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居和諧與健康(2 / 3)

4.血液黏稠度高的人

有些疾病如紅細胞增多症,血液中過多的紅細胞使血液黏稠度提高,黏稠的血液容易形成血栓而引起缺血性中風。

5.有家族遺傳史的人

觀察發現,如有中風家族遺傳的同卵雙胞胎比異卵雙胞胎更易發生中風。進一步的研究表明,家族中有中風患者的人,其基因(重要的遺傳因子)中可能攜帶有中風危險因子,可見遺傳因素對中風的發生也起一定的作用。因此,父母或兄弟姐妹中有中風者,本人應注意預防。

6.A型性格的人

A型性格的特征是進取心強,雄心勃勃,有強烈願望,工作出色,但缺乏耐心,易於激動,屬於外向型性格。研究證明,A型性格者患中風的危險性較其他人高7倍,50歲以上者更為顯著。

7.經常飲酒的人

長期和大量飲酒(每天量超過60克酒精),可使中風的危險性增加。

8.吸煙非常凶的人

吸煙是中風的危險因素已得到證實,不同吸煙程度者發生中風的危險性無差異。但是,吸煙對腦血管的影響多是暫時性的,停止吸煙2年中風即能減少,停止吸煙5年中風發病率即與不吸煙者相同。

9.濫用藥物的人

濫用各種藥物也易發生中風,這些藥物包括降血壓藥、催眠藥、抗精神病藥、利尿藥等。如服用降血壓藥量過大可致血壓下降過度,腦灌注血量不足,引起缺血性中風。另外,吸毒者使用毒品可卡因、海洛因等也易患中風。

10.腦血管發育異常的人

有些人的腦血管有先天性發育畸形或有先天性血管壁缺陷,患動脈瘤、隱匿性血管畸形等,這些人平時可能沒有症狀,卻極易突發出血性中風。

十、多用左手防中風

日本醫學家在其研究的因腦血管破裂出血的中風患者中,發現有50%—60%以上是右腦半球微血管破裂出血。他們分析認為,這與人們日常生活中習慣於使用右手有直接關係,因此提出預防中風的最新方法——多用左手。

生活中人們習慣於用右手,常用左手的人不多,這樣就導致大多數人的左右腦使用的不平衡。常用右手會使左腦半球血管神經的彈性與功能不斷得到鍛煉和加強;而左手使用很少,右腦半球血管神經的彈性和功能就無法得到長期的鍛煉和加強。

所以,平日生活中使用右手為主的中老年人,應特別注意有意識地多使用左手與左側,以便鍛煉和增強右腦半球血管神經的彈性和功能。

十一、預防中風誤區

1.血壓正常或偏低不會中風

因為血壓正常或偏低的腦動脈硬化病人,由於腦動脈管腔變得高度狹窄,或伴有頸動脈斑塊形成,或有血脂、血糖、血粘度增高等因素存在,導致某支腦動脈發生了堵塞,使局部腦組織缺血缺氧而喪失功能,引起缺血性中風。

2.小中風無關緊要

不少中風病人發病前在短時間內出現過一側肢體無力或麻木症狀,伴有突然說話不利或吐字不清。但由於上述症狀常在數分鍾內消失,頭部CT檢查正常,而不引起人們的重視。其實,這是微小腦血栓引起的瞬間腦局部缺血,醫學上稱為小中風。約有一半小中風病人在5年內會發生偏癱,因此必須高度重視小中風,及早就診防治。

3.藥吃多少跟著感覺走

有的人每晚僅服1片(25毫克)腸溶阿司匹林。在腦血栓的預防性用藥中,不少人知道每晚睡前服用腸溶阿司匹林,但僅服1片,因藥量不足,達不到預防目的。目前國際公認的腸溶阿司匹林用量為每晚50—75毫克,即25毫克1片的腸溶阿司匹杯應服2—3片。

4.用藥品種越多越好

一些有過中風表現的人往往惶恐不安,於是四處看病。甲醫生開了“聖通平”,乙醫生開了“尼富達”,殊不知這些名稱不同的藥都是心痛定,結果因用藥過量導致中風。也有的病人牢記“是藥三分毒”,血壓高了也不用藥,其結果可想而知。

