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檔案
國家/地區:歐美
導演:拉爾斯·馮·特裏厄
主演:比約克/凱瑟琳·德納芙/戴維·莫爾斯
類型:歌舞/小清新/黑色/悲劇/心理
銀幕上的舞蹈
銀幕上的舞蹈是永開不敗的花朵。
華語電影裏的舞蹈除了劇情需要外,大都是作為一種藝術元素融入電影中,力圖強調藝術的多樣性。隨著多媒體時代的來臨,藝術不再局限於某種單一的模式,多種藝術在進行著跨界的嚐試,多元文化的消費成為必然。如現代舞運用了電影技術,電影畫麵穿插在舞蹈中帶來視覺上的革命,改變了一貫以來靠肢體講述故事的傳統。
台灣雲門舞集的吳易珊的作品闌珊處是我見過的運用影像最合適的舞蹈,在這部作品中,影像仿佛一張張投遞往心靈幽密窗口的明信片。而因為電影的特殊技術,搬上銀幕的舞蹈有自己不同於舞台上的舞蹈的視聽效果。像十麵埋伏裏章子怡甩出的長袖有力打響皮鼓的舞蹈,因為音效,它產生了強烈的衝擊力。這些年,華語電影裏的舞蹈給人留下印象比較深的可能是夜宴和如果·愛。夜宴裏竹林學藝館的舞蹈,緩慢、低沉、暗淡,孤獨,如激弦、似幽曲,渲染出電影所需要的情緒。這一段舞蹈,在音樂、服裝上都非常考究,如果單獨拿出來,也是一個成熟的舞蹈作品。由於五十代國離我們太遠,那個時候的舞蹈是一種什麼形態,不得而知,但顯然這個作品中有日本舞蹈的元素,渾厚,長歌當哭,樂聲嗚咽。
夜宴雖然可圈可點之處甚多,但其中的舞蹈還是給我帶來一種陌生感,恍惚若夢,這個舞蹈在華語電影中算是另類了。而如果·愛是這幾年華語電影中僅有的歌舞片,相信是受紅磨坊芝加哥等歌舞片巨大的市場誘惑才拍的。既是歌舞片,歌、舞在電影中就占有很大的比重,而且什麼風格的歌舞將決定這部片的藝術風格。導演陳可辛請了印度“寶萊塢”編舞大師FARAHKHAN來編排,歌舞風格顯然不是東方色彩,而是西方音樂劇的形式,加上編者熟悉的印度歌舞,便有了一些不一樣的藝術交融。說起印度歌舞,中國觀眾一點也不陌生。歌舞是印度電影的符號和麵孔,像印度往事大蓬車流浪漢等無不是印度歌舞的經典。歌舞是印度電影的命題,他們一直在自己的電影裏大量地運用,但與中國電影裏的舞蹈不一樣的是,他們不僅僅作為一種藝術元素來運用,歌舞承載著印度這個民族的人文情懷和社會文化鏡像。如果·愛雖然還不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歌舞片,但在華語影片中,它已經做出了探索,視覺和聽覺充滿了直截了當的動感與美感。
相對於華語電影裏的舞蹈,我更喜歡外語片中的舞蹈。印象最深的是談談情,跳跳舞(日本)、比利·艾略特(英國)、探戈狂戀(阿根廷)、低俗小說(美國)、戰火浮生記(英國)、女人香(美國)、霹靂舞(美國)、芳芳(法國)、國王之舞(法國)、黑暗中的舞者(歐美)、自由探戈等等。這些外語中的舞蹈風格多樣,出人意料。他們不是為舞蹈而舞蹈,而是在舞蹈裏帶出一種高貴的藝術和深刻的思考,舞蹈不是一件華麗的外衣而是靈和肉。談談情,說說愛還被翻拍成好萊塢版,電影中那個有所成就但又有幾分落寞的中年男人,因為喜歡上端麗姿影的舞蹈老師而喜歡上舞蹈,因為與美麗的女舞蹈老師的人生際遇而找到積極的生活意義。而比利·艾略特更是夢想成為舞蹈家的人喜歡的電影。影片中的比利,他生長在一個底層人的家庭裏,母親早逝,父親和哥哥粗俗,家裏全然沒有藝術氛圍。生長在這個家庭的比利卻喜歡上高貴的芭蕾,這是多麼的不合時宜。但比利的舞者之夢一直沒有中斷過,他遇到恩師,偷偷走上芭蕾之路。最終,比利的恒心和毅力改變了父兄的偏見,全家人的支持換來比利的成功。影片最後講述父親和哥哥趕往倫敦看比利的演出,作為一名偉大的舞者,比利讓父兄淚光閃動。這是一個窮人因為拚搏而改變命運,並換來榮譽和尊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