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布在100多年前發現的這塊“新大陸”,地域遼闊,物產富饒,而且有很多地方還是沒有國王。沒有議會、沒有劊子手、未開發的處女地。清教徒相信隻有在這樣的地方,他們才能輕輕鬆鬆地生活,自由自在地信奉、傳播自己所喜歡的宗教,開拓出一塊屬於清教徒的新家園。
1620年9月,“五月花號”輪船載著102名清教徒及其家屬離開英國駛向北美大陸,經過兩個多月的艱苦航行,在馬薩諸塞州的普利茅斯登陸上岸,從此定居下來。
在第一個冬天,由於食物不足、天氣寒冷、傳染病肆虐和過度勞累,這批清教徒一下子死去了一半以上。第二年春天,當地印第安部落酋長馬薩索德帶領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給了清教徒穀物種子,並教他們打獵、種植莊稼、捕魚等。在印第安人的幫助下,清教徒們當年獲得了大豐收。
首任總督威廉。布萊德福為此建議設立一個節日,慶祝豐收,感謝上帝的恩賜。同時,還想借此節日加強白人與印第安人的和睦關係。1621年11月下旬的星期四,清教徒們和馬薩索德帶來的90名印第安人歡聚一堂,慶祝美國曆史上第一個感恩節。男性清教徒外出打獵、捕捉火雞,女人們則在家裏用玉米、南瓜、紅薯和果子等做成美味佳肴。就這樣,白人和印第安人圍著篝火,邊吃邊聊,還載歌載舞,整個慶祝活動持續了三天。
3、清教運動的評價
英國清教徒的主張和觀點主要有這樣四個方麵:a。 在宗教禮儀和教義上,清教徒主張清除國教中的天主教殘餘,純潔教會;b。 在宗教製度和教會結構上,清教徒反對主教製,要求教會組織民主化,主張容忍政策和信仰自由;c。 在世俗生活上,清教徒主張節儉、勤勞,厭惡懶惰和邪惡;d。 在宗教理論上,清教徒主張“宿命論”和“因信得救”。
清教運動的精神已超出了宗教改革的範疇。所以清教運動絕非純粹的宗教運動。而是一場代表了資產階級和新族利益的反封建政治運動。它用宗教改革是為英國資本主義合理性大肆鼓吹的輿論運動,是資產階級借用宗教外衣,來推動資本主義的發展。
新教倫理造就了資本主義精神,資本主義精神又成為近代資本主義產生的原動力。清教徒運動的傳播和發展與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息息關清教教義,表現了上升時期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清教徒宣傳新的資產階級道德和新的宗教,並且在英國資本發展道路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約翰。加爾文:509年7月10日-1564年5月27日),又譯喀爾文、克爾文,是法國著名的宗教改革家、神學家、法國宗教改革家,基督教新教的重要派別加爾文教派(在法國稱胡格諾派)創始人。
(三) 利瑪竇傳教中國——開西學東漸之先河
1、利瑪竇在在亞洲初期傳教活動
1552 年 10 月 6 日利瑪竇出生於馬切拉塔。自幼在馬切拉塔的耶穌會寄宿學校學習,七年之後他父親把他送到羅馬學習法律 ,並希望利瑪竇在法律領域取得成就 。三年之後,利瑪竇中斷了學習,違背了他父親的願望,進入耶穌會實習。由於成績優良,在托斯卡納的一個寄宿學校度過了幾個月的時間。為利瑪竇在羅馬寄宿學校學習人文和科學奠定了基礎。
1577年利瑪竇獲準赴遠東傳教。1578年3月24日,利瑪竇從裏斯本出發乘船和其他14名耶穌會士一起前往印度傳教。一路上繞過好望角,途經莫桑比克,經過6個月的航行終於在9月13日到達印度果阿(Goa),是葡萄牙在亞洲最重要的殖民地。路途非常辛苦,在到達果阿前,船上來自莫桑比克的400名奴隸死了13名。