5.隻管服藥不檢查

常有些患者使用抗凝藥,不注意監測。因風濕性心髒病引起偏癱的患者多見於心房纖顫,這類病人要終生使用抗凝藥,同時進行用藥監測。尤其對於彩超檢查發現心房內有血栓的病人,在使用抗凝藥時,要根據病情不斷監測血酶原時間,以及時調整臨床用藥劑量。否則,用藥多了,會引起出血,用藥量不足,又會引起血栓。許多風濕性心髒病人術後出問題,都是由於這個問題沒處理好。

6.少服幾次藥沒關係

一些老年人由於記憶力差,常忘記或重複服藥。所以,建議中老年朋友將自己常服的降壓藥、降糖藥、強心藥等分開包裝,上麵注明服用日期及早中晚具體時間。或者把每日用藥種類按時間寫在一張紙上,貼在家庭醒目處作為備忘錄。工作繁忙的朋友應備三套藥,辦公室、家裏、手提包內各一套,隨時提醒自己服藥。

7.瘦人不會發生中風

有些人以為瘦人不會發生中風,於是拚命減肥。其實,科研工作者做過這方麵的試驗,他們對3975名患有高血壓的60歲以上的老年人進行跟蹤調查,得出結論:瘦人也會中風,隻不過比胖人略少一些。所以,不管胖瘦,都應采取綜合防範措施,以避免中風的發生。

8.中老年人才易發生中風

雖然90%的中風都是發生在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身上,但畢竟還有10%的中風病人不是中老年人。年輕人社交活動多,生活壓力大,酒肉大餐機會多,許多人仗著年輕,往往忽略了身體保健。

近幾年,腦血管病發病呈現年輕化趨勢。張擁被博士介紹說,在友誼醫院神經內科就診的患者中,最年輕的腦血管病患者僅29歲,且30—45歲的中青年患者明顯增加。生活中人們若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積極有效地控製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同時注意合理膳食、增加體育鍛煉、戒煙戒酒,發現預警信號及時就醫,3/4的腦血管病是能被控製的。

十二、高血壓患者照樣能長壽

有些中老年人在被確診患了高血壓病以後,精神十分緊張,生怕自己哪一天鬧個腦溢血。因此,惶惶不可終日,總為自己的壽命還有多久擔心。其實,這種顧慮是多餘的,也是極其有礙健康的。

大量事實表明,高血壓病患者隻要在日常生活中治療合理,同時注意精神情緒的調節和飲食起居的忌宜,就可以帶病延年,甚至比正常人還要高壽。有關部門曾對江蘇省某縣249名90—98歲高齡的長壽老人進行了一次全麵的健康檢查,並進行了詳細統計,結果發現這249名老壽星中,竟有145名患有不同程度的各種心血管疾病,其中冠心病和高血壓分別排在第一、二位。而且,有些老壽星的心血管病史還很長,在69歲患有高血壓病的老壽星中,就有60位已患病多年,病史最長的一位老壽星,竟有四十多年的高血壓史了。這充分說明,得了高血壓病並非一定使人短命。

高血壓病患者怎樣才能益壽延年得康寧呢?關鍵是要做到以下幾點:

1.精神調攝

人的精神狀態和情緒變化,與疾病的發生發展有密切關係。高血壓病人在大喜、大悲、盛怒、驚恐時,常使全身血管過度收縮,血壓突然升高及腦血管活動失調,導致腦溢血的發生。因此,高血壓病人要善於控製自己的情感,保持情緒的相對穩定。

2.調理飲食

高血壓病人飲食宜清淡,多食蔬菜及水果,如白菜、芹菜、蘿卜、蘋果、山楂、西紅柿等。上述食品含有大量維生素C,能改善脂類代謝,降低血漿中的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同時能增加血管的致密性防止出血。要食用植物油,盡量少吃或不吃動物油、肥肉等。因動物脂肪可使人發胖,促進動脈粥樣硬化。攝鹽量應適當控製,過多進鹽可造成體內鈉離子的瀦留,使病情加重。還要忌食過度辛辣刺激的食物及暴飲暴食。貪杯狂飲,可刺激中樞神經係統,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引起腦血管破裂。

3.慎於起居

強體力勞動或超量運動可使心髒排血量增加,全身肌肉收縮,腹壓增高,血液相對集中於較大血管,引起血壓升高而誘發中風。因此,高血壓患者應戒過度勞累,注意勞逸結合,尤其是從事腦力勞動的高血壓病人,更要注意白天適當休息,夜間保證睡眠。

