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生機無限(2 / 3)

對於儒家的中庸思想和倫理觀念,可稱之為長治久安之道。78位諾貝爾獎得主曾說,21世紀人類要生存下去,就得到兩千多年前的孔子那裏去尋找智慧。儒家思想同基督思想的異同反映了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異同。

德國的萊布尼茨說:“唯有如此相互交流才是合情合理的。他們(指中國人)善於觀察,而我們長於思考。交流我們各自的才能,共同點燃我們智慧之燈。”蔡元培的《東西文化結合》指出:“綜觀曆史,凡不同的文化互相接觸,必然產生一種新文化。如希臘人與埃及及美索布米亞諸國接觸,產生雅典文化。”陳獨秀的《東西民族要本思想之差異》指出:“西洋民族以戰爭為本位,東洋民族以安息為本位;西洋民族以個人為本位,東洋民族以家庭為本位;西洋民族以法治、實力為本位,東洋民族以感情為本位,以虛文為本位。”李大釗的《東西文明之根本異點》指出:“東西文明有根本不同之處,即東洋文明主靜,西洋文明主動是也。”日本的北聆吉氏的《東西文化之融合》指出:“西洋文化——征服自然——不能融合其自我於自然之中以與自然相遊樂。凡東洋諸民族皆有一共同與西洋民族不同之點,即不欲製禦自然征服自然,而欲與自然融合與自然相遊樂是也。東西文化之差別可分為,一為積極的,一為消極的。自然之製服,境遇之改造,如西洋人努力所向之方。與自然融合,對於所與之環境之滿足,如東洋人優遊之境地。此二者,皆為人間文化意向之標的。”

專家們說,中華文化有三個基本思想:第一,天人合一;第二,炎黃文化;第三,龍的精神。炎黃文化和龍的精神不宜“統一”在“天人合一”中,它們應獨立提出來,而且也可以並列。可以從兩方麵說明:第一,從時序上說,“天人合一”理念出理在春秋戰國時期,先後由子思、孟子提出,其時間約為公元前500年至300年許,形成於漢朝董仲舒,其時間約在公元前179年至104年許;而“龍的精神”、“炎黃文化(或炎黃文明)”中的龍、炎帝、黃帝的出現形成,都在新石器時期以前(即公元4000年以前)。其間的時間差距,約在3500年許;如此,能以3500年後的時期性理念(“天人合一”),去“統一”公元前4000年的時代性理念嗎(“龍的精神”、“炎黃文化”)?第二,從其涵義上說,這三個理念也各有其源流及獨立意義,不宜以“統一”一詞而泛論其涵義。

“炎黃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矯健的“老大哥”,它悠久的民族傳統文化,必然卓立於世界之林,為之先驅!“天人相應”,漢朝董仲舒《同類相動》:“天有陰陽,人亦有陰陽。天地之陰氣起,而人之陰氣應之而起;人之陰氣起,天地之陰氣亦互應之而起,其道一也。”“龍的精神”是民族圖騰文化理念的升華。“炎黃文化”即是民族老祖宗的氣概文化。傳統生命力,文明境界,哲理理念,中華哲學思想的高度深邃與“神秘”!所以,龍象征的就是天地造化神功,崇拜龍,就是崇拜天地,崇拜自然。

有專家稱,古代西方有原子論,中國有元氣說。《道德經》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全息學是一門新學科,中華文化傳統認識論是老課題,兩者之間有無聯係。“全息”來自於20世紀60年代發現激光以後而出現的全息術。

其實,對人與自然息息相關的認識,早在幾千年前我們祖先就悟到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專家說,在中華傳統文化中處處體現了“局部反映整體”,“整體與局部同構”這種指導思想和認識方法。例如中醫用耳朵和足底就能診斷和治療疾病。“治大國若烹小鮮”,所以伊尹這個廚師可以當上宰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典型的社會全息現象。在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成語也不乏“全息”成語,如“以小見大”、“七歲看老”、“一葉知秋”、“窺一斑以全貌”等等。特別是“舉一反三”,更是反映了中華文化中的哲學思想。因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以“一即一切”,中國人常用“三”代表“多數”,代表“萬”,又因萬物全息,所以舉“一”就夠了。這說明內在相同。

現代科學講邏輯,崇尚理性。但邏輯推理絕不是認識世界的唯一方法,甚至不是最有效的方法。

世界很複雜,自有人類以來認識有個逐漸深化的過程,遠古人類見到樹木花草生長凋零,日月星辰東起西落,還有雨雪風霜電閃雷鳴等各種自然現象,追究它們發生變化的原因,產生了圖騰崇拜,把各種自然物都當作神靈。隨著認識的深化和科學的發展,許多疑團得到解答,神秘性逐漸淡化,但不可能完全消除。一方麵有UFO之類新的無法理解的現象出現,另一方麵人們失意時候往往會追究命運問題,向神靈求助……原始宗教就是由自然崇拜產生的,後來又發展成幾大世界性的宗教,宗教成為一種神秘文化現象。

認識漢字的人左右腦並行,不認識漢字的人左右腦串行,所以漢字對開發智力很有益處。據美國某機構測量統計,中國人智商127,在所測人種中最高,其次是猶太人117,日本人110。中國人智商高有多種原因,使用漢字是原因之一。此外,漢字比較穩定,可以用原有的字搭配起來造出新的詞,如“激光”、“互聯網”……據說英語每年要死去許多字詞,新生新多字詞。如此若幹年後英語會變得麵目全非。漢字就沒有這個危險,漢字承載和傳遞著幾千年的信息,是十分珍貴的。

20世紀50年代文字改革,簡化漢字,雖然有些字簡化得不是太恰當,畢竟有便於大眾掌握的巨大優點,所以行得通。同時期提出的“走世界文字拚音化的共同道路”,卻因為解決不了四聲和同音字的問題被置之高閣,使我們的方塊字躲過了一次大劫難。由於漢字承載信息量大,同樣一個文字,中文本長度隻有英文本的2/3。由於漢字有以上諸多好處,加上近年“看形文字”的盛行以及中國經濟發展迅速,國力增加,國際影響越來越大,外國入學漢語的也越來越多。漢字的優點與漢語一詞一字一音節的特點有關。

大自然其實挺公平,它給了我們艱苦的環境,便造就出我們獨一無二的語言文字,使我們的文明香火不絕,使我們的民族百折不撓,生機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