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自我身心管理(1 / 3)

健康的身體是自我實現的最重要的“資本”,沒有它,其他“資本”幾乎變得與你不相幹了。俗話說,名聲、運氣、家庭、朋友可以說成是“0”,健康卻是“1”,假如你把這個“1”放在首位,每加一個“0”,就增加了你一份財富。沒有這個“1”,你什麼也沒有。

如果說健康的身體是“資本”的話,那麼,健康的心理則是使自身潛能放出巨大能量的原子彈。“人類潛能運動”研究者認為,現階段人類心靈狀態並不是終極狀態,日常意識的層次也隻不過是一種局限的層次。因此需要改變意識狀態,發掘人類潛能。他們甚至預言,隨著人的心靈的“突然”轉變,可能誘發人的“突變”。

社會發展的目的在於增進人的幸福,而人類的幸福不僅要取決於對自然界的征服,還包括人類對自身的改造。研究自我身心管理,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

1.學會自我情感調節

情感是人的心理的波動狀態,是人在活動中對客觀事物所持的態度的體驗。情感在自我管理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心理之“車”的發動機和能源,離開了人的情感,自我管理者的心理之“車”就不能馳騁。列寧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情感的動力功能可分為增力功能和減力功能。增力功能是指積極的樂觀情感,如良好的心境、飽滿的熱情、忘我的癡情等,它能驅使人積極地行動,提高工作和學習的效率。減力功能是指消極的、悲觀的情感,如煩亂的心緒、極度的哀傷、冷漠的態度等,能使人消極地行為,降低工作和學習的效率。而自我情感的調節的主要任務,則在於自覺地培養、維護和發展積極的情感,做到在任何情況上都能以最佳的心理狀態去工作和學習。

第一,調節情感傾向性。情感的傾向性就是一個人的情感經常指向什麼性質的事物而言的,它是意識的傾向性表現。例如,有的人高尚,他的情感經常指向具有重大社會意義的事物;有的人庸俗,他的情感經常指向個人的生活瑣事。情感傾向性的差異往往使同一情感具有本質不同的意義。如憎恨的感情如果指向國家的敵人,就成為鼓舞創造英雄業績的高尚情感;如果反映向競爭中的佼佼者,則是毫無價值的卑微情感。對情感傾向的調節關鍵在於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把的情感指向“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走向成功”。

第二,培養情感深度。情感的深度是就一個人情感涉及有關事物的深度而言的,也就是情感在一個人的思想和行動中聯係的普遍性與深厚程度。情感的深度在工作和學習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它能幫助人形成頑強的毅力,為追求真理而不懈奮鬥。培養情感深度是使情感產生效能價值的前提條件。

第三,發展情感的廣度。情感的廣度指情感的多樣性而言。情感的多樣性不僅包括情感的內容,同時還包括情感的形式。情感的廣度對工作、學習以至人生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英國教育學家史賓塞說:“倘使沒有繪畫、雕刻、音樂、詩歌和其他自然美所產生的情感,人生就會失去一半美好的意義。”

第四,提高情感穩固性。情感的穩固性是就情感的持久與穩定的程度而言的。情感的固定性有兩方麵的涵義:一是指情感維持時間的長短;二是指情感的深度有無增減,深度增強就是穩定的情感,深度減弱甚至變易無常的就是不固定的情感。情感的穩固性在工作和學習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在《論對活力的正確評價》中曾說:“我已經給自己選定了道路,我將堅定不移。既然我已經踏上了這條道路,那麼,任何東西都不應妨礙我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

情感調節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提高和發揮自己的情感效能,使情感成為鼓舞人行動的力量。因此,善於把自己的任何情感,無論是積極、樂觀的情感,還是消極、悲觀的情感,都轉化為激勵自己行動的力量,是情感調節的關鍵藝術。

善於自我心理保護

大仲馬的《三個火槍手》中有一句名言:“人生是一串由無數小煩惱組成的念珠。”越有新追求,越想幹點事業的人,可能遇到的煩惱和痛苦及精神打擊越多。麵對這些情況,有些人堅強地挺立著,繼續走自己應該走的路,而有些人卻頹廢、絕望,甚至輕生。俄羅斯文學之父、偉大的詩人普希金知識淵博,體魄強健,精力旺盛,正當有為之年卻為婚姻之事發生糾葛,最後竟在決鬥中喪生,死時年僅38歲。法國的青年數學家·加羅瓦、俄國青年詩人萊蒙托夫,也有類似的遭遇。馬克思也曾受到決鬥的挑釁,但他頭腦清醒,沒有讓情感失去理智的控製,蔑視地不加理睬,才沒有做出一失足成千古恨的舉動。

在社會生活中,人在一生中會遭到各種各樣的精神打擊,諸如失戀、工作上的重大挫折、含冤莫白、遭受意外災害、家庭糾紛等。在精神打擊麵前,是沉入頹廢的泥潭,敗下陣來,甚至放棄人生,還是挺起胸膛,繼續前進,去爭取勝利?這固然與打擊的輕重程度有關,同時也和是不是善於進行自我心理保護有極大關係。

