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醫藥物品種繁多,常用藥有1100多種,其中礦物藥80多種,植物藥1000多種,動物藥50多種;國產的有1000多種,新疆產的100多種,進口藥有60多種。
內地維吾爾藥材資源主要分布在我國長江以南的廣東、廣西、福建、台灣、海南、雲南、四川、江蘇、浙江等省區,共180多種。
維吾爾藥材在國外主要分布於北非的埃及、南歐(地中海一帶)、亞洲阿拉伯半島等地區。主要藥材150多種。
4.苗族醫藥學概論
苗醫認為,毒、虧、傷、積、菌、蟲是導致人體生病的六種因素,簡稱因。有“無毒不生病”之說。診斷疾病是通過把脈、聽聲、觀察顏色、詢問病情,用手觸、摸、扣、打、刮、按、搬、量等傳統方法。
苗醫用藥多是植物藥、動物藥及少量礦物藥。藥的特征歸納起來有熱、冷、不熱不冷三種;熱藥可治冷病,冷藥可治熱病,和藥可補體質、治虧損病。
苗藥對采製有一定要求。植物藥在有效成分富足時采集。苗醫用藥配方有兩個法則,配單不配雙及三位一體。配單不配雙,就是隻1,3,5,7,9之類成單的藥物種數配方,而不用2,4,6,8之類成雙的藥物種類配方。三位一體,就是領頭藥、鋪底藥、監護藥三類藥物共組成方。領頭藥,是針對病情起主要作用的藥;鋪底藥,是對領頭藥有相資作用或對身體有補益作用的藥;監護藥,是緩解領頭藥、鋪底藥的劣性和毒副作用,督促共達病所的藥。這三類功用藥與別的藥物共配成方,形成三位一體,才能發揮藥物的良好療效。
5.傣族醫藥學概論
傣醫藥對治療感冒、胃腸疾病、食物中毒、關節痛、婦科病很有經驗,效果良好。
傣族傳統醫藥學理論認為,人與自然界有著不可分割的聯係,風、火、水、土是構成自然界物質的四種基本元素,人體生命的構成也離不開這四種基本物質,即四塔。身體健康無病,就必須保持風、火、水、土四種物質元素的平衡,即人體內風、火、水、土四種物質的相互平衡關係及人體內的風、火、水、土四種物質與自然界的風、火、水、土四種物質的相對平衡和協調關係。這樣,人就能健康成長。
(1)四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
風。相當於漢族中醫的“正氣”,是生命活動外在的表現。指各髒器的功能活動。風性善動,易遊動遊走,無處不到,可以帶來,也可以帶走。體內凡屬動的功能皆為風所司,如食物的消化與吸收等。一旦風氣失調,就會產生與風有關的各種病症。風氣不足,消化不良,胸腹脹滿;風氣偏盛,則發生頭目眩暈、頭痛、神誌錯亂、行走困難、高熱等。
水。代表著機體內的物質儲藏,由膽液、口痰、唾液、水(體液)、血液、汗水、尿液、脂肪、膿液等12種物質成分所組成。水為有形之物,是人體重要的物質本源。當機體內長期缺水時,臨床上可見口幹煩渴,分泌排泄減少,出現各種異常反應。傣醫認為“水以濕性,能溶萬物”,人體的水氣(體液)正常時,可見口唇、皮膚紅活濕潤,有光澤、彈性好,精神飽滿,精力充沛。
火。代表著體內的一種“陽氣”。火與生俱來,隨人體的生命存在而存在,隨生命的結束而消亡。人體內存在以下四種火:①消化之火。如果這種火氣不足,可見納呆、胃脘脹滿疼痛、消化不良、乏力消瘦、虛弱等症。②促使人體生長發育之火。這把火主管體內熱量的散發,能促進生長發育,增強抗病能力,形體健壯,智力聰慧。③維持人體生命活動之火。傣醫認為這是一把在體內日夜不停地“燃燒”著的火,使人終身有熱量,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④父母先天稟賦之火。能維持人體的正常體溫和正常的生理機能活動。
土。具有消化食物,化生精微,營養機體的作用。
