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兒童保健與疾病防治基礎知識(3 / 3)

(1)年齡廁體重(W/A)。即按年齡分布計算的體重。由於兒童不論長期、慢性營養不良或短期營養不良時均會導致體重低於同年齡、同性別兒童的標準重,即W/A降低,故該指標既可反映急性、近期營養狀態,又可反映慢性、遠期營養情況,為一項綜合評價指標。國際上把低於一定界值點的W/A稱為低體重。一個國家或地區W/A值的高低變化往往與該人群死亡率以及影響生長和營養的危險因素的變化密切相關。90年代全球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計劃中即以W/A低下作為營養不良的指標。

(2)身高廁體重(W/H)。即按身高分布計算的體重,由於身高反映遠期營養,體重反映近期營養,因此,特定身高時體重的變化是小兒近期營養變化的表現,故W/H為反映近期、急性營養情況的敏感指標。將低於一定界值點的W/H稱為消瘦。

(3)年齡廁身高(H/A)。即按年齡分布計算的身高。由於身高主要反映過去、遠期的營養改變,因此,特定年齡時身高的變化是反映過去、遠期營養變化的敏感指標。H/A低於一定界值點稱為發育遲緩或身材矮小。

上述三項指標各從一個側麵反映不同時期營養、疾病或其他因素對小兒生長和營養狀況的影響,三項所代表的意義各有不同,不能互相代替,隻有綜合運用這三項指標,才能準確、客觀地對個體或群體作出評價。當由於某種原因不能或不需要作全麵分析時,可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最適用的單項指標。若要宏觀了解兒童生長與營養狀況,為采取綜合防治措施提供依據時,選擇W/A指標較合適;如果評價目的是針對慢性營養不良兒童開展健康教育和營養指標,則應當用H/A指標;若要篩查出急性營養不良患兒,以便進行治療,應選擇W/H指標。

國內常用的體格生長評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均值離差法。適用於常態分布狀況,以均值()為中位數,標準差(SD)為離散距。±SD包含了68.3%的總體樣本,±2 SD包含95.4%的總體樣本,±3 SD包含99.7%的總體樣本。可按年齡劃成評價圖或評價表,連續動態地觀察,將個體兒童的體格測量數據如身高、體重等與中位數及標準差比較,即可評價該兒童的生長或營養狀況。

(2)中位數百分位法。適用於正態和非正態分布狀況,以第50百分位為中位數(P50),常用P3(相當於――2SD),P10、P25、P50、P90、P97(相當於±2 SD),P3―P97包括總體樣本的95%。不同測量指標數值也可按不同年齡劃成正常曲線供比較用。

(3)指數法。用兩項指標間相互關係作比較。

(4)相關法。為多項指標如體重、身高、胸圍、臂圍等指標的綜合評價,可以了解所評價兒童的體重,但較煩瑣。

(5)生長發育圖評價法。以橫斷麵或縱向調查的群體資料作為參考標準,將各項體格指標以不同年齡畫成曲線(用均值離差法或百分位數法),將定期連續的測量數據每月或每年繪於圖上作比較,除了可了解該小兒目前所處的發育水平外,通過比較前後數據還可看出其發育趨勢和生長速度,及時發現偏離現象,並分析原因及時給予幹預。目前我國城市及農村兒童的兒保手冊中,體重及身高的生長發育監測圖就屬於此。兒保工作者不僅應當會正確填圖,同時應當了解其意義,以便對被監測的小兒能夠給予正確評價,對監護人的育兒方式進行合理指導。在邊遠山區農村,由於醫療條件所限,往往不能對兒童開展係統體檢和綜合管理,從而難以早期發現兒童的疾病和營養問題,有時導致兒童病情惡化甚至死亡。實施生長監測,憑借十分簡便且易行的方法,係統觀察兒童生長發育和營養狀況,可早期發現可能存在的健康問題,並能進行早期幹預,從而提高兒童的健康水平。