自我心理保護就是運用心理學方法解決各種心理上的挫折打擊,以保證在各種情況下保持心理健康。善於進行自我心理保護,能使一個人豁達、樂觀、處變不驚,在任何情況下,不悲觀,不動搖,不因一時衝動而做出後悔不及的事情,從而始終堅定地走向成功。

要善於進行自我心理保護,首先要非常現實地看待人生碰到的各類問題。一是要看到“沒有問題”的人生是不存在的。不但從一開始就回避問題,放棄努力的人,不斷有新的問題出現,就是成功,也不是讓成功者脫離問題,而是給成功者擺出新的問題。二是無論什麼樣的問題都會有終結,隨著時間的推移,什麼樣的問題都有終結,都會過去。三是問題中隱藏著良機,不管什麼樣的問題,除了表麵的一層,還有隱蔽的深層。這之中可能隱含著某種潛在的可能性,或某種機會,人們碰到的許多難題,都可能隱含著某種機會。四是問題不可避免,對問題的反應卻可選擇。人雖不能控製問題的產生,但卻能控製自己對問題的反應,而對問題的反映,將關係到問題導致的後果。五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有積極與消極之分。對問題的處理,隻要願意總是有最積極的辦法可供選擇。英雄、強者就是在麵臨無法解決的問題時,能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人。

善於控製和調節自己的情緒,也是進行自我心理保護的一個重要方麵。情緒的控製和調節包括良好情緒的培養激發以及壞惡情緒的意誌抑製,把情緒上的隨意□放或一味壓抑轉為有助於工作與開拓生活的持久熱情。良好情緒給工作事業帶來的促進作用是非常明顯的,如自信成功的樂觀、奮戰拚搏的激情、危急時的沉著、失敗下的沉重與不服輸等都是促成最後目標的寶貴因素。至於壞惡情緒的意誌抑製,包括急躁情緒的克服,緊張情緒的控製、牢騷的消解、憂思愁緒的擺脫、精神苦惱的抵禦、怒氣的轉移、悔恨情緒的消除、自卑心的防治以及嫉妒心的升華等等。進行自我心理保護還必須掌握一些方法,一是自我鼓勵法,就是用生活中的哲理或某些明智的思想來安慰自己,一個人在痛苦、打擊和逆境麵前,隻要能夠有效地進行自我鼓勵,他就會感到有力量,就能在痛苦中振作起來。二是“自我譬解”,也就是“想得開”。如不小心丟了幾十元錢,心裏十分懊惱,如果想一想:“就當生病買藥吃了”,“就當少拿幾十元獎金”,內心也會釋然一些。三是升華法。把對惡劣情緒的壓抑轉化為從事科學、文化、藝術、體育等活動的熱情。司馬遷說:“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慎》;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四是請人疏導法。俗話說:“快樂有人分享,是更大的快樂。而痛苦有人分擔,就可以減輕痛苦。”把痛苦悶在心裏,越想越想不開,如果把它向同事、親友傾訴,痛苦和煩惱就會大大減輕;如果還能得到對方一些鼓勵和安慰,或者幾句頓開茅塞的點撥,往往會使問題得到完滿的解決,而且因為有了解決這些問題的經曆,你便在不斷揚棄自身中,逐漸擺脫舊我,自我的位置也就慢慢升高了。

消除自我迷誤

法國有位哲人說過:“人之所以常常認為被某一件事傷害了,其實,這種傷害大多起源於對這件事的看法。”就是說,對事物產生意見和看法完全在於你的思考。有一位年輕的上班族,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陷入了深深的苦惱之中,他認為上司把他看得很笨,以為自己沒有發展前途,因此,很不快樂。但是假如他並不知道上司認為他很笨,他還會苦惱嗎?或者上司就根本沒有這種評價,那又該如何呢?所以,使得這位年輕人苦惱的原因並不在於上司對他的看法,而在於他自己的感覺。他錯誤地認為別人的看法比自己的看法更為重要。

這種推理同樣可以適用於其他人的看法。例如,某個人的死亡並不會使你感到悲傷;在得知其死訊前,你是不會悲傷的。使你悲傷的原因在於你對這一死訊的心理反應。又如,台風本身並不使人抑鬱,而抑鬱的真正原因是由於你對台風的反應使你感到抑鬱。當然,這並不是你應該欺騙自己說遭遇台風是一種享受,而是說你可以想一想:“我為什麼非要感到抑鬱呢?”“這能使我更積極有效地解決問題嗎?”

事實上,生活中的許多煩惱其實是自找的,有些事情本來不那麼嚴重,或者說根本不算一回事,但由於自身對生活的理解不夠達觀,強化了問題的“能量”,變成了一道道的扼殺生機的繩索和人生旅途上沉重的枷鎖。隻有像美國高級精神病學家韋恩·W·戴埃指出的那樣,消除心理上的自我迷誤,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動性,你就可以在“無論何時何地,都能夠積極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