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平安村的宗族結構(1 / 3)

根據鹿泉市統計局編纂的《鹿泉市國民經濟統計資料彙編(2003年)》,平安村目前共有607戶人家。我從平安村村民委員會借來了平安村的戶口簿並進行了統計(研究者經過略微的處理,參見本章四)。平安村的戶口簿顯示,平安村目前共有農戶627戶。這種差異是由於,村中的戶口簿沒有及時登記戶口的變化,如分戶、銷戶、戶口遷人遷出等事宜。再者,農村的戶口單位本身就難以把握,如兄弟分家後,有些家庭並不辦理分戶手續;有些老人和其中一個兒子共用一個戶口本;有些老人獨立立戶。這就使平安村集體戶口簿的戶數有些不確定。不過這個戶口簿還是能基本反映平安村的戶數和家庭結構,而且研究者又無法獲得戶籍部門的戶籍信息,因此村中的戶口簿還是了解平安村戶口和家庭結構情況的很好的基礎資料。

研究者對平安村戶口簿中的戶主姓氏進行了統計,得到了如下統計結果:

平安村是一個主姓村。高姓是村中第一大姓,在村中的影響也最大。在目前的村黨支部和村民委員會的8名組成人員中,高姓4人,朱姓2人,劉姓1人,還有一個婦女幹部是朱家的媳婦。目前在任的村黨支部書記姓高,村委會主任姓朱。上述人員結構基本反映了平安村的姓氏構成和各自的影響力。平安村曆史上的第一任支書姓劉,第二任支書姓趙,但以後的支書基本上都姓高。建國初期小姓掌權是和當時的曆史環境密切相關的。土改以前,平安村的所有地主都出自高姓和朱姓,要順利開展土改工作,必須保證執行土改的幹部和地主沒有宗族關係。在當時還十分濃厚的宗族氛圍中,如果幹部和地主同宗,他們很難不顧及宗族感情去剝奪地主的土地和房產。

1949年前,隻有高家在村中有祠堂,平安村村民把祠堂叫做“家譜堂”,因為家譜就掛在祠堂正中央的牆壁上。平安村的家譜和南方大族的家譜不同,不是經卷形式的,而是將曆代祖先的名字按昭穆順序寫在一塊布上。據我所知,北方其他省份的很多家譜也是這種形製。這樣的家譜製作成本低、不易損壞、方便保存,我想這是很多家族選擇這種方式製作家譜的原因。隻有那些具有雄厚資金實力的家族才有可能編纂經卷形式的家譜。其實高家的家譜堂也不是高家整個家族的家譜堂。它隻是高家的一部分——被村民叫做“老四門”的那一部分高姓村民的家譜堂。這個家譜堂以及家譜堂附屬的一部分族田在土改時並沒有分到各家各戶。在當時,這部分族田的產出用來支付每年春節和清明時祭祖的費用,以及支付在祭祖結束後家族聚餐的費用。這種聚餐被村民叫做“吃會”。目前“老四門”中65歲以上的男人都還記得當時“吃會”的情景。孟發先生說:“男人隻要夠得到桌子都可以上席,女人年紀再大也不讓參加。”家譜堂直到成立初級社才歸入社集體,合作化以後一直作為牲口棚使用。問及“老四門”的家譜的下落,孟發先生說,在“四清”的時候被駐村幹部毀掉了。目前家譜堂的遺物隻剩下一塊石碑,就扔在村西的祖墳裏麵。我去現場查看了這塊碑,雖然有人為破壞的痕跡,但碑上的字跡仍然清晰可見。碑的正麵是“老四門”的家譜,背麵是立碑人撰寫的碑記。據碑文記載,立碑的時間是在清道光年間,距離高氏始遷祖來平安村已有四百五十多年的時間。根據碑上的家譜,“老四門”的始祖叫做高向仁,他育有四個兒子,這四兄弟成為後來四個“門”的祖先。

據村中老人介紹,“老四門”的族人在平安村全部高姓人口中要占到約三分之二。村中其他高姓人口和“老四門”的宗派關係目前已不清楚。據傳說,當時從洪洞縣遷來河北的也是四兄弟,他們分別在元氏縣、正定縣和獲鹿縣的四個村莊定居,兩個兄弟定居在獲鹿縣的兩個村莊。在平安村定居的人叫高士能,因為排行老二,又叫高二能。據老人們說,在1949年以前這四個村莊的高姓後裔還互相走動,“走到誰家,一說你姓高都會好吃好喝待承(接待之意)你”。在平安村,目前存活的高姓族人一共有八代,從第二十一代到第二十八代。輩分最長的一代人現在隻剩下兩個,一位八十多歲的老先生和他年近九旬的寡嫂。那位老爺爺驕傲地說:“我過年隻磕一個頭。”雖然高氏族人內部的宗派關係誰也說不清楚,而且也沒有統一的字輩安排,但族人之間的輩分關係一絲不亂。由於很早就離家,我對村裏的輩分關係不甚清楚。但我每次在拜訪一家人之前必須先詢問好對方的輩分和對他的稱呼,因為叫錯輩分在村民看來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雖然叫錯稱呼還不至於讓人翻臉,但至少在每次會麵中難形成融洽的氣氛。如果你把自己的輩分叫小了,那至多引起尷尬,但如果你把對方的輩分叫小了,對於他則不啻為一種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