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西方人士亦紛紛來到泰國修習佛法,修行一段時日後,多數請求披剃出家,有些在曼穀的禪坐中心學靜坐,大多數則入山林苦修。同時,泰國人亦掀起了研究佛教教義的熱潮,禪坐中心四處林立,大專院校佛學社團亦逐年增加,許多受過優良教育,來自城市高階層家庭背景的青年,也紛紛加入僧團。另一方麵,高級研究機構對佛教學術研究頗有進展,各大學及研究機構都設有巴利文、梵文、佛教及其他宗教課程。此外,也有許多人研究阿毘達磨藏,師資多數為在家學者,尤以女性居多。
以國家教會組織而言,在國際間,泰國僧團可說是個完善的組織,目前有二萬八千座寺院和四十萬僧侶團結在這一組織下。全國僧侶獲得政府全力資助,並能統一所有的教育行政,以及各種教育、慶典儀式等活動。在金字塔式的中央係統管理下,所有的教會活動皆經由適度的輔導督促,以保持佛寺的律法,並迅速將訊息由曼穀行政中心傳遍全國寺院。泰國僧團與政府間有完善和諧的合作關係,尤其在團結民心、穩定國策上,僧侶提供了很多貢獻。唯一欠缺的是:千年來,沒有比丘尼教團的成立
3.印度支那三國佛教
與泰國相鄰的,印度支那半島上的印度支那三國:柬埔寨、老撾和越南。
柬埔寨:五世紀境內流行大乘佛教。
六世紀印度教多在貴族、上層社會流行,民間則佛教大小乘並舉。
十二世紀,真臘國勢強大,佛教興盛。1150年陀羅尼國王跋摩二世打破印度教長期占統治地位的局麵,佛教占了上風。
陀羅尼國王跋摩七世,獲得“最偉大的佛教徒”諡號。大乘佛教成為真臘最有勢力的宗教。兒童七歲出家,到寺廟學習佛法,長大後再還俗……
14世紀中葉,真臘被改稱為柬埔寨,受泰國的影響,逐漸成為清一色的上座部佛教的國家。
19世紀末,柬埔寨成為法國的保護國,法國人把初級小學交給佛寺管理,但須學法語,柬埔寨人民和法國人也幾乎沒有發生流血事件。
二戰後,1947年,國王西哈努克曾短期出家學習佛法,受到人民的虔敬,被尊為“和尚國王”。
1949年柬埔寨成立了“佛教共和會”,寺廟學校達二千餘所,國內僧侶3.7萬人,而政府軍隊卻隻有2萬人。
1954年國家獨立。1955年憲法規定佛教為國教。西哈努克親王強調用佛教管理國家,提出“高棉佛教社會主義”的理論。
1959年,西哈努克佛教大學落成,1968年,近40年編纂翻譯的高棉文三藏終於完成。
1970年,美國策動朗諾等集團發動政策。1975年人民解放軍解放金邊,建立民主柬埔寨,民柬政府排斥佛教,佛教受到打擊,僧侶銳減。
1979年越南入侵,扶植的新政府,嚴格限製佛教,1985年洪森政府不許年輕人出家,55歲以上的人出家還要交納比一般人高出很多的稅。
1989年,洪森政府修改憲法,恢複佛教的國教地位,以期獲得人民的支持。……
老撾:佛教傳入此地區有史可書的是十四世紀法昂王的南掌國,法昂王在柬埔寨的國王(法昂的嶽父)幫助下統一了老撾,宣化佛教,使之成為國教。
14~17世紀,南掌國的佛教進入全盛時期,佛教三藏從梵文譯成老撾文。諸王都廣建寺院,禁止供奉鬼神……
18~19世紀,由於內戰分裂,使佛教進入低朝時期,許多僧人去了泰國。
1893年,老撾成為法國保護國,法國人出資幫助成立佛教協會。興辦佛學院。
1955年,法國人走後,由於美國對其政治的不斷幹涉,戰火不停,僧侶們來到歐美等地建寺、居住或到亞洲其它國家修學。
直到1975年,成立共和國。新政府不懂佛法,強令僧侶學習政治,使得僧侶離開寺院,僧侶銳減。1979年,法宗派87歲的僧王也逃到泰國去了。