高血壓病人的心髒儲備功能較差,腦血管對腦血流量的調節功能減退。當體位突然改變時,如久蹲後突然站起,睡醒後突然下床,猛然回頭等會產生腦急性缺血缺氧,而發生暈厥、摔傷,故體位改變時應注意動作緩慢。高血壓病人冬季要特別注意防寒保暖。天氣變冷時應及時加衣防寒,尤其是寒潮到來時,血壓往往會突然升高,容易導致腦出血、腦血栓等危重並發症。另外,高血壓患者切忌久蹲用力排便,否則,可使腹壓增加,血壓突然上升而誘發中風。如大便幹燥時,應服用果導片或使用開塞露等通便藥物,平時要養成按時大便的習慣。另外,性生活也十分消耗體力和能量,高血壓病人要有所節製,防止在性交中發生意外。

4.合理用藥

高血壓患者,應堅持長時間有規律地服藥,但若血壓下降過快、過猛,則可導致腦血流量不足,促進腦血栓形成。因此,服用降壓藥應從小劑量開始,使血壓緩慢下降,以後長期鞏固,保持平穩,減少波動。不論服用何種降壓藥,必須遵醫囑行事,不可自作主張隨意服用,不可隨意減量、加量或停藥。服用每一種藥物前,必須向醫生詢問清楚用法、副作用等,還要搞清怎樣減少和避免副作用。使用降壓藥後應注意定時測量血壓,根據血壓的改善程度調整服藥的劑量和次數。

高血壓病人真正做到上述幾項要求,可使血壓基本穩定,活到耄耋之年並不是非分之想。

十三、不吃藥的調壓法

根據目前世界上一些國家的控製高血壓方麵的研究成果,向高血壓患者提出了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控製血壓的方法。

1.早餐時吃些甜瓜和酸奶

甜瓜和酸奶礦物質鉀的含量較高,有助於控製血壓。

2.多喝橙汁

橙汁含豐富的維生素C。對641名成年人的血液進行化驗後發現,血液中維生素C含量越高的人,其動脈的血壓越低。這些研究人員認為,維生素C有助於血管擴張。每天服用60毫克維生素C片,或者多吃些蔬菜、胡椒、檸檬和其他酸味水果,也可起到同樣作用。

3.清晨避免過度疲勞

一般來說,心髒病往往在早晨發作,原因之一是在上午11點前,人的血壓至少比其他時間高出5個毫米汞柱。為了避免疲勞,周末盡量少參加那些令人感到疲憊的聚會。每天工作結束後,把書房或辦公室收拾得井井有條,以免第二天早上看到紛亂的工作場所,影響情緒,導致血壓上升。此外,工作室保持窗明潔淨,也會使人心情舒暢。

4.少喝咖啡

根據一項研究,一天之內,若口服相當於兩杯咖啡的咖啡堿藥,人的血壓就會上升2—3個毫米汞柱,咖啡堿可使血管收縮,導致血壓升高。

5.經常吃些大蒜

每天吃2—3瓣大蒜,是降壓的最好的簡易辦法,對一組415人的研究調查表明,食用600—900毫克蒜泥平均降壓11個毫米汞柱。大蒜可幫助保持體內一種酶的適當數量而避免出現高血壓。

6.少爭吵

根據一項研究,在夫妻或非婚同居中出現意見分歧時,雙方耐心地聽取對方的意見,心平氣和地交談,血壓會保持正常水平。相反,在發生分歧時,兩人都不冷靜而發生爭吵,會使人心煩意亂,血壓驟然升高。

7.避免勞累過度

根據對195個男子進行3年的跟蹤調查,減輕勞動強度可使高血壓患者的血壓下降10個毫米汞柱,正常人的血壓下降5個毫米汞柱。

8.多吃鮭魚

體重超量的人每日食113克鮭魚,4個月血壓可下降6個毫米汞柱,因為魚肉中所含的蛋白質和脂肪酸有助於保持動脈的彈性。此外,經常食用魚肉還可減輕體重,至少不會使軀體臃腫。

9.不要把麵包作為晚餐的主食

白麵包中的小麥麵粉將增加體內的胰島素,而後者在數小時內就可使血壓升高。一項研究發現,血液中含胰島素高的人患高血壓的可能性是普通人的3倍。

10.食冰激淩補充鈣

吃一塊冰激淩可補充150—200毫克的鈣,而每天補充1克鈣,8個星期可使血壓下降1—2毫米汞柱,因為鈣可使動脈管壁保持柔軟性。每天喝幾杯脫脂牛奶,可起到同樣的作用。

