白(帶須)3根,硫黃30克。共搗如泥,患兒睡前攤敷臍上,以紗布包囊固定,翌晨取下,每晚一次,7天為一療程。實踐證明,本方對無器質因素所致遺尿,一般用藥一個療程即可顯效。
2.黑胡椒粉:取黑胡椒適量,研粉後貯瓶內備用。患兒臨睡前將藥粉填肚臍窩中,以滿為度,外以膠布或傷濕止痛膏固定,翌晨取下,每晚一次,7天為一療程。
3.遺尿臍療散:丁香、肉桂、五倍子、補骨脂各30克,共研極細末,貯瓶中備用。每次取適量,白酒敷肚臍,每晚一次。
4.加味生薑膏:生薑30克,炮附子6克,補骨脂12克。將生薑搗泥狀,餘藥研細末,合為膏狀。貼敷肚臍,外以無菌紗布敷蓋,膠布固定,5天換藥一次。據資料介紹,本方主要適用於下元虛寒型遺尿,有人曾用本方治療小兒遺尿25例,換藥2—6次,痊愈20例,顯效3例,無效2例。
以上臍療處方,使用安全,簡便有效,患兒家長可靈活選用。
二十二、通過飲食調理治療小兒遺尿
用飲食療法治病已有數千年的曆史,小兒遺尿症同樣可以用食療的方法治好。下麵介紹幾則治療小兒遺尿的食療方。
1.豬脬粥:豬脬(即豬膀胱)1隻,烘幹,桑螵蛸10克,黑豆30克,益智仁15克。共研細末,同糯米100克共煮成粥,調入調味品,一日內分數次食下,連用7天。
2.韭菜籽粥:韭菜籽15克,炒後研末。糯米50克煮粥,待粥熟後調入韭菜籽末,稍燉即成,一次食下,每日一次,連用一周。
3.芡實茯苓蓮子粥:芡實、粳米各30克,茯苓10克,蓮子15克。共研細末,以此代米麵調粥,每日1劑,連用10天為一療程。
4.狗肉燉黑豆:狗肉150克,洗淨切小塊,黑豆30克洗淨。共入砂鍋中,加水適量,文火煨至極爛,加入調味品,食肉並喝湯,一日內用完,連服7—10天。
5.烏梅繭棗湯:烏梅7枚,蠶繭殼1個,大棗5枚。水煎服,每日一劑,連用5—7天。
6.母雞白果湯:母雞1隻(約500克),洗淨後切小塊,白果30克,肉桂5克。加水適量,煮至爛熟,食肉喝湯,每周一隻,連用半月。
以上諸方,簡便易行,有一定療效,若能配合理療、中藥等治療,則收效更佳。
二十三、睡眠中出汗為什麼稱盜汗
醫學上將在醒覺狀態下出汗,成為“自汗”;將睡眠中出汗稱之為“盜汗”。盜汗是中醫的一個病症名,是以入睡後汗出異常,醒後汗泄即止為特征的一種病征。“盜”有偷盜的意思,古代醫家用盜賊每天在夜裏鬼鬼祟祟活動,來形容該病征,每當人們一閉眼而將入睡之時,汗液像盜賊一樣偷偷的泄出來。
中醫對盜汗很早就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在春秋戰國時期成書的《黃帝內經》中稱為“寢汗”,就是在睡覺的時候出汗。到了漢代,醫聖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一書中,形象地用“盜汗”來命名人們在睡夢中出汗這種病征。自此以後,曆代醫家均沿用此名,迄至現今不論是醫生還是幹其他行業的人都知道盜汗是一種什麼樣的現象。
盜汗的病人,有的一入睡即盜汗出,有的入睡至半夜後盜汗出,有的剛閉上眼睛一會兒即盜汗出。出的汗量,相差懸殊。根據盜汗病人的臨床表現,可分為輕型、中型和重型三種。
輕型盜汗的病人,多數在入睡已深,或在清晨5時許或在醒覺前1—2小時時汗液易出,汗出量較少,僅在醒後覺得全身或身體某些部位稍有汗濕,醒後則無汗液再度泄出,一般不伴有不舒適的感覺。
中型盜汗的病人,多數入睡後不久汗液即可泄出,甚則可使睡裝濕透,醒後汗即止,揩拭身上的汗液後,再入睡即不再出汗。這種類型的盜汗,病人常有烘熱感,熱作汗出,醒覺後有時出現口幹咽燥的感覺。
重型盜汗的病人,汗液極易泄出。入睡後不久或剛閉上眼即將入睡時,即有汗液大量湧出,汗出後即可驚醒,醒後汗液即可霎時收斂。再入睡可再次汗出。出汗量大,汗液常帶有淡鹹味,或汗出同時混有汗臭。汗出甚者可使被褥浸濕,一夜非數次替換睡裝則無法安睡,有個別重症病人能使被褥濕透,被褥較薄或用席子時,汗液可在床板上印出汗跡。這些病人常伴有明顯的烘熱感,心情也表現得煩躁,汗後口幹舌燥,喜歡涼水。平時可伴有低熱或潮熱,五心煩熱,顴紅,頭暈,消瘦,疲乏不堪,尿色深,尿量少,大便幹燥。
輕型與中型盜汗,對身體損傷不會太大,但重型盜汗病人,時間久了常會使病情惡化,向“脫症”發展,嚴重威脅著患者的健康與生命安全。