1988年政府重新善待佛教,1991年新憲法草案決定將國旗上的鐮刀斧頭標誌改換成佛塔。
越南:老撾和柬埔寨和泰國接壤,受泰國的佛教和文化影響很大,而越南卻受中國的文化影響很大。
六世紀出現的來喜禪派和9世紀上半葉中國僧人創建的無言通禪派都受中國禪宗的影響。
十世紀以後,越南的佛教進入鼎盛時期。李朝建立後,尊佛教為國教。李太祖於天德府建造佛寺8座,複在首都升龍城內外營造皇寺多座,住僧千人,朝廷出資建築950座寺廟,在全國舉行8萬4千座寶塔的落成典禮,當時“帝僧共治天下”。
十一世紀,中國禪師——草堂被“擄”到越南後,受到李朝聖宗的禮遇,封為國師,創草堂派,後英宗和高宗兩代國王也歸依草堂派。
陳朝第三代君王陳仁宗初習草堂派教義,後自創立了竹林禪宗派。仁宗的佛學造詣極高,曾著書宣揚臨濟禪風,融通儒、道、釋三教。
陳朝末期,朝廷重儒學,佛教日見衰落。15世紀,黎朝建立,儒教被立為國教,禁止修廟,官員不許和釋道交往。越南的國力逐漸下滑。
1884年越南成為法國的保護國。和老撾和柬埔寨不同的是:由於越南和中國一樣,佛教已衰落到極點,法國人在越南推行天主教信仰,越南人和法國人卻發生了暴力和戰爭。越南的光複軍專門搞暗殺活動,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多次發生暴動和鎮壓。遊擊隊也沒有停止戰鬥。
1945年,日本人撤離前,推翻舊的維希政權,承認共產黨領導人胡誌明的臨時政府(日本人用心險惡),胡誌明宣布獨立,法國人不承認,戰爭隨即爆發。
老撾和柬埔寨象過去一樣沒有低抗,法國和越南開始了一場長達近十年消耗戰。無數越南難民逃亡世界各地。
1950年後,胡誌明得到中國的支持,法國無奈地在1954年放棄了戰爭。隨後,美國在南越支持天主教領導人吳庭豔,又開始無休止的暴力和戰爭。
1963年,吳庭豔被殺,美國幹涉不斷升級,有50多萬美軍投入戰鬥,轟炸遠遠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朝鮮戰爭的水平。
可是在中國的強力支持下,1968年,越軍發動新春攻勢,扭轉戰局。美國人也無奈地放棄了戰爭。
然而,越南人民卻受盡了戰爭帶來的苦難,越南難民遍及世界各地,本來就很少的越南佛教徒也逃往異國。
然而,苦難仍然沒有結束。1973年,和談成功,美國撤軍。1975年內戰暴發,1976年統一,1978年推行擴張主義,1979年侵入柬埔寨,接著又和中國發生了一場殘酷的戰爭。直到1986年越南才開始向中國學習,采取改革開放的政策。
從19世紀中葉~20世紀中葉,亞洲幾乎每個國家都在發生了暴力衝突、戰爭、被壓迫和被蹂躪,是一部血淚斑斑的曆史。然而,泰國這個世界上唯一的一個佛教保存完好國家,卻即沒有受到西方強盜的侵略,也沒有受到日本法西斯的欺壓。
柬埔寨受到泰國的影響,佛教也不錯,可是卻是社會主義國家,被美國佬所忌諱,1970年到1975年間暴發內戰。1979年,越南入侵。
老撾也受泰國的影響,佛教也較興盛,18~19世紀的內戰,使僧人外流,對佛教有些影響,1955年,也是兩種製度的問題在美國的幹涉下,進行了長達20年的戰爭才獨立。
越南從15世紀後,佛教日漸衰落,從1884年後越南人打了將近一百年的仗。由越南令人聯想到另一個沒有信仰的國家——北朝鮮,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戰爭中,這個國家絕大多數的成年男人喪生,現在仍然是個獨裁而十分貧窮的國家。
4.印尼佛教