11.午飯後到戶外散步

根據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到戶外曬10分鍾的太陽,血壓可下降6個毫米汞柱。紫外線照射可使機體產生一種營養素——維生素D3,維生素D3與鈣相互影響可控製動脈血壓。

12.在安靜的環境裏工作

一個研究小組曾對118人進行實驗,結果發現,當人們處在喧鬧的工作環境中時,血壓平均上升4個毫米汞柱,即使嘈雜聲持續時間短,血壓同樣也會上升。研究人員還做了一項試驗,100個人每天沉思冥想20分鍾,12個月後再測壓時,這些人的血壓平均下降了11個毫米汞柱。如果不喜歡靜下來沉思,可以買一個魚缸,觀賞熱帶魚也有降低血壓的效果。

13.午後最好吃用杏仁和芋頭做的點心

杏仁和芋頭均含有豐富的鎂元素。一項對60個高血壓患者的研究說明,患者每天食480毫克鎂,血壓平均下降4個毫米汞柱。鎂能夠起鬆弛血管內壁的作用。約70克幹芋頭種子可提供每天人體所需要的420毫克的鎂元素。另外,魚、麥芽、菠菜以及某些穀物也都是攝取鎂元素的很好來源。

十四、隱形殺手——低血壓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血壓會慢慢升高,易患高血壓病,嚴重危害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已引起人們的重視。但與其相對應的低血壓卻被人們忽視,其實老年低血壓也能引起腦和心髒的嚴重供血不足,其危害程度也不亞於高血壓病。

老年人低血壓是指收縮壓低於90毫米汞柱,舒張壓低於60毫米汞柱。低血壓的危害是造成人體各器官的供血不足。由於大腦對缺血缺氧極為敏感,低血壓引起腦組織的缺血性損害極為突出,病人常感頭暈、頭痛、眼前發黑、健忘、思維遲鈍,容易發生缺血性腦卒中、心絞痛、心肌梗死。

引起低血壓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藥物性低血壓。老年人因病服用降壓藥引起的低血壓。

體位性低血壓,即直立性低血壓。老年人神經調節功能差,動脈硬化使其動脈彈性下降,體質虛弱、長期臥床的病人及在悶熱的環境中站立過久,均易誘發體位性低血壓,特別在直立位置或臥位時突然起立更易發生問題,此時可有眩暈、眼前發黑、出汗、心悸甚至猝倒等表現。

排尿性低血壓。排尿中或排尿後突然暈倒、神誌不清,發作前無先兆,發作後2—3分鍾恢複正常。多因夜間膀胱脹滿後突然排空使腹腔壓力驟減,靜脈隨之擴張,回心血量減少,血壓下降所致。

體質性低血壓。多見於體質瘦弱的老年婦女,並且可有家族遺傳傾向。患者平時有頭暈、心跳、乏力的感覺,往往在醫院查不出什麼病。這是因老年人心肌張力減弱,血管壁彈性喪失所致。

繼發性低血壓。常繼發於急性失血、心髒病發作、慢性貧血、糖尿病、腦動脈硬化、中風之後等慢性疾病,病人瞌睡、虛弱、頭暈、視力障礙。

老年性低血壓應從以下幾方麵防治:

1.病因治療

體質虛弱者宜加強營養;服降壓藥後感到身體較弱者,要停藥或換用較溫和的降壓藥;因各種急性疾病引起的低血壓要積極地診治原發病;避免過快地變動體位和長時間站立;睡眠時枕頭墊高,以15厘米為宜;夜間最好不去廁所,在床上備有便盆,如去廁所要有他人陪同,以防意外。國外醫生觀察到咖啡因0.25克,能減輕飯後血壓下降。也可在早飯前喝杯濃咖啡,借此提供咖啡因,也可收到相似效果。

2.加強體育鍛煉

體育鍛煉對高血壓、低血壓都有調節作用。國外有位學者說過:“鍛煉身體可以代替許多藥刑,但任何藥劑也代替不了鍛煉身體。”低血壓的老年人可根據自己的體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鍛煉項目。