以上介紹的是兒童保健工作者及兒科醫生應當學習及掌握的規範化知識。對於秦巴山區主要承擔兒保及兒童疾病防治工作的村醫來講,存在著一些具體問題,如村民居住分散,不易對所有兒童都定期進行體格發育測量,所用測量工具簡單,缺乏專用工具如測量床、坐高椅、皮褶量具等。因此,要求他們了解有關兒童體格發育的一般知識,能準確測量體重及身高,並根據測量結果初步判斷兒童的營養狀況,此外,對懷疑患有佝僂病、神經係統疾病的兒童應正確測量頭圍及前囟。

11.3 兒童各期保健與疾病防治原則

兒童保健是研究小兒各時期生長發育規律及其影響因素,積極采取有效措施促進和保證小兒健康成長的綜合性防治醫學。小兒在各年齡段的生理功能不同,故保健措施的選擇和工作重點亦有區別。

11.3.1 胎兒期及圍產期保健要點

兒童保健實際上應該從父母婚前做起,為保證孕期母兒健康,進行婚前及孕前谘詢和體檢很有必要。

(1)杜絕近親結婚。有遺傳病家族史者應通過遺傳谘詢預測下一胎發病的風險率,可減少先天性遺傳性疾病患兒的出生。

(2)女方是慢性病,如心腎疾病、結核病、糖尿病、甲亢等應積極治療,待疾病控製後受孕。

(3)積極預防孕期感染。孕早期風疹病毒、巨細胞病毒、弓形體等感染,不僅可引起流產,還可使存活胎兒發生畸形及生長發育障礙。

(4)避免孕期接觸有毒物質。孕母應避免接觸X線、農藥、煙、酒等對胎兒有毒害的物質。

(5)注意加強孕母的營養。保證足量的蛋白質、熱能和其他營養素,必要時補充鈣、鐵、維生素A、D等。缺碘地區的孕母尤其應注意補充一定量的碘,以免發生胎兒碘缺乏。

(6)胎兒監護。孕期需定期產前檢查,監測胎兒生長狀況,如有孕期內科疾病或產科疾病,應積極治療,避免早產和低體重兒出生。

11.3.2 新生兒期保健要點

新生兒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差,故需要特殊的關懷和保健措施。新生兒死亡率較高,尤為第一周最高,占新生兒死亡數的70%,死因中以先天畸形、早產、窒息、出血、感染等最多見。故新生兒保健措施應重點放在第一周。

(1)保暖。無論任何季節出生的新生兒,生後需立即采取保暖措施。因生後皮膚蒸發散熱很快,體溫會立即下降3-4℃,如果保暖不及時不適當,體溫繼續下降會影響機體代謝,甚至導致寒冷損傷。可根據季節因地製宜采用衣被、熱水袋、暖壺、電熱毯、暖箱、遠紅外線溫床等進行保暖。

(2)喂養。提倡母乳和提早喂養,可防止低血糖或低體溫。注意觀察母乳量是否充足,實行按需喂哺。

(3)定期進行新生兒家庭訪視。家庭訪視的目的在於協助家長做好新生兒護理工作,指導科學育兒方法,訪視次數一般3-4次,時間為生後2、7、14、28天,訪視內容每次有側重。

第一次訪視:了解和觀察新生兒一般情況,包括麵色、反應、哭聲、吮奶力量、大小便、居室環境,注意有無心肺疾病、缺氧缺血性腦病、黃疸、頭顱血腫、皮膚皺折處糜爛,臍帶有無感染或出血,肛門外生殖器有無畸形,出生不順利有窒息者尤其要注意反應及意識狀態,觀察有無新生兒驚厥表現,並做神經係統原始反射檢查(吸吮、覓食、擁抱、握持反射),以幫助判斷病情。懷疑遺傳代謝病如甲低、苯丙酮尿症時,可取血或尿樣送檢。若發現有嚴重疾病不適宜在家庭治療者,應動員家長及時轉院醫治。