以上可以看出,四塔之偏盛與不足,均可導致人體各種疾病的發生。因此,為保障人體無病而健康地生長發育,關鍵在保持體內四塔的平衡,並盡可能適應於自然界。
(2)傣藥資源極為豐富
據普查,西雙版納有藥材種類1776種,其中植物藥材1715種,動物藥47種,礦物藥14種。植物藥材分屬189種。
全國中藥資源普查的395個重點品種,僅西雙版納就有208個,占52.66%。名貴、珍稀藥材17種。民族藥800餘種,民間傣藥有228科,372屬,1300多品種,曾用植物藥1858種。
(3)傣醫用藥特點
許多與漢族中醫藥學中的藥品相同,但在臨床應用上有一定的差別。如蘆子用於提神醒腦;草蔻用於風濕酸痛;益母草用於糞蟲瘙癢、濕疹;射幹用於月經過多等等,均與漢族中醫學用藥有異。
藥性一般分為三大類:熱性藥、涼性藥、平性藥。藥物的味一般分為7種:酸,多用於收澀、止汗止瀉等;甜,多為補藥;鹹,多用於軟堅、補虛;苦,多用於清熱、解毒、除濕、止痛;麻,多用於止痛、鎮驚、祛痰;辣,多用於散寒、止痛;香,多用於醒腦、開胃健脾。由於藥物性質不同,人體亦各有差異,故用藥也各有特點。如1—20歲為生長發育階段,生病時藥物配伍宜偏甜味;20—40歲為成熟壯實階段,生病時用藥配伍宜偏酸味;而40—60歲以上者,為逐漸衰老階段,生病時用藥配伍宜偏鹹味。又如根據不同的季節配伍不同的飲料方,以藥代茶飲,以達預防、治療的目的等等。
(4)傣族醫藥中的藥物處方
雖然不像祖國醫藥學中方劑那樣有嚴格的處方原則,但在治療疾病時大多數使用的還是由數味藥物組成的相對固定的複方。所用的藥方,少則二三味藥,多則數十味藥;有的一方多治,而有的卻一症有多方。因風、火、水、土失調致病而設的四“雅塔”,即佤約塔、爹卓塔、阿波塔和巴他維塔,均由固定的藥物組成,傣醫稱為“雅塔”。傣族醫藥處方中比較有名的,常用的有以下四個:“雅叫帕中補”(傣語,亞洲寶藥之意),由九種藥物組成,具有理氣健胃、止痛、安神的作用。“雅叫哈頓”(傣語,五種寶藥或五寶藥散之意),由五種藥物組成,具有清熱解毒、和中解表、調經補血、止血止痛作用。“雅沙裏門囡”(傣語,萬應小藥丸之意),由七種藥物組成,具有消暑和中、解痙止痛、除滿止瀉的作用。“雅瑪哈嘎侖那龍”(傣語,治病大方),由三十多種藥物組成,具有調補氣血、活血止痛、通便之作用。一般認為,要當好傣醫師,必須首先學習掌握好以上四個藥方的使用方法,否則就不能算一個名副其實的醫生。
傣醫還根據當地氣候特點,將一年分為冷、熱、雨三季,選用不同的方藥治療不同季節的疾病。傣醫治療疾病,除采用內服、外用、內外合治三種治法外,還有一些獨特的治療方法如睡藥、敷藥、蒸藥、薰藥、研磨藥、刺藥等。現存傣醫藥文獻有:《嘎牙山哈雅》、《瑪弩薩羅》、《藥典》、《醫書》、《藥書及病理》等。1983年國家確定傣醫藥為中國四大民族醫藥之一,要求加以發掘、繼承、整理和提高。
6.壯族醫藥學概論
壯族聚居區由於複雜而典型的地理環境加上特殊的氣候條件,藥材資源十分豐富。據1983—1987年的調查,僅壯族聚居的廣西壯族自治區境內,中草藥品種就達4623種之多,名列全國第二,其中壯醫常用藥達709種。1993年以來,承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下達的《壯藥資源普查及開發利用研究》科研課題,進一步在全區進行壯藥普查,又反現了新的壯藥品種397種,其中有當今世界惟廣西壯族自治區所獨有的名貴植物藥——金花茶(至今已發現20多個品種)。這些藥物資源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特別是三七的開發和綜合利用,已受到專家的高度重視,並提到政府的議事日程。
