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少君老師的繪畫、書與博古
中國畫家
文/秦金根
莫道終身作魚蠹 爾來書外有功夫
申老師是一位出色的畫家,但他的畫卻因為他所讀之書和博古之好而更加醇厚,正所謂“莫道終身作魚蠹,爾來書外有功夫”(陸遊)。
一
有數次臨近午飯時間,申老師都拒絕吃飯,我甚是詫異。問其故,言及飯後犯困,不能讀書。我和申老師在一起時,往往做著出版圖書的活;活之餘,申老師會沏一壺濃茶,與我天南地北地聊。而當我去吃飯時,他則捧讀充饑。我飯後回來,見其斜倚沙發,像舊時賬房先生,目不轉睛地透過滑落至鼻尖的眼鏡,盯著手捧的圖書,似讀似思,如醉如癡。有幾次我腳到門邊又縮回來,悄悄溜走,深怕打擾他那難得的閑靜。又有數次聽申老師言及其畫後讀書的情景,一如其深陷沙發手捧圖書的形象一樣讓我不能忘。申老師淩晨作畫,耳無車馬喧囂之聲,心無紛繁擾雜之想,筆與心會,心與神合,呼吸融於天籟,情韻注向鋒毫,忘懷釋誌,豈不樂哉!轉瞬之間,四五小時已過,畫成而身疲,投筆而委身,頹然而斜倚。當此之時,一冊在手,閑翻閑讀,似不著意,暢適性靈,不必終卷。
以此推知,申老師讀書或在畫前,或在畫後,廢寢者常常有之,忘食者亦常常有之。書境與畫境相合,故其為畫家,亦是書生也。
言其為書生,非僅因其讀書之沉迷,亦因之其讀書之廣博。申老師為畫家,故多讀繪事之書。凡古今中外,國油版雕,或技法,或圖錄,或史論,或賞評,不分門類,多所網羅,開卷有益。他曾承擔繪畫視覺語言研究之國家課題,幾年間,他廣收資料,細心研讀,深入分析,發微闡幽,於繪畫形式、繪畫材料之研究別辟領地,收獲成果。他亦喜文苑,凡文史哲,多所涉獵。於繪畫中事,他常常從文史哲角度思考,求索答案,故能綜合,發人所未發。他研究永樂宮《朝元圖》壁畫,尤喜其顏色,而對顏色他非僅描摹而已,而是深究其理。此圖主題係於道教,而道教對顏色之運用別有深意,往往蘊藏著對天地人之探索。申老師正是從此角度入手,借助道家哲學探求《朝元圖》重彩設色之來源,其認識之深刻自不待言。
申老師讀書亦喜思考深究。其讀書廣博,不免遇有陌生之領域,一知半解,皆煞費苦心以求之。然而,他不因此而滿足,又往往求索於其他資料或同道佳友,必欲全解而後止。故其思維中感性與理性並存,其繪畫之實踐亦受此影響,靈性與理性同輝。申老師自青年時就傾情永樂宮壁畫,數次入芮城,住宮中,與時賢故吏鄉民相熟。於壁畫,他不放過任何細節,此次製作《朝元圖》大型仿真畫冊,他居然能找到門楣上的飛天一對,精彩至極,絕不亞於唐之敦煌飛天。於研究,他是有心人,令我驚異的是,他對資料的搜集從第一次入芮城時就開始了,所以關於研究永樂宮壁畫的資料,隻字片語皆為入藏。想來他對永樂宮壁畫形式語言的研究,正是基於對這些寶貴資料的爬梳剔掘,結合壁畫原圖,發微洞幽。
張旭窮愁思慕、可喜可鄂皆入草書,緣其對山川人物、風雨雷電諸物無不悟入。杜甫曾有詩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因知於藝術一途,讀書與悟入皆極為重要,飽讀以蓄胸中之精氣,悟入則尋求藝術境界之突破與精進。申老師多讀多思,精讀致深,旁涉以養,故其胸中丘壑已非自然之原生態,而是浸染了書香和智慧,以此作畫,自然脫盡火氣,韻深調雅,涵泳深沉。
申老師水墨人物畫,極其重視人物造型及線條勾勒,將西方結構主義元素和東方傳統用線精髓融為一體,有綜合運用平塗淺抹之法,敷以淡色。故其畫麵概括,人物變形,線條洗練,敷色豐富而淡雅,常有哲理之思而出以奇趣,時而間入象征之意涵,味之無盡。其畫作又喜題句,寄其雅思奇趣,是為點睛,此非飽讀深悟者不能得之。作於1996年的《祈》題為“天籟自鳴天趣足”,此句出自張問陶,借以表達其藝術對自然天籟與天趣之追求,絕去人工雕飾。在《獨立蒼茫自詠詩》一畫中,申老師刻畫了一位神情倔強而又專注的老者,側坐於山林前。衣紋勾線,簡練灑脫,而麵部則刻畫細致,輪廓清臒,胡須濃密,眼睛盯視前方,白多黑少,似有不平之氣。其題為:“側身天地更懷古,獨立蒼茫自詠詩。”這是達摩的孤悟?抑或是高士的嘯傲?而我直認為是申老師自身之寫照,那是居於喧囂之城市而有獨立之追求的當代大隱,他與天地相通,他與古之賢者對話,他與西方達人交流,他徜徉於精神世界中,特立獨行,周遊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