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我國中西部的秦巴山區,是國內弱智病症的高發區之一。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這一問題就受到了衛生部和陝西省政府的關注。1981年,衛生部組織了北京、上海、湖南和西安醫學院的多位專家,對陝南柞水縣0-14歲兒童的弱智患病狀況進行了流行病學調查。確定當地兒童的弱智患病率為3.84%,包括邊緣兒童則為10.86%。這是我國在貧困山區最早開展的兒童弱智的患病狀況調查。1987年,陝西省衛生廳組織西安醫學院的多位專家在陝西南部秦巴山區對整體人群進行了大範圍的抽樣調查,確定整個陝南秦巴山區人群的弱智患病率為2.70%,其中兒童弱智患病率為2.78%。這些結果是當時全國0-14歲兒童弱智患病狀況調查結果中兒童弱智平均患病率的2-3倍,是城市兒童弱智患病率的4-5倍。陝南秦巴山區弱智患病率高、弱智人數量多的實際情況(按1987年調查時的總人口推算,當地約有24萬多弱智人)受到了陝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1995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陝西省科委組織了西北大學、西安醫科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和陝西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等單位的有關專家組成的課題組,在陝南秦巴山區開展了為時十年的弱智病因研究與綜合防治工作。這項工作先後得到了陝西省科技廳“九五”、“十五”和“十一五”科技攻關計劃項目經費的持續支持,也得到了科技部“九五”、“十五”科技攻關項目課題經費的支持。
本書是為在我們選擇的實驗點和示範區開展弱智兒童防治工作而編寫的。依據我們對實驗點和示範區弱智病因的調查結果的分析,生物醫學因素是影響當地兒童智力、導致兒童弱智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選擇適宜的生物醫學幹預措施預防和矯治當地弱智兒童,是在秦巴山區開展弱智綜合防治工作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麵。我們針對形成秦巴山區兒童弱智的病因類型與具體病因,並按兒童出生前、出生時與出生後的時間順序,設計與選擇了預防弱智兒童出生的圍婚、圍產期幹預措施、防治弱智兒童的嬰幼兒與兒童期醫療保健措施、預防弱智兒童的營養幹預措施等三類主要措施以及各項具體防治措施。本書的內容主要是圍繞著這些措施而編寫的。
本書在第一編(1-4章)介紹了兒童神經與精神發育,以及弱智的病因與臨床診斷的基礎知識,並對秦巴山區兒童弱智的生物醫學病因及防治的措施類型進行了說明;第二編(5-8章),介紹了各項圍婚、圍產期幹預措施的相關知識與操作技術;第三編(9-14章),介紹了各項嬰幼兒與兒童期醫療保健措施的相關知識與操作技術;第四編(15-17章),介紹了預防弱智兒童的營養幹預措施的相關知識。其中的孕期營養以及兒童營養不良相關疾病及其診治問題在第二編、第三編分別進行了說明,本編主要講述一般人群營養宣傳教育中的營養學知識。考慮到秦巴山區基層醫生的文化水平狀況,在本書的編寫內容中,我們減少了對理論知識的敘述而突出了對操作技術與方法的說明。
本書的主要編寫者李瑞林、李芬、王振林等同誌都是參加“秦巴山區弱智成因及綜合防治研究”項目,並在實驗點和示範區從事生物醫學幹預措施實施的研究人員。他們按本書內容培訓的當地醫務人員,以及通過這些基層人員實施的生物醫學幹預措施已在當地的弱智兒童防治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外,參與生物醫學幹預措施實施和本書編寫、資料收集的主要參加者還有:西北大學的高曉彩、張科進、李靜同誌;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的於學文、張欣文、盛秋、王亞文、史小薇、韓蓁、林永潔同誌;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的黃紹平、楊琳、周戩平、郭亞樂、侯偉、李占魁、蔣馬莉、李靜同誌;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的王小娟同誌等。
本書的編寫框架由張富昌、高曉彩同誌負責,並與其他同誌討論完成。書在正式出版前,由張富昌、高曉彩同誌對各章進行了統稿和定稿。
本書在編寫中參考和引用了國內外許多書刊資料,在此謹向原作者深表謝意。
我們還要由衷地感謝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的陳征起、和光祖教授,第一附屬醫院的陳質庵、金輝教授,第四軍醫大學的皇甫恩教授等,在本項目生物醫學幹預措施的設計與實施中給我們的指導和幫助。
本書在編寫與出版過程中,得到了陝西人民出版社的許曉光、易玉秦、翟競、賈小萍、樊翠幾位同誌的大力支持和幫助,我們在此表示感謝。由於我們水平有限,錯誤、疏漏、不當之處在所難免,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2007年11月20日
§§第一編 緒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