一些具有一定生產規模的中成藥相繼生產,如正骨水、芸香精、中華跌打丸等。還有近年開發成功的舒潔牌藥物文胸、產婦春浴液、神女樂浴液等,均是在壯醫驗方、秘方或民間單方發掘、整理基礎上研製而成的。這些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壯成藥,功效顯著,且不易仿製,因而除了具有臨床使用價值,為廣大患者提供便利外,還具有很強的市場競爭能力,有的還遠銷海外,擴大了壯藥的影響,為國爭了光。廣西擁有占地麵積2400000平方米的廣西藥用植物園,這是我國及亞太地區麵積最大、栽培品種最多的藥用植物園。作為中草藥和民族藥科研、生產、教學、科普基地,具有廣闊的前景。已先後獲得多項全國、自治區科技進步獎,並與45個國家和地區有技術往來,與12個國家和20個地區的植物園建立了種苗交換關係。
要大力推廣應用壯醫藥線點灸療法、壯醫藥物竹拔罐、壯醫目診等獨特診療方法和一批經過臨床驗證確有療效的壯醫驗方、秘方,以若幹準字號壯藥為主要產品建立1—2家壯藥製藥廠,充分利用壯族地區豐富的藥材資源,創造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並打入國際市場。
7.彝族醫藥學概論
彝族醫藥起源於原始社會時期,這個時期的彝族先民吃住都在森林中,並且多數住在樹上,故對植物有了最直觀和最粗淺的認識。也許正是由於這一曆史和自然發展的原因,彝族醫藥與植物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母係時代的涼山彝族地區,常常以一種植物來代稱某個部落或部族,這種命名的習慣,從母係社會一直延續到今天。
進入由偶婚代替群婚的父係社會後,促進了社會和遺傳學的進步。彝族先民們在遷徙、放牧的生活中不斷地發現一些有毒的植物。“中毒”和“毒草”的概念是在彝族祖先采集野生植物和放牧生活中,出現了羊和人中毒的現象,加上口嚐身試積累而產生的。由於目睹了被毒草毒死同胞的慘痛情景,彝族先民們對毒草有著極為深刻的印象,並將植物的毒性部位作了描述,錄之於書上,示於後人。
由於彝族居住的地方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因此藥材十分豐富。據1942年的《西昌縣誌·產業誌》記載,當時西昌附近年產藥材數萬公斤,並大量運往川、滇二省及內地。
著名的雲南白藥就是彝藥。彝醫對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創傷、各種眼疾均有較好的療效。
涼山地區不僅藥材豐富,其中名貴藥材也引人矚目。豐富的藥材資源奠定了彝族醫藥的基礎,使彝族古老的醫藥得以不斷發展完善。
彝族用動物藥起源於原始時代,在長期和野獸接觸的過程中,先民對動物的認識也隨之增長,它對後來彝族醫藥的發展,特別是動物藥的形成和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由於彝醫學的相互交流,彝族地區的動物藥越來越受到漢族及其他民族的重視。《名醫別錄》就記載了彝族地區的牛黃、麝香、犀角、露蜂房等動物藥。
彝族先民所使用的動物藥中,有一部分藥至今仍在普遍使用,如熊膽、蛇膽、野雞膽、野豬膽、羊膽等。
成書於明代的《明代彝醫書》是一部內容豐富的彝族醫藥專著。書中對16世紀前彝族醫藥經驗做了係統總結。書中膽類藥物有10種,油類4種,骨類11種,血類5種,肉類22種,肝、肺類3種,腎鞭、胎及胎衣7種,蟲類13種,分泌排泄物8種,其他4種。彝族對動物藥的認識是十分廣泛的,而且擅長運用動物藥。
由於彝族長期生活在山林地帶,除了動物資源豐富之外,也發現和應用一些礦物藥。這些礦物藥,都是天然生成的,獲取相對容易,如天然硫磺、天然火硝、鹽塊等。在《名醫別錄》中記載了不少彝族地區的礦物藥,有些礦物藥不僅彝醫運用,漢族及其他民族的醫生也善於應用,並且一直沿用到今。
