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居巢、居廉花鳥畫的藝術資源與當代啟示4(2 / 2)

高劍父自14歲拜居廉為師起至27歲東渡日本留學前夕,十多年間,他向居廉學習了以線造型與勾、勒、點、用墨、敷色、渲染、烘托等藝術表現技法,也向居廉學習了以造化為師,勤於寫生,忠實地表現自己的觀察與感受的創作方法。高氏不僅熟練地掌握了“居派”的繪畫技法,更重要的是學到了師法自然、善於寫生、不泥古法和勇於創造的藝術精神。在高氏後來“中西合璧”的藝術創新中,取西畫明暗法、解剖學、透視學和色彩學的相關畫理,吸日本的渲染法,發揮撞水、撞粉的特殊效果,使其作品猶如光、影、水、色交融的交響樂,仍可見“居派”偏重嶺南風情繪畫的神韻,卻一改“居派”的纖柔之氣,以其雄強恣肆的畫風自成一家。“嶺南畫派”先驅之一的陳樹人從居廉處學習到寫生的正確方法,在留日學畫時又係統地掌握西洋畫寫生之法,善用詩歌“比、興”手法,使畫麵產生蘊涵深邃、趣味無窮的藝術魅力,其類似西畫水彩化傾向和秀氣清新的畫格和風貌,同樣可見“居派”繪畫的藝術基因。高其峰的作品善於運用層層渲染的手法表現畫家立意時所要求的特定時空環境的氣氛,又吸收西洋油畫、水彩畫有統一的色彩基調的特色,他把間接從“居派”那裏學到的沒骨法、撞水、撞粉法融合西洋水彩畫,運用色、水與控製時間的技巧,將其發揮到淋漓盡致的高水準上。“二高一陳”及其弟子、再傳弟子對“居派”畫風的習得,以及廣東國畫研究會中有部分畫家親得“二居”直接或間接的指點,乃至新中國以來,廣州美術學院中國花鳥畫的教學體係與創作實踐,都使得促成居巢、居廉所開創的嶺南花鳥畫地域性畫風得以生成、演變和發展,並由此獲得具有當代性的嶺南花鳥畫探索的實踐意義。如1980年代以來,南粵花鳥畫普遍在寫生寫實的基礎上,注重嶺南本土地域性的畫家情感表達、生命體驗、人性關愛以及形式技巧的探索,其表現為:一是在傳統的造型和色彩體係的基礎上,借助西方藝術的資源,或開發本土的民間資源,著力於形的變幻和色彩的變奏,挖掘新時代嶺南地域性花鳥畫特質。二是向審美抒情化轉向。當代嶺南花鳥畫傾向於抒情性的審美愉悅表達與藝術的雅化趨勢息息相關。當代廣東花鳥畫藝術雅化趨勢的推進,是對象的轉移即欣賞主體轉向市民化、知識化演進的必然結果,其主要源於創作主體的專業化和世俗化的轉向。此種創作傾向,在“二居”花鳥畫中可以尋找到其市民化、本土化創作思想的淵源。因此,研究“二居”花鳥畫的當代意義,對於探索當代嶺南花鳥畫的地域性風格的生成具有重要的藝術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