第二次訪視:了解新生兒一般情況,檢查臍帶是否脫落。曾發生新生兒窒息者重點觀察吃奶、反應及新生兒原始反射是否對稱存在。

第三次訪視:了解黃疸是否消退,測量體重,對生理性體重下降未恢複正常者分析原因,給予營養指導。有新生兒窒息者可進行新生兒視聽反應及新生兒行為反應檢查,以評價其神經功能恢複情況。

第四次訪視:了解喂養情況,測量體重。繼續對有腦損傷可疑患兒進行動態觀察及評價。

(4)新生兒期接種。卡介苗、乙肝疫苗。

11.3.3 嬰幼兒期保健要點

嬰幼兒期易患消化紊亂、肺炎及小兒傳染病,死亡率仍較高,保健重點為:

(1)喂養。提倡母乳喂養至少4個月,4-6個月後合理添加輔食,指導家長注意飲食的質和量,尤其是優質蛋白質及含鐵食物的攝入,指導斷奶和斷奶後飲食安排。

(2)進行生長發育係統監測。定期作健康檢查和體格測量,以便及時發現問題並及時處理。

(3)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體格鍛煉。合理安排睡眠、飲食、排便、沐浴、遊戲及戶外活動,適當進行體格鍛煉,可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及對周圍環境的適應能力。

(4)早期教育。根據小兒心理、生理發育的年齡特點合理進行早教訓練,使小兒的感知覺、動作、語言、思維、記憶力和想像力得到不斷發展,促進智力開發,按照嬰幼兒正常運動、語言的發育來訓練和評價小兒,還可以早期發現腦癱、智力低下等疾病患兒,以利於早期幹預。

(5)預防感染。積極預防呼吸道、消化道感染,當有傳染病流行時勸阻家長帶小兒去人群擁擠的地方。

(6)完成各種基礎免疫接種。

(7)防止意外事故。小兒會走路後與外界接觸增多,但其動作發育不完善,又缺少生活經驗,容易發生意外事故,如燙傷、滅鼠藥或農藥中毒、溺水、交通事故等,應注意采取措施積極預防。

11.3.4 學齡前期保健要點

此期兒童的特點是體格發育速度減慢,大腦功能發育漸趨成熟,求知欲望強,好奇,好模仿,活動範圍擴大,集體活動增多,受感染及外傷的機會較多,保健重點為:

(1)繼續生長發育監測。每年進行1-2次健康查體和體格測量,隨時對存在的問題加以糾正。

(2)合理安排生活。保證充足睡眠,飲食多樣化,不亂吃零食,講究衛生,防治寄生蟲病及免疫性疾病。

(3)加強安全教育,防止發生意外事故。兒童意外事故已被國際學術界確認為21世紀兒童重要問題。從70年代末起,歐洲及其他發達國家和中等收入發展中國家,兒童總死亡順位中意外死亡已占首位,我國90年代調查資料表明,意外死亡已占0-14歲兒童死亡順位的第一位死因。全國5歲以下兒童死亡監測結果為1-4歲組無論在城市、農村或在全國範圍,意外死亡平均為第一位死因。故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時期,意外損傷已成為兒童期一個嚴重的健康問題。兒童意外死亡或傷殘對家庭的精神打擊是巨大的,而有些意外傷害是可以預見並預防發生的。因此,全社會尤其是兒保工作者應當重視加強預防兒童意外傷害的宣傳和教育。

(4)繼續益智教育。除智力開發訓練外,亦應從德育、體育、美育等方麵進行教育,擴大小兒的知識麵,培養自我生活能力和優良的道德品質。

11.3.5 學齡期及青春期保健要點

(1)保證營養均衡,加強體格鍛煉。

(2)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衛生習慣。例如注意防治齲齒和近視眼,教給並督促學生堅持正確的刷牙方法及用眼衛生。

(3)加強道德品質教育,培養良好的性格,對出現的兒童心理及行為問題要正確認識並加以疏導,避免發生心理精神障礙。

(4)加強青春期衛生和心理教育,使處於該階段小兒了解青春期的特點,懂得第二性征發育的生理變化,避免和糾正不科學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