利瑪竇在來到印度之前,由於沙勿略(Francis Xavier)之前對印度的讚美以及教會的神化,他所聽說的印度非常令人神往,在這裏傳教也比較容易。但是現實的反差令他大惑不解。1580年他給耶穌會的曆史學家瑪菲用葡萄牙語寫的信中說道:“查看一下有關印度、日本的注釋書和地圖類,會發現明顯的謬誤比比皆是。”但是耶穌會在日本布教非常順利,而且在印度還發現了聶斯托裏教派(景教)的信徒。這使得利瑪竇他們精神上非常振奮。
2、利瑪竇進入中國傳教
利瑪竇在印度和交趾傳教四年。1580 利瑪竇年被授予神職神父,他接到命令前往澳門幫助羅明堅進入中國的嚐試。1583 年 9 月利瑪竇與羅明堅進入中國 ,在肇慶建立了第一個傳教駐地,利瑪竇出版了第一份中文世界地圖,並用中文和羅明堅起草了第一部《祖傳天主十誡 》。他們對中國官員自稱來自“天竺”,致使中國人以為他們是佛教徒。利瑪竇解釋來中國的原因:“我們是從遙遠的西方而來的教士,因為仰慕中國,希望可以留下,至死在這裏侍奉天主。”他不敢直接回答傳教的目的,否則他可能會被驅逐。
為了傳教,他們從西方帶來了許多用品,比如聖母像、地圖、星盤和三棱鏡等。其中還有歐幾裏德《幾何原本》。利瑪竇帶來的各種西方的新事物,吸引了眾多好奇的中國人。特別是他帶來的地圖,令中國人眼界大開。
進入了中國的利瑪竇對中國文明非常稱讚:除了還沒有沐浴“我們神聖的天主教信仰”之外,“中國的偉大乃是舉世無雙的”“中國不僅是一個王國,中國其實就是一個世界。”他感歎“柏拉圖在《共和國》中作為理論敘述的理想,在中國已被付諸實踐。”而且他還發現中國人非常博學,“醫學、自然科學、數學、天文學都十分精通。”但是他也發現“在中國人之間科學不大成為研究對象。”
這一年的8月在肇慶建立了“仙花寺”,開始傳教工作。起初傳教十分低調。神父們行事小心謹慎,主要精力都在學習漢語和中國的禮節習俗,以博得中國人尤其是官員們的信任。他們身穿佛教僧侶的服飾,認為這樣能夠博得人們的好感,而且他們也覺得這與天主教神父的裝束相差不大。這也使中國人更加相信他們是遠道而來的僧人。他們在這裏掛上了聖母瑪利亞的畫像,許多士人官吏,甚至僧人都來跪拜,他們感到非常興奮。但是從中國人的角度來講這更多是出於禮節性的,而沒有宗教意義。也有記述說,他們擔心中國人看到瑪利亞的畫像會誤認為他們的神是女性的,而改掛了基督像。
1584年利瑪竇製作並印行《山海輿地全圖》,這是中國人首次接觸到了近代地理學知識。利瑪竇利用解釋各種西方事物的機會,同時介紹了他們的天主教信仰。他們翻譯了《十誡》《主的祈禱》和《聖母讚歌》,以及《教理問答書》。很快亦有中國人對天主教產生興趣。於是利瑪竇開始派發羅明堅撰寫的《天主實錄》,以中文解釋天主教的教義。許多中國人都對這部書產生了很大的興趣。但是無論如何,無論是“仙花寺”的創立,還是《天主實錄》的刊行,中國人始終是把它當作佛教流派而已,中國人對於基督教還沒有多少實質的認識。
1589 年 廣東新任總督把傳教士驅逐出肇慶。經過多方努力,利瑪竇得以被派往韶州,在那兒他建立了第二個傳教駐地。剛到韶州不久,利瑪竇就遭遇了一次意外。他們遇上了強盜打劫,雖然利瑪竇受了一點傷,但是幸好他們嚇退了強盜,而且很快這些強盜就被逮捕歸案。在韶州期間,另外一個不幸是利瑪竇的兩名部下相繼逝世。1591年麥安東神父逝世;1593年石方西神父也辭世了。而另外一名羅明堅神父則早已返回了歐洲,現在隻剩下利瑪竇一人從事在中國的傳教事業。
令利瑪竇感到一絲欣慰的是,他在肇慶結識的士人瞿太素成為了他的好友和弟子,還幫助利瑪竇翻譯了歐幾裏得《幾何原本》的第一卷。籍著瞿太素的宣傳,以及贈送高官們利瑪竇自己製作的天體儀、地球儀和計時用的日晷等西洋物品,利瑪竇的名聲逐漸在當地的達官貴人中傳開,其間他還被瞿太素的朋友邀請去了一趟南雄。
