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母和兒子的互動關係中,雙方的付出是不均衡的,父母的付出要遠遠大於兒子的付出。我們將父母和兒子的互動內容分為幾個階段來考察:1.撫養階段(兒子出生到兒子結婚);2.分灶階段(分家或分灶到父母成為完全的受供養人之前);3.贍養階段(父母成為完全的受供養人到父母去世)。我們通過對這幾個階段的考察,來綜合評價父子兩代的得失情況。

撫養階段在此一階段,由於兒子完全沒有生活能力,父母對於兒子是純付出。父母的付出主要包括四個方麵:對兒子的撫養、兒子的生活費用、兒子的教育費用、兒子的結婚費用。由於大多數兒童可以健康成長,為了簡化理論,我們對兒子的醫療費用忽略不計,但應當意識到,具體到某一個孩子,他的醫療費用可能也很高。前三個方麵的費用不好統計,我們現在來考察父母在兒子結婚時付出的花費。雖然房子可能也是兒子結婚的必備條件,但我把它算作“財產”一類,在後文討論。

對於平安村的許多父母來說,兒子的結婚費用都是一樁不小的負擔。很多父母在兒子結婚後都債台高築。這部分是由於村民們在結婚花費上的攀比風氣。目前在平安村,一次婚禮花費30000元是平常的花費水平,30000元對於平安村村民來說應當是他們6年的積蓄。平安村的人均年收入是4470元(2003年數字,參見社區概況一章),那麼一個四口之家一年的收入應當是17880元,假如這個家庭能夠將其中的一半用於儲蓄,那麼一年可以儲蓄8940元。這樣算來,一個平常的四口之家需要3~4年的時間來儲蓄兒子結婚的費用。但是,據村裏的助理統計員告訴我,政府統計數字的水分是很大的。據他推測,實際的收入水平也就是統計數字的60%~70%,如果他的說法可靠的話,一個平常家庭要攢足兒子結婚的錢,至少需要6年的時間。我也對統計部門的人均收入數字進行求證,所有和我討論這一問題的村民,沒有一個認為平安村的人均收入能達到4470元的水平。而且需要注意的是,村民們大多還要為蓋新房攢錢,他們的壓力是雙重的。

分灶階段在空巢階段,父母一般不需要兒子的贍養,他們身體一般都還健康,有勞動能力,能夠養活自己,同時還在多方麵幫助兒子。在這一階段,如果父母和兒子分灶吃飯,他們對兒子的主要幫助是替兒子撫育第三代。如果父母和兒子合灶吃飯,他們(特別是母親)還要幫助兒子操持家務。很多學者多注意到祖父母撫養孫子女這一中國傳統(費孝通,1983:12)。在平安村,祖父母帶孫子孫女在人們的意識中已經成為了一種義務。我曾經訪問過兩對老人,一對老人有四個兒子,另一對老人有五個兒子。他們都向我回憶起當年撫育孫子孫女的辛勞。有五個兒子的那個老先生說,他們家當時“就像是一個幼兒園”。他和他的老伴走到哪裏,都要“拉上一三輪車的孩子”。他們不但要看護這些孫子女,還要給他們做飯,老人說,“真不知道那時候是怎麼過來的”。由於孩子多,他們撫養孩子的時間也非常長,這兩對老人看孩子的時間都超過15年。

不論是老人還是他們的兒子兒媳,都認為老人撫育孫子女是他們的義務。如果哪一個老人不願意給帶孩子或者因病沒有能力帶孩子,兒媳婦就會非常不高興。老人們也是這樣認為,我的一個受訪者(一位老太太)對我說,“你不給人家看孩子,老了誰管你呀?”這話背後的潛台詞是,老人拿自己對孫子女的撫養來交換自己暮年時兒子對自己的贍養。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祖父母撫養孫子女行為中的情感因素。我甚至聽說過有的兒媳以不讓公婆帶孩子為砝碼要挾公婆的事情。但是,如果祖父母帶孫子女成為了一種義務,祖父母總會有感到它是一種約束的時候,特別是在他們感到勞累或身體不適的情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