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菩提樹下的頓悟(1 / 3)

(一) 部派佛教的分裂——一株菩提開出百樹花

1、部派佛教分裂過程

釋迦牟尼死後,印度發生了很大變化。摩揭陀先後吞並了跋耆、憍薩羅等國,勢力日盛,使原來受到摩揭陀統治者支持的佛教,也就隨著擴展了。這就是部派佛教分裂的源頭。

前325年,馬其頓國王亞曆山大大帝從印度河流域撤走,在旁遮普設立了總督,留下了一支軍隊。這時,旃陀羅笈多(月護王)率領當地人民揭竿而起,組織了一支軍隊,趕走了馬其頓人。隨後,他又推翻了難陀王朝,建了新的王朝,即孔雀王朝,定都華氏城。

前3世紀中葉阿育王在位時國勢強盛,孔雀帝國的版圖達到最大規模。北起喜瑪拉亞山南麓,南至邁索爾,東臨阿撒姆西界,西抵興都庫什山,除了南端外,整個次大陸領土盡為其有,統一了除了現卡納塔克邦以南及阿富汗的整個印度次大陸,成了一個空前統一的大帝國。

孔雀王朝將佛教定為國教,到處派人往各地宣傳佛教,一時亞非歐三洲都有佛教徒的足跡。經此提倡,佛教遂成為世界重要宗教之一。另外,佛教還向印度西邊的摩偷羅擴張了。這樣,由於東西兩地風習不同,加上兩個教團的領導者對佛說的理解不盡相同,這是佛教走向分裂的根源。

在佛陀滅世後,把佛所說教義和弟子們所傳承的教義,作為遺教,讓弟子們依教修行。但後來在戒條方麵,內部發生了嚴重爭執。

2、分裂原因

對於分裂的原因,有很多種說法。有的說,佛滅後一百年左右,僧團內思想方麵還基本一致,開始分裂成兩派的原因在《大毗婆娑論》中說是因為摩訶提婆,摩訶提婆譯為大天,此人生得聰明端正,因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犯三逆罪而深生憂悔,自思罪重,聞釋子有滅罪法,遂出家。因其聰慧,出家後不久遍能誦持三藏教義,言詞輕巧,善能化導,於是歸仰者眾多。很快大天就成了大眾部的領袖,很多人相信他,是兩派中的多數派。

因大天是大眾部,一向兼習大乘教義,因其聰慧,有意無意將大乘經義加入聲聞法中一同講述。上座部不同意,認為違反聲聞傳統教義,所以根本不承認大乘經是佛說,持反對意見,說大天是外道賊住。可是大天是大眾部領袖,從其者是大多數,保守的上座部隻占少數,反對不了,遂分裂成兩部,還沿用原來的名稱,稱上座部和大眾部。

初結集法藏分二部也是其中一個原因。印度西方的波利族比丘耶舍尊者等和印度東方毗舍離城的跋隻族比丘等為了有關戒律十事,發生意見分歧。耶舍斥責跋隻比丘十事非法,遭到跋隻僧團許多比丘的反對。因此波利族耶舍尊者就到各地去邀請了七百位大德長老,在毗舍離城舉行了第二次結集傳頌大會,對這十件事,宣布為非法。

後來波利族長老就叫做上座部;而上座部遵循的戒律是依據《十誦律》《四分律》它的內容就是細節繁多,保守不變。但是在當時卻讚成這十事戒條是合法的,正確的規律。跋隻族大德比丘,他們也在大規模地召集了一萬比丘,在另外一個地方,進行集結傳誦大會,就叫做大眾部。而大眾部所依據的戒律是《摩訶僧祇律》《梵網經》,它的內容就是精要簡略,融通隨緣。

部派分裂的另一原因是大天五事。根據北傳佛教的《大毗婆沙論》和《異部宗輪論》等的記載。在佛滅度以後一百年左右,有一位大天比丘,非常聰明智慧,深得阿育王的崇敬。他創立了五條新的教義,叫做五事。在當地也受到佛教僧團許多長老比丘們的反對。這時凡是支持和同意大天比丘所創立五事的就是大眾部。反對這五事的長老比丘們就是上座部。不僅如此,當時對於教義方麵,也隻是四阿含經,四諦、三法印、五蘊、十二入、十八界等理論。從此以後,佛教分裂為上座部與大眾部二派。就叫做根本的分裂。

佛教分裂為大眾部和上座部隻是佛教分裂的開始,到佛陀死後200年以後這兩個部派各自內部又發生了分裂。佛滅後四百年,大眾部和上座部又各分出八部和十部,以致發展到後來的五百部,此稱為枝末分裂。這一時期佛教的發展和分裂,也給大乘佛教的興起奠定了基礎。要明了眾生對佛道的繆解,菩薩造論的緣起,就須對部派的分裂有一個詳細的了解。

阿育王:Ashoka,音譯阿輸迦,意譯無憂,故又稱無憂王,約前304年-前232年,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頻頭娑羅王之子,是印度曆史上最偉大的一位君王。他還是一位佛教徒,後來還成為了佛教的護法。阿育王的知名度在印度帝王中是無與倫比的,他對曆史的影響同樣也可居印度帝王之首。

(二) 第九佛法使團入蘭卡——植根斯裏蘭卡的聖樹

1、錫蘭簡介

斯裏蘭卡原名錫蘭,是南印度洋上的一個島國。中國古代史籍中,曾經將斯裏蘭卡稱為「獅子國」,或「僧伽羅國」。斯裏蘭卡與印度一海相隔,地理上十分接近。受印度的影響,其國人民絕大部分信奉佛教,是個佛教國家。斯裏蘭卡佛教與緬甸、泰國、柬埔賽佛教有密切聯係,都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教義。可以說,斯裏蘭卡兩千多年的曆史和文化發展,與佛教有著不解之緣。

其實,印度和斯裏蘭卡兩國,自毗闍耶王時起,關係就非常密切。從兩國的文化源流來說,領導階級的種族和文化都來自雅利安族。在摩陀還沒有正式進入斯裏蘭卡之前,可能已經先有印度佛教徒把佛法到斯國,但根基並不穩固,也沒有顯著的發展,尚未形成勢力。

2、佛教傳入錫蘭的過程

孔雀王朝阿育王統治時期,佛教在印度非常興盛。在阿育王支持下,舉行了佛教曆史上的第三次經典結集。西元前三世紀,阿育王在第三次結集後,派遣兒子摩哂陀至錫蘭,為天愛帝須王說法,使得國王以及百官庶民都信奉了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