在韶州他攻讀《四書》,並首次將之譯為拉丁文。而通過與瞿太素和其他許多中國上流社會人士的接觸,利瑪竇發現自己先前的佛教僧侶裝扮在當時的中國社會並不受到尊重,社會地位也比較低下。為了更方便與中國的官員交往,在徵得範禮安的同意後,從1594年起,利瑪竇開始蓄發留須,並穿起了當時儒士的服裝。利瑪竇和中國的一名被派遣到朝鮮邊境的將軍一起,初步嚐試進入北京。但到達南京,又不得不返回了駐地。
1595年(萬曆二十三年)利瑪竇借口為一位北上任職官員之子治病,而獲得了去南京的機會。但是到了南京以後,利瑪竇陪同的官員對他逐漸失去了興趣,利瑪竇隻好自己設法留在南京。然而這一次失敗了。他隻好折返南昌,並獲得批準在此居住。在南昌,利瑪竇知遇了江西巡撫陸萬垓,向他展示三棱鏡、西國記數法和鍾,並講解西方書籍的內容,他還向當地學人講解數學問題與日晷記時問題。
1596年9月22日利瑪竇在這裏成功的預測了一次日食,使他很快成為了一個有名的人物。期間結交了許多儒士權貴,受當時名士章潢之邀在著名的白鹿洞書院講學交流,與分封在南昌的皇族後裔建安王和樂安王建立了友好的關係等等。王室成員、各級官員都對地球儀、玻璃器皿、西式裝訂的書籍等禮物極感興趣,利瑪竇便在自己的住宅再一次舉行“科普”展覽,表演先進的記憶方法,
他放棄建造教堂、公開傳教的方法,進一步用中國自古就有的“上帝”偷換“天主”概念。利瑪竇在南昌傳教的三年,也是他的傳教策略在探索和實踐中逐步形成的過程:他與江西的官紳階層進行了密切交往和友好的對話,並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一套成功的傳教策略——“南昌傳教模式”。
1600 年,利瑪竇再次出發前往北京,但是被當權宦官馬堂在途中抓住,利瑪竇被關押到天津的城堡裏,直到 1601 年。 在同一年,利瑪竇作為歐洲使節被召命帶進紫禁城。在那兒,他將一直擁有朝廷的俸祿,生活到臨終。
從 1602 到 1605 年,利瑪竇做了很多偉大功績。 出版了第三版中文世界地圖起名為《兩儀玄覽圖》,以及其他著作如 《天主實義》,《天主教要》和《二十五言》。 1607 年利瑪竇與朋友徐光啟合作,出版了歐幾裏德《幾何原本》的前六回的譯本。
1608 年印刷《畸人十篇》,並在同年開始編纂他的曆史著作,《基督教遠征中國史》。兩年之後,即 1610 年 5 月 11 日,因病卒於北京。在中國曆史上第一次皇帝允許了一個外國人在中國領土安葬。
3、利瑪竇傳教中國的意義
利瑪竇撰寫的《天主實錄》以及和徐光啟等人翻譯的歐幾裏得《幾何原本》等書不僅帶給中國許多先進的科學知識和哲學 思想,而且許多中文詞彙,例如點、線、麵、平麵、曲線、曲麵、直角、鈍角、銳角、垂線、平行線、對角線、三角形、四邊形、多邊形、圓、圓心、外切、幾何、星期等等以及漢字“歐”等就是由他們創造並沿用至今。
利瑪竇製作的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世界地圖,在中國先後被十二次刻印。而且問世後不久,在江戶時代前期也被介紹到了日本。該地圖使得日本人傳統的崇拜中國的“慕夏”觀念因此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對日本地理學的發展,有著很重要的影響。北極、南極、地中海、日本海等詞彙皆出於此地圖。至今,日本仍稱17世紀至18世紀的地圖為利瑪竇係地圖。
中國在唐朝時曾一度流行基督教的聶斯脫利派(景教),但是到了明朝建立以後,中國基本上已沒有基督徒。利瑪竇可以說是天主教在中國傳教的開創者之一。他成功在北京覲見皇帝,而且在士大夫中建立良好聲譽和關係,開啟了日後其他傳教士進入中國之門,而且也開創了日後200多年傳教士在中國的活動方式:一方麵用漢語傳播基督教;另一方麵用自然科學知識來博取中國人的好感。