佛教在印尼,是古老的宗教,也是再複興的宗教。西元五世紀初,爪哇島上已有少數佛教徒,東晉法顯大師訪問該島時,看見婆羅門教盛行,而佛教還處於肇始的階段。其後,經過二十多年,有比丘求羅弗文在此弘法、譯經,佛教才正式傳入,先後有王母後、國王及人民的皈依。到了七世紀,佛教已傳入蘇門答臘,當時巴鄰旁王是蘇瓦嘉耶。當義淨大師在唐高宗鹹亨二年(六七一)在廣州泛海南行,途經巴鄰旁時,就稱道印尼佛教教育的興隆,可媲美印度的那爛陀寺(此事見於《南海寄歸內法傳》序文)。義淨後來又到室利弗逝(今蘇門答臘東部)停留六個月,學習聲明。回國途中,又經室利弗逝,留止兩年,譯出《雜經論》,著有《南海寄歸內法傳》、《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是我國在印尼從事譯述工作的第一人。
自七世紀到十一世紀的四百年間,是印尼佛教的鼎盛時期。七世紀時,在那爛陀寺大學任教三十年的達摩普羅,從康居到蘇門答臘弘法。又室利弗逝王國興起,全國上下都虔誠信仰佛教。當時全國有一千多位出家僧眾,都以學問為要務,且多行托缽之法,其沙門儀軌與中印度大抵相同。八世紀中葉以後約百年間,著名的佛教建築相繼完成,如婆羅浮圖(Borobudur),建於九世紀的賽朗度拉斯王朝時代,曆時八十年才建造完成,為目前全球大乘佛教最大最壯觀的聖地。餘如曼達特(Mendut)、卡拉森(Kalasan)、薩壘(Sari)等都是馳名宇內的佛教建築,所以佛教興隆的情形可想而知。當時,大乘佛教因世楞達羅王的護持而得以宣揚,他曾在拿楞陀、拉迦普敦二地興建許多佛寺。此外,密宗也在這個時期傳入印尼。
西元一○○六年,摩拉匹火山爆發,在火山灰的堙沒下,婆羅浮圖被世人遺忘了八百年之久,但也因而逃過回教傳入爪哇時的劫難。而在同時,自回教傳入後,到十九世紀間,印尼佛教可說是處在停頓狀態中。直到一八一五年,由於婆羅浮圖的發現,印尼佛教才逐漸複蘇。一九○二年,開始整修與重建工作。婆羅浮圖的光輝從一九一一年起,再度展現。一九一二年,靈智會的會員們為慶祝衛塞節,在婆羅浮圖的頂上坐禪,以後每年都如期舉行。
從小就加入靈智會的體正法師,畢業於荷蘭格諾能根大學,他對佛法有濃厚的興趣。三十一歲時,他從緬甸剃度回國,開始走訪鄉村,弘法布教,許多村民因他而皈依三寶,印尼佛教從此有了新的發展。
在體正法師不斷的努力下,於一九五四年成立“印尼佛教會”,代表上座部、大乘顯教與密教三個主要宗派。一九五九年,法師又與十四位外國比丘共同組成“印尼僧伽會”,積極展開弘法度眾工作,目前印尼佛教徒人數已達五百萬人。
今日,佛教在印尼,是一個需要再發展的宗教。二次大戰後,佛教複蘇。一九五三年,第一個居士林成立於日惹。爾後,居士林普遍設立。一九五七年,三寶□的印尼佛學社、棉蘭的蘇島佛學社也相繼創立。一九五八年,“印尼佛教菩提總會”在佛陀伽耶寺召開第一次會員大會,全國十七個城市的代表參加會議,爾後各大城市均設立分會。六○年代印尼政府進行排華運動,規定不得使用中文,禁止中文教育,大乘佛教的傳播受到影響,閱讀中文佛經的人減少,但英文佛經仍然廣為流通,英語成為佛教徒的主要語言。一九六七年,分散在印尼各地的佛教徒組織聯合成立“印尼佛教徒聯盟”,佛教界的活動有統一的趨勢。七○年代印尼政府放寬對華人的禁令。一九七一年台灣東初法師應印尼佛教會的邀請,首次訪問印尼,在雅加達等地受到廣大華人佛教徒的熱烈歡迎,參觀了數十所佛寺,此時佛教有了更大的發展。