在彝族民間,廣泛存在一些擅長醫藥的普通群眾,他們的醫藥經驗來自家族內部口耳相傳,並主要在家族內部使用。以經驗醫學為主,融采藥、製藥、治病、配方等多項工作於一身。
彝族習慣采集新鮮的植物葉或根或根皮,加少許水或鹽衝爛、揉搓、搗絨後,敷於傷患處。
由於長期生活於高山林區,自然環境惡劣,外傷機會較多,故彝醫多長於治療外傷。
有人將彝族醫藥特點總結為:“以經驗為主,長於外傷,兼有內治,草藥豐富,動物藥多,喜鮮用,有複方。”
古彝醫籍中有代表意義的文獻有:
(1)《雙柏彝醫書》
又稱《明代彝醫書》,是1979年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藥檢所在雙柏縣發掘出的一本古彝文醫書。此書成書於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以後曆經清代、民國多次傳抄。此次麵世的是民國一年(1912)的抄本。此書共有古彝文約5000字,記錄了56個病種,87個處方,324味藥物。內容涉及臨床各科,其中屬內科者約20多種,屬外科(包括皮膚科、花柳科)者約16種,屬五官科者約有6種,屬婦產科者約有5種,此外,還有少數屬於骨科、神經科和兒科的。全書列方劑243個,某些病症還注明了禁忌。此書詳細說明了多種疾病的治療藥物和使用方法。
(2)《啟穀署》
貴州省仁懷縣政協秘書長王榮輝同誌保存的一本彝族醫藥古籍手抄本。其成書年代難以考證,“本書成書年代不會晚於明萬曆庚寅年(1590)。”《啟穀署》記載有5門,38個疾病,263個方劑。此書是一部臨床價值較高的彝醫書,經後人臨床驗證,有效率達95%以上。
(3)《指路書》
又名《人生三部曲》,彝語《卓莫蘇》,由金國庫老人和羅希吾戈先生譯定。據推測成書年代在明末清初之際。此書屬彝族喪葬儀式唱誦的經書,書中記載了大量的醫學理論,對彝族男子生平活動的描述及對婦幼保健、人體發育、胎產的認識,運用唯物主義的思想進行了詳細的論述。
(4)《供牲獻藥經》
是彝族古典文獻《作祭經》的一個組成部分,雖然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但是也確實有一部分內容是樸素的唯物思想的認識和反映。《供牲獻藥經》(以下簡稱《獻藥經》),寫於明嘉靖十四年(1535),它是著名曆史學家、社會學家馬學良教授1947年在雲南省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團街區安多康村彝族畢摩張文元家調查時發現的。後經馬教授翻譯整理成彝漢對照本。
《獻藥經》中記載了很多的醫學理論,其中內容涉及內科、婦科、兒科、外科、傷科、胚胎、采藥、藥物加工炮製等。其中內科記載了18種病征及其治療,傷科疾病中主要記載了跌打勞傷及犬咬傷的治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關於胎兒在母體中的發育描述甚為生動:“古時人獸不相同。一月如秋水,二月象塵草葉,三月似青蛙,四月象四腳蛇,五月如山壁虎,六月始具人形,七月隨母體轉動,八月會合母親的氣息,九月生下母親懷中抱。”這段描述,十分具體地闡述了胎兒的發育過程,並且提出了孕育中的生命在三至四個月時開始四肢分化,在臨產前一至二個月時產生同母體精神上聯係的觀點。由於這段文字所具有的原始樸素的醫學觀,被美國學者肯尼思·卡茲納選入其著作《世界的語言》一書中,作為彝語言文字的樣品。至於出生後嬰兒從一月至成年的漫長曆程,書中亦有詳細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