利瑪竇對中國傳統的習俗保持寬容的態度。他容許中國的教徒繼續傳統的祭天、祭祖敬孔。據他的了解,這些隻屬尊敬祖先的儀式;隻要不摻入祈求、崇拜等迷信成分,本質上並沒有違反天主教教義。利瑪竇主張以“天主”稱呼天主教的“神”(英語的"God" 或拉丁文的 Deus);但他亦認為天主教的“神”早已存在於中國的思想,因為中國傳統的“天”和“上帝”本質上與天主教所說的“唯一真神”沒有分別。利瑪竇本人更穿著中國士人服飾。利瑪竇的傳教策略和方式,一直為之後跟隨他到中國的耶穌會傳教士所遵從,稱為“利瑪竇規矩”。
利瑪竇等意大利傳教士在中國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明代末帝的皇後在清軍入關時曾寫信準備皈依天主教並請求教皇支援(此信尚保存在梵蒂岡)。
長期以來,西方許多人,尤其是天主教徒將他視為令人景仰的,“誘導異教徒皈依的”傳教士。而東方卻將他視為促進東西方交流的科學家,一位漢學家。他是天主教在中國傳教的開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閱讀中國文學並對中國典籍進行鑽研的西方學者。他除了傳播天主教教義外,還廣交中國官員和社會名流,傳播西方天文、數學、地理等科學技術知識,他的著述不僅對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對日本和朝鮮半島上的國家認識西方文明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年10月6日—1610年5月11日,意大利的耶穌會傳教士,學者。明朝萬曆年間來到中國居住。其原名中文直譯為瑪提歐。利奇,利瑪竇是他的中文名字,號西泰,又號清泰、西江。王應麟所撰《利子碑記》上說:“萬曆庚辰有泰西儒士利瑪竇,號西泰,友輩數人,航海九萬裏,觀光中國。
(四) 三十年戰爭——一把燒遍歐洲的戰火
13世紀以後,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神聖羅馬帝國皇權日益衰微,通過一係列的宗教改革運動,新教崛起,可以跟天主教分庭抗禮。信奉新教的諸侯和信奉天主教的諸侯在宗教糾紛掩飾下爭奪地盤和反對皇帝專權,並分別組成“新教聯盟”和“天主教聯盟”。
歐州各國也紛紛加入爭奪,希望能從中獲利。哈布斯堡王朝極力限製新教活動,得到羅馬教皇、西班牙和波蘭貴族的支持。支持新聯盟的國家有,法國、丹麥、瑞典、荷蘭和英國,他們都希望重新劃分歐洲,並從中獲取自己想要的土地、霸權。
1、哈布斯堡王朝的起義
1618年捷克反對哈布斯堡王朝的起義,是三十年戰爭的導火線。1617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提亞斯派遣耶穌會教士進入波希米亞,意圖在波希米亞複興天主教,並任命哈布斯堡皇室的斐迪南大公為波希米亞國王,斐迪南是一名狂熱的天主教徒,他對波希米亞的新教徒進行大規模的逼害,並禁止新教徒的宗教活動,拆毀他們的教堂。於是在1618年5月23日,波希米亞首都布拉格的新教徒發動起義,衝進王宮,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兩名欽差從窗口投入壕溝,是為扔出窗外事件,並成立臨時政府,由三十位成員組成,宣布波希米亞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