一九七三年,佛教徒成立“印度尼西亞菩提達磨”組織。兩年後,該組織召開首次會議,有三十八個分會的代表與會。代表們在會上提出要把佛教從印度教中分離出來,走上一條全新的道路。同年在雅加達等地陸續有四座佛寺開光或修建。一九七八年,三達磨會加入世佛聯。新興起的印尼佛教引起世界佛教界的注意,世佛聯執委會曾經有意將第十四屆世佛聯大會在印尼召開,為此曾和印尼地區中心做了一係列準備,但最終未能如願。經過幾十年的辛勤耕耘,印尼佛教界逐漸得到政府的肯定。一九八三年,政府同意佛誕節為國家節日,蘇哈托總統親自關心的婆羅浮圖修複工程也於這時全部完成。一九八四年十月,印尼佛教各大宗派聯合在蘇門答臘創立“印尼佛教學校”,獲得政府批準登記備案,這是印尼唯一的佛教學校,其中慧雄法師算是印尼佛教最有貢獻的人物之一。
一九八○年,永悟、宗開、道來等法師由台灣佛光山學成返國弘揚佛法,相繼成立寺院道場,舉辦各種法會、講經等弘法活動,更促使印尼佛教受社會重視。一九八七年,在雅加達召開首屆婦女佛教徒會議。同年,印尼成立達磨傑卡佛學院,招收全國各地佛教僧侶數十人,為將來把三藏譯成印尼語而培養專門人才。佛教在印尼繼續發展,目前印尼除了印尼佛教徒聯合會的全國性佛教組織外,還有由十六個佛教基金會創辦的數十所佛教團體,近年來還成立了佛教青年團,可以看出未來的希望。
5.馬來西亞佛教
馬來西亞,昔名馬來半島,又名馬來亞,一九五七年脫離英國統治,國家獨立。一九六三年,馬來亞的十一州聯合婆羅洲的沙巴和砂□越,組成聯邦國家,改稱馬來西亞,首都建在吉隆坡。
馬來西亞是個多元種族、宗教與文化的社會,同時也是一個君主立憲的法治國家,雖然回教是國教,但其他宗教如佛教、耶穌教、印度教與錫克教等,都能和平共處。每個宗教也能自由宣揚教義,舉行各種宗教儀式。國家憲法明文規定,全國人民享有宗教自由,包括內閣部長在內的國家重要人物,皆常應邀參加佛教法會,並大力資助各佛教團體舉辦活動。政府更將“衛塞節”(佛誕節)頒定為國定假日,使全國佛教徒能歡慶此一神聖節日。
一、馬來西亞佛教的傳播
根據曆史記載,第一個在馬來西亞建立的佛教國家是狼牙修(Langkasuka),又稱狼士須。狼牙修的建國大約是在西元二世紀,興盛時,領土有吉打與吉蘭丹二州,以吉打城作為貿易港,中印交通非常密切。直至西元十三世紀,狼牙修一直是受到印度文化影響的佛教王國。
一般而言,佛教傳入馬來西亞,可分為早期與近期兩個時期。最早自西元二世紀至十五世紀,在印度文化、宗教、藝術、政治的輸入和影響下,馬來西亞陸續建立了許多邦國,並且信奉婆羅門教或佛教,但都不統一。由於麻六甲(Malacca)海峽自古即是中印海路交通要道,因此蘇門答臘、爪哇、馬來半島就成了各國的貿易中心。中印兩國僧侶由海路往來的,也必須經過此地。例如西元五世紀,東晉法顯大師從斯裏蘭卡航海回中國,途中遇到風浪,漂流抵達印尼,後來到馬來西亞弘法。西元七世紀,唐朝義淨大師到印度取經,回程時也到過馬來西亞。因此,在十五世紀以前,馬來半島各邦國的宗教信仰普遍是以佛教或婆羅門教為主。
十四世紀,回教初入馬來西亞;西元十五世紀初葉,麻六甲王朝興起,太子伊斯幹達沙(IskandarShah)迎娶回教國家巴散的公主為妻,回教勢力因此快速發展。伊斯幹達沙太子深受公主影響,繼位後,即運用強大的政權,下令全國人民一律改信回教。回教興盛,早期的佛教就此趨向衰亡。
西元十七世紀中,大批中國人渡海到南洋謀生,佛教才再度傳入馬來西亞。中國僧侶接踵而至,佛教寺院到處林立,佛教又在馬來西亞繁盛起來,雖然直接傳自印度的佛教早已沒落,但從中國傳來的佛教卻在此落地生根。
二、馬來西亞佛教概況