二十四、如何區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盜汗
盜汗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尤其是小孩生理性盜汗的發生率很高,有時弄得家長非常緊張,這就需要掌握如何區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盜汗。
1.生理性盜汗:小兒時期,皮膚十分幼嫩,所含水分較多,毛細血管豐富,新陳代謝旺盛,植物神經調節功能尚不健全,活動時容易出汗。若小兒在入睡前活動過多,機體內的各髒器功能代謝活躍,可使機體產熱增加,在睡眠時,皮膚血管擴張,汗腺分泌增多,大汗淋漓,以利於散熱。其次,睡前進食可使胃腸蠕動增強,胃液分泌增多,汗腺的分泌也隨之增加,這可造成小兒入睡後出汗較多,尤其在入睡最初2小時之內。此外,若室內溫度過高,或被子蓋得過厚,或使用電熱毯,均可引起睡眠時出大汗。
2.病理性盜汗:有些小兒入睡後,出汗以上半夜為主,這往往是血鈣偏低引起的。低鈣容易使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好比打開了汗腺的“水龍頭”,這種情況在佝僂病患兒中尤其多見。但盜汗並非是佝僂病特有的表現,應根據小兒的喂養情況,室外活動情況等進行綜合分析,還要查血鈣,血磷及腕骨X線攝片等,以確定小兒是否有活動性佝僂病。
結核病患兒的盜汗以整夜出汗為特點。除此還有,麵色潮紅,低熱消瘦,食欲不振,情緒發生改變等症狀。檢查血沉、抗結核抗體、胸片等,常可發現異常。有一點要注意,詳細查頸部有無淋巴結腫大,這對小兒結核病的診斷極有價值。
綜上所述,凡是影響人體體溫調節中樞,以及使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的原因和疾病,都可以引起小兒盜汗。作為家長,應仔細觀察小兒,綜合分析後再作出判斷,不可盲目服藥,以免引起不良後果。
二十五、小兒盜汗如何防治
小兒出現盜汗,首先要及時查明原因,並給予適當的處理。對於生理性盜汗一般不主張藥物治療,而是采取相應的措施,祛除生活中的導致高熱的因素。比如,孩子睡前活動量過大,或飽餐高熱量的食物導致夜間出汗,就應該對小兒睡前的活動量和進食量給予控製,這樣也有利於睡眠和控製小兒肥胖,有益於小兒的身心健康。有的小兒的夜間大汗,是由於室溫過高,或是蓋的被子過厚。冬季臥室溫度以24—28℃為宜,被子的厚薄應隨氣溫的變化而增減。一般說來,若家長注意到上述幾種容易引起產熱增多的誘因,並給予克服,盜汗會自然減少。即使小兒偶爾有一二次盜汗,也不必過分擔心,盜汗所丟失酌主要是水份和鹽份,通過每日的合理飲食是完全可以補充的。
對於病理性盜汗的小兒,應針對病因進行治療。缺鈣引起的盜汗,應適當補充鈣、磷、維生素D等,並應做到以下幾點:
1.多接觸日光,包括戶外光線及反射的光線。可在戶外活動,不要隔著玻璃曬太陽。
2.大力提倡母奶喂養。
3.早產兒,雙胎,經常腹瀉或有其他消化道疾病的小兒應注意加用維生素D。
4.北方農村或寒冷的地區要按計劃地采取“夏天曬太陽,冬天吃D劑”預防佝僂病措施。
對於結核病引起的盜汗,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正規的抗結核治療。
無論是生理性還是病理性盜汗,護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小兒盜汗以後,要及時用幹毛巾擦幹皮膚,及時換衣服,要動作輕快,避免小兒受涼感冒。注意及時補充水份和鹽份。可以補充口服液鹽,簡稱“ORS”,或白開水加點食鹽、糖,糖可以促進水和鹽的吸收。被褥也要經常晾曬。日光的作用不僅在於加熱幹燥,還有消毒殺菌的作用。此外,對易於盜汗的小兒,應進行有計劃的體質鍛煉,如日光浴、冷水浴等,以增強體質,提高適應能力。體質增強了,盜汗隨之而止,這將勝過任何靈丹妙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