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說,隻有“變”是不變的。平安村的情況也不例外。前文已經提到,平安村的社會生活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本書所要揭示的,是平安村社會生活中受到傳統影響較大的那一部分。即使是在這一部分中,風俗的變化也是很大的,隻不過本書更強調它的不變的那一個側麵罷了。財產繼承不是一個孤立的社會現象,它是和婚姻、生育、喪葬等民俗內容密切聯係在一起的。這些領域的變化不能不影響到財產繼承的實踐。或者說,在婚姻、生育、喪葬等領域的民俗變化,實際上就是財產繼承實踐的變化。

本書研究的現象之一“承祧女”,即女兒招婿,其本身就是社會變遷的一個顯著表現。設想在宗族觀念盛行的時代,這樣的婚姻即使出現,也僅僅能夠成為特例,而不可能成為一種新的民俗。“承祧女”的出現,正像上文所闡述的那樣,雖然仍然在傳統的框架內進行,但畢竟是對原有的傳統觀念的一種突破。我在農村的牆壁上經常見到這樣的標語:“生男生女都一樣,女兒也是傳後人。”一種觀念需要宣傳,這本身就說明這種觀念傳播得不易。在幾千年的中國曆史上,我們可能是第一次聽到這樣的道理。雖然這道理目前來看還不是顛覆性的,但任何一個堡壘的垮塌都是從局部開始的,有了這一點點的進步,我們就還可以期待更大的進步。

出現“續夫婚姻”的進步意義也非常大。雖然,這一行為也是在傳統文化的框架內進行的,但實際上,寡婦成為了村籍的生發主體,這在中國曆史上也是第一次。而且我們看到,有些“續夫”和妻子前夫的家族關係破裂後,他們並沒有失去平安村的村籍,甚至他們新生的兒子也可以獲得平安村的宅基地——作為村民的最主要的標誌和待遇。更重要的是,這些兒子沒有姓他們母親的前夫的姓氏,而是姓自己親生父親的姓氏。要知道,他們實際上和平安村的任何男人都沒有血緣關係。把他們的境遇和孝勇老人的祖父的境遇做一下比較,我們就可以體會到什麼叫做“物換星移”。這些“續夫”們新生的兒子,代表了一種全新的村籍產生方式。

社會變遷不總是產生善的結果。隨著傳統觀念的日漸衰微,作為傳統觀念之一的孝道也必然衰微。在中國目前仍以家庭養老作為主要的養老方式的情況下,我們仍需要孝道——即使我們不把它樹為我們民族的核心精神。孝道的式微是目前農村中的養老問題出現的原因之一,雖然不是唯一的原因。老年人贍養問題的經濟社會原因我們已經談得很多,但即使這種原因存在,如果兒子孝敬父母,父母仍然是可以得到很好的贍養的。平安村很多老人的境況是令人辛酸的,但可悲的是他們自己的兒子們並沒有這種辛酸的感覺。老人們以衰朽之軀在各個兒子家定期地漂泊,有些還要為了自己少得可憐的一點生活費,而從事本來不該再從事的各種勞動。對於這些現象,孝道的衰微難辭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