馬來西亞目前的佛教團體可分為三種類型,即全國性團體、區域性團體以及寺院庵堂。
全國性的佛教團體:
1.馬來西亞佛教總會,簡稱“大馬佛總”或“馬佛總”。馬來西亞的佛教徒占全國宗教人口的第二位(次於回教),一九五九年,佛教界有識之士在檳城極樂寺正式成立“馬來亞佛教會”。一九六三年,因東馬沙巴、砂□越的加入,改稱為“馬來西亞佛教總會”,成為馬來西亞華人佛教寺院及各地佛教團體的代表機構,首任會長竺摩法師。
馬來西亞佛教總會成立之初,除了組織弘法團巡回全國弘法外,也在一九六二年成功地向政府爭取將“衛塞節”列為國定假日。另一方麵,為了保障佛教徒的權益,馬佛總也時常與政府對話,包括首相署、內政部、教育部、外交部與國家電影檢查局等。多年來,一直積極地向國家電影檢查局爭取禁映誣蔑佛教的影片及刪除侮辱佛教的劇情。此外,該會設立有施診所、佛教圖書館、文物流通處、檳州弘法會、佛學函授班,以及創立曆史長達三十餘年的馬來西亞佛學院,並與佛青總會成立考試委員會,每年在全國各地舉辦中、英文佛學考試,出版《無盡燈季刊》,定期舉辦佛學講座等。
馬來西亞佛教總會在檳城建有規模宏大的佛總大廈,在首都吉隆坡也有佛教大廈,各州成立州分會或區域。
2.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簡稱“馬佛青”,成立於1970年,是大馬唯一的佛教青年組織,目前擁有近三百個團體會員,在全國各州設有聯絡委員會,是一個活躍於全國的組織,曾主辦多項活動,如佛青訓練營、聯誼會、座談會、工作營、短期出家,讚助外國講師巡回全國講學,參加國際青年交換計劃、各種佛教學術會議,舉辦文物展覽、園遊會等。在出版工作上,編印中、英文對照的會訊以及出版《佛教文摘季刊》,也成立馬來西亞佛教基金會來推廣佛教弘法工作。
3.馬來西亞佛光協會,簡稱“馬佛光”,一九九二年成立,在全國十三個聯委會的群策群力下,佛光會通過主辦各種活動,將佛光山人間佛教的理想,無遠弗屆地傳遍各個角落。一九九五年,《傳燈——星雲大師傳》一書在馬來西亞的華人社會掀起一股搶購的熱潮,本書因而躍居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佛光協會與當地著名的華文報《星州日報》聯辦《傳燈》萬元征文比賽,也獲得讀者熱烈回響。
一九九六年四月二十一日,星雲應邀在莎亞南體育館(StadiumShahAlam)舉行一場“人間佛教人情味”的佛學講座,有八萬人參加,兩萬人皈依三寶,佛教在此以回教占優勢的國家有如此突破性的創舉,實屬不易,也為佛教寫下輝煌的曆史。
4.馬來西亞僧伽會,簡稱大馬僧伽會,是大馬唯一包括南北傳佛教僧眾的總機構。一九九二年籌備成立,一九九五年獲準注冊。
5.馬來西亞斯裏蘭卡佛教會(SasanaAbhinurdhiWardhamaSociety),簡稱大馬蘭卡佛教會。一八九四年,由大馬斯裏蘭卡佛教徒發起,是大馬南傳佛教曆史最久的組織,會員多屬斯裏蘭卡裔的佛教徒。在馬來西亞斯裏蘭卡佛教會的初期,建立了十五碑斯裏蘭卡佛寺,作為弘法中心,後成為大馬南傳佛教的中心。
一九六二年,該寺住持達摩難陀上座創立大馬佛教弘法會(BMS),定期弘法,開辦周日學校,舉行短期出家修道等活動。由十五碑斯裏蘭卡佛寺出版與流通佛教書籍、小叢書及定期刊物,尤其聞名全球的佛教之音(VoiceofBuddhist),對馬來西亞受英文教育的佛教徒具有莫大的影響。
6.馬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