3.高鹽飲食

低血壓的老年人可適當增強鹽的攝入量,約為正常食鹽量的2—3倍,即每日20—25克。多攝鹽後必須多喝水,較多的水分進入血液可增加血容量,從而升高血壓。

4.選用滋補藥

低血壓的老年人可選用滋補藥來調節血壓,可每日服用桂圓肉6克,也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人參。中藥“生脈散”(人參10克、麥冬20克、五味子10克)每日l劑煎服,效果也佳。

十五、朝三暮四養生法

早晚養生對老年保健和某些疾病的預防有重要作用。現代養生學認為,早晨應做好三件事,傍晚應做好四件事,為便於記憶,姑且稱之為“朝三暮四”養生法。

1.“朝三”養生法

早晨做一套呼吸操,飲一杯溫開水,吃一份水果。

做一套呼吸操。老年人清晨醒來後,莫急忙起床,先在床上做50次逆式呼吸——吸氣時,提肛、縮陰、收腹、擴胸;呼氣時縮胸、鬆腹、鬆肛,悠長自然,一氣嗬成,既可吐出一夜積聚的濁氣,又可爭得一口清新的氧氣,還能因提肛縮陰而有益於防治前列腺肥大,促使尿液通暢。

喝一杯溫開水。起床伊始,先喝300毫升溫開水補充夜間丟失的水分,使血液稀釋,有利於預防血液黏稠引發心腦血栓形成。

吃一份水果。早飯前空腹吃1份水果(約50克的蘋果、柑橘或西紅柿等),有益於補充一天中體內所需的維生素、原生質和抗癌、抗血管硬化物質。

2.“暮四”養生法

傍晚做1小時運動,喝1杯鮮奶,飲1杯開水,來一杯葡萄酒。

運動1小時。清晨是心腦血管病較易猝發的高峰期,潛伏著很大的危險,不如安排在傍晚做1小時散步等健身運動更安全有益,且有促進睡眠作用。

喝一杯鮮奶。鮮牛奶不僅是營養佳品,還有預防中風、補鈣和預防膽結石作用。而牛奶,最佳飲用時間是睡前喝300—500毫升。

飲一杯開水。臨睡前喝一杯水,可以預防夜間血液因失水而黏稠,與早晨那杯水在預防心腦梗塞上作用是相同的。

來一杯葡萄酒。美國和加拿大心血管病專家最近研究發現,飲用包括葡萄酒在內的各種含酒精飲料(含酒精20克),可以在最初20分鍾起,使血小板血栓形成減少57%,而且其抗血栓作用可持續6小時以上。據此研究,睡前飲酒(高血壓例外)對在夜間和清晨容易多發的心血管病有預防作用。

十六、老人要關愛自己的腎髒

腎髒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具有排泄尿液、調節水鹽代謝和酸堿平衡等功能。老年人腎髒的功能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退,80歲時腎髒的過濾率僅相當於30歲時的50%。另外,隨著年齡的增長,腎髒的儲備功能也日益減少,體內新陳代謝所產生的廢物、有毒物質不能及時排出,容易出現腎功能衰竭、誘發尿毒症而危及生命。因此,老年人要多關愛自己的腎髒。

1.多飲水

無論男女,到了老年期,細胞內水分均減少30%—40%,即出現慢性脫水現象。因此,老年人平時要養成飲水習慣,即使不渴也要多喝些水。除一日三餐外,每日飲水應該保持在1500—2000毫升,夏天或出汗時還要增加飲水量。

2.進食補腎食物

老年人在日常膳食中應多吃些新鮮綠葉蔬菜、水果、核桃、花生米,適當吃些豬、牛、羊、雞、鴨、鵝肉,不宜進食過多的高蛋白飲食,以免增加腎髒負擔。同時,還要做到飲食清淡,每日食鹽應限製在5克內。

3.注意保護腰部

參加身體鍛煉前應做好準備活動,讓全身的肌肉、關節放鬆,勞動或提重物時應注意用力的平衡,防止扭傷腰部。寒冬季節加強腰的保暖,避免風寒襲擊;盛夏時節不可貪涼露宿,保證腎髒有良好的血液循環。

4.預防尿路感染

由於老年人腎髒血流量不足、抗病能力下降,故尿路感染的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男性的前列腺增生、女性的盆腔感染均易引起尿路感染,所以應及時發現並給予治療。同時,搞好個人衛生,養成良好的排尿習慣,不要強忍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