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對於一位畫家的要求,或許並並不僅限於其掌握基本技巧,能提筆作畫,或許更重要的是在於其擁有文心,做著文化的事業。古人在文化藝術事業上取得的成就之高,有時讓今人望而興歎。究其原因,或許是農耕文明給予了他們特殊的文化環境,在這種環境中,人們熱愛和崇尚文化藝術,吟詩作賦、長於書畫的文化藝術家則受到尊敬,自漢魏兩晉至於唐宋莫不如是。當代社會科技高度發展,信息化時代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時空觀念,信息的獲取和參與變得極其容易,而農耕文明的土壤則消失殆盡。今人窺探古人的成就,卻不願承認古人的高度,於是高舉起創新的旗幟,生造出種種膚淺的概念,卻不能深掘當代社會精神因素之根本。事實上,文化藝術的發展有自身的規律和軌跡,沒有哪個時代可以孤立於曆史的延續之外。以此觀之,農耕文明仍然是現代工業和信息文明的基礎和養料,古人留下的仍然是我們的寶藏。
申老師是一名畫家,更是一名文化學者。在他的繪畫作品中,他注重吸收各種養料,表現其文化性,以此豐富畫作的藝術性,這是不同於他人的地方。申老師享用著現代科技文明的成果,同時熱愛農業文明的遺產,所以留心收藏。他好讀書,喜歡窮究緣由,所以他富於博古知識。他喜歡收藏,但是並不是出於經濟增值的目的,而是喜歡文物所攜帶的農耕文明的文化藝術價值。他從這些文物中找尋線索,獲取別出心裁的文化積澱和藝術審美語言,以期用於其繪畫之中,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把古代的“生產資料”轉換成當代的“生產力”。
文化因素是申老師熱愛並收藏文物的原動力。繪畫的高境界必將賦予豐富的形式語言以精深的內涵和高古的韻味,而這根源於作者本人的文化素養。在申老師所有的藏品中,最重要、比例亦是最大的要屬玉書。那些類於簡冊般的玉書,不僅玉質瑩潔溫潤,而且撲麵而來的是厚重的文化氣息。這些玉書大多是名器,它們突出反映了農耕文明對於知識的重視,即使在另一個世界,亦要有精美的圖書伴隨左右。這些玉書抄寫了傳世的名作,如《論語》《老子》《孫子兵法》等,那裏寄托著普世的文化價值,雖曆經時空嬗變而不更動。申老師以敬畏崇尚之心朝夕撫摸品味,感受其博大深遠的文化魅力。他心懷感激,因為藉此能感受先人的文化脈動和追求;他遠想上古,以尊崇的心情與先人對話。那蒼茫卻可觸的厚重的文化沉澱,是其取用不盡的精神食糧;而先人對於文化的態度,則總讓其心緒翻起波瀾。申老師的藝術世界正是在這厚重的精神土壤中生根、發芽,茂盛地生長。
汲取豐富的形式語言而為我所用是其另一可敬的目的。在農耕文明時期對於藝術品的完美追求突出表現在其形式因素上,那些堪稱卓越的藝術想象通過先人無上的智慧和專一呈現出來,鬼斧神工,歎為觀止。一尊北朝西域的泥塑菩薩,粗獷誇張的手法和精美的細節呈現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麵部的輪廓和整體的身形誇張變形,但卻漫畫般恰到好處地將西域人物的形象逼真地刻畫出來,而對於眼睛、手形等的細微刻畫極其精微,讓人物的內心深處通過細節而得以外露。這種矛盾的藝術處理方式形成極大的反差,產生了富於衝擊力的藝術表現效果。另一組北朝的佛像,人物造型極為精美,其飽滿的麵部讓人聯想起佛的無限慈悲,而其周身所施的顏色更讓人垂愛。用金粉所勾畫的線條恰當地分割著塊麵,而滿積於塊麵的專紅、青綠等顏色顯然采集於天然礦