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埃博士認為,自我迷誤,即自我挫敗的情緒和行為方式,包括自我輕視,根據別人的評論確定自我價值;尋求讚許,不是相信自己,而是要看別人的意見如何;用許多固定的標簽描述自己,如“我從小就很笨”,“我一貫膽子小”;不努力挖掘自己的潛力;經常陷入消極的悔恨之中;不去探索未知,使自己在許多方麵不能得到現實的幸福,不能達到自己的目標;盲目遵循各種各樣的“應該”、“必須”的框框,使自己活潑的生機束手就擒或束手待斃;強求虛有的公平,遇事斤斤計較;逃避現實,遇事拖拖拉拉;依賴別人,缺乏自主精神;脾氣過於暴躁,行為往往失去理智的控製等等。
自我迷誤是可以消除的,關鍵是要認識到人能主宰自己,人能選擇自己的情緒,也能控製自己的情緒,並學會主宰自己。戴埃指出,要想主宰自己,首先需要培養一種嶄新的思維方式,即你一定要確信,你每時每刻都能做出情感上的選擇。因為情感並不僅僅是出現在你身上的情緒,情感是你自己對外界事物做出的心理反映。也就是說,情緒是一種可選因素,而不是生活中的必然因素。人類與動物的不同之處在於人類有思想,人類有能力為自己頭腦所接收的信息進行分析、思考。如果某個信息“跳”進你的大腦(這也是你自己的決定,盡管或許不知其原因),你仍有能力不理睬它,而依然控製自己的精神世界。雖然這可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但絕不是做不到的事。據心理學家估計,我們社會中至少有75%的人屬於外界控製型,他們從小到大都認為,自己的情感是無法控製的,憤怒、恐懼、怨恨、愛慕、喜悅、歡樂等情感是自然而然產生的,個人對它無能為力,隻能接受不能控製。但隻要認真觀察這些約定俗成的錯誤心理、習以為常的自我挫敗行為,找出維持錯誤心理的支撐體係,就發現它們共同的一點就是:避免責任,抵製改變。生命是屬於你的,承擔起自己的責任,把尋找感情控製力的目光從客觀轉向主觀,這是消除自我迷誤的起步。隻有這樣,你才能掌握自我,才能不成為盲目遵守傳統、習慣等種種限製的機器人。人生是由自己的思考所創作,當你運用自身的、內在的控製力量對待你的思想、行為,你就是一個消除了自我迷誤的人,你也就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注意自我保健
德國詩人哥德曾呼籲:還我青春,還我力量!人才,是“人”與“才”的有機結合,隻有人的健壯體質,“才”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人的每一種能力、每一種精神的充分發揮,與整體生活效率的增加,都有賴於體力之強健。可以說,健康,是比任何金銀財寶更有價值的財富,人生健康,生活會更加愉快、幸福;事業上成功的機會就會更多、更大。但隻有用科學的方法進行自我保健,才會獲得健康的身體。古今中外的自我保健法可以歸納為以下十大類:
第一類,勞動保健法。我國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活了102歲,他在總結健康長壽經驗時說:“養生之道,常欲小勞。”意思是說,若要健康長壽,必須經常地適當地參加勞動。
第二類,運動保健法。恩格斯年輕時喜歡擊劍、劃船、散步和登山,他的騎術也很高超,因為有一個經過鍛煉得來的好身體,恩格斯到晚年,除胡須有些灰白外,找不出一根白發。70多歲以後,能完成“十二個平常人”也難以完成的繁重工作。
第三類,“七情”調攝保健法。所謂“七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所謂調攝就是必須避免和克服“喜笑過度”、“發怒”、“憂”、“愁”、“悲傷”、“驚恐”等。
第四類,修身養性保健法。如讀書、吟詩、作畫;栽花、種藥、養蜂、釣魚、聽音樂、參加文娛活動等。
第五類,最佳環境保健法。即要選擇陽光充足,空氣新鮮,無噪音,少致病因素的環境中生活。
第六類,四時保健法。即春防感冒,夏防中暑和腸道病感染,秋防瘧疾、痢疾,冬防肺氣病、冠心病、腎炎、高血壓等病。順應“四時”的變化,是一條健身的長壽之道。
第七類,身體食補保健法。傳統的中醫補法認為“藥補不如食補”,真正補養身體的是食物。因此,有人將食物稱之為“生命”之藥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的。如中醫認為蘑茹、烏龜、蜂蜜、蘿卜、韭菜和韭菜籽對中年人有健身作用,另外,如南瓜、冬瓜、西瓜、西紅柿、橘子、香蕉、柿子、蘋果、梨等各有其特別的保健作用。
第八類,身體藥補保健法。中國人有一個習慣,當身體虛弱時,常常弄一些滋補性的藥物或者食品來補養身體。事實證明,使用補品或補藥是有益於健康的。但是補品補藥的種類繁多,用途也各不相同,如何選用是有學問的,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第九類,生物鍾保健法。即人的一切活動要與生物鍾的運轉“合拍”、“同步”,特別是中老年人不要隨便打亂已養成的生活習慣。英國拉馬斯·伯樂活了152歲零九個月,國王查理一世派人把他請到皇宮,盡情吃喝玩樂。生活規律驟然改變,竟使這位高壽老人在一周內死亡。
第十類,防病健身法。古人說,高明的醫生“不治已病,治未病”,這就是說,應當重視防疾病。有許多疾病一旦發生,治療起來就很困難了,如果能按照科學的方法,事先進行預防,就可以免除疾病的侵襲,確保身體健康。
自我身心管理,是一門生命自我管理學。大腦是長壽的“調節器”,健康的體魄是長壽的資本,隻有注意身心健康,你才能愉快地生活、工作和享受成功。
〔無限的超級魔力〕
美國心理學家陸哥和赫胥勒在其合著的《生活心理學》中寫道:“編纂二十世紀人類曆史的時候,可以這樣寫:我們最大的悲劇不是恐怖地震、連年的戰爭,甚至不是原子彈投向日本廣島,而是:千千萬萬的人們生活著然後死去,卻從未意識到存在於他們自身的人類未開發的巨大潛力。如此之多的現代人,其生活中心竟隻是生活的安全、食物的充足,以及電視的感官刺激。我等芸芸眾生卻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麼人,或可以成為什麼人;如此之多的吾輩尚未經曆足月的心理和社會的誕生,卻已經衰老死亡。”
2.人隻發揮了百分之四的潛能
本世紀初,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提出假設:一個正常健康的人隻運用了其能力的10%。他在談到那些永遠不能認識自己的人時說:“與我們應該的那樣相比,我們隻是半覺醒的。我們隻是在利用自己體腦資源的一小部分。大膽一點說,每一個人生活的範圍都遠遠沒有超過自己的限度。他具備各種力量,然而卻習慣地沒有去加以運用。”稍後又有學者瑪格麗特·米德撰文,認為不是10%,而是6%,而奧托又以大量事實估計,一個人所發揮出來的能力,隻占他全部能力的4%。他指出:“我們估計的數字之所以越來越低,是因為人所具備的能力及其源泉之強大,根據現在的發現,遠遠超過我們十年前、乃至五年前的估測。”
《頭腦不好也能成功》作者、日本青年改革家德田虎雄則認為,很多人僅用了自己3%的智能。他指出:“即使你們當中有人自信,自己的工作和學習能力已經運用到極限了,但最多還隻不過用了智能的3%,……而97%卻讓它睡著未用。”所以,他認為人應該確定超過實力一百倍的目標。德田虎雄生在偏僻小島上一個普通農民的家庭,這個島教學水平低下,在那兒高中畢業後上競爭激烈的大阪大學醫學係是絕無僅有的事,但他堅信有誌者事竟成,他奮進不息,百折不撓,奮戰四年,終於從第一百六十一名,進入到前一、二名,考入了大阪大學醫學係。畢業後,他立誌針對當時日本醫療方麵的種種弊端,建立真正為患者服務的德田式的醫院,他在身無分文的情況下,艱苦創業,八年當中開辦了九所醫院,固定資產達數百億元,他的事跡像旋風一樣傳遍了整個日本的醫務界。
人的潛能到底有多大?這種“能”到底來自哪裏?曾困擾、煎熬了人類文明史上不可勝數的思想家。多少年來,各類科學,包括心理學家、生理學家、生物學家等等,一直懷疑有一種普遍的“能量”或“活力”在操縱人這部機器,有的認為人從食物和空氣中以生理手段積聚一定的能量;有的心理學家,特別是治療人類疾病的臨床心理學家,卻傾向於認為能量的來源應視為通過我們發生作用的衝動,而不是我們自己產生出來的。而榮格則把“性欲”或“衝動”做為貫穿生命始終的一種力,有時是攝取營養的衝動,有時表現為性本能。哈德菲爾德博士總結說:“我們不僅是量的通道。生命和力不是局限在人體內,而是經過我們身體。人的能力不能由井中的靜水來衡量,而是由天上的雲層中無窮無盡的水源來衡量……。”
那麼,這被譽為“天上雲層中無窮無盡的水源似的能量”又從何而來,生物學家認為從開掘千百萬年生物進化所賦予人類的巨大潛能素質(包括生理的、心理的)中來。遺傳學認為每個人都從自己雙親提供的四十八個染色體上,繼承了各種因素。阿姆拉姆·斯徹菲爾德說:“在每個染色體內部的任何地方都可能會有二十至幾百個基因——有時僅僅一個基因就能改變一個人的整個生命。”也有的科學家認為,人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一樣,也受天地之氣勢的重大影響,因此,人的個性可能與其相對應的天地氣勢密切相關,而且人的潛能也與其密切相關。在一份由前蘇聯科學家排列的近四百年來天才人物的出生日期表中發現,天才是周期性地降生。四百年來共有18次天才出現的高峰,每兩次高峰期的間隔是23年。而太陽的活動周期也恰恰是23年。這是偶然的巧合,還是具有內在的聯係?科學家們發現,每次太陽活動高峰時地球上的放射性氣體就增加,這又是如何影響母腹中的胎兒,人的潛能和大自然的恩賜有什麼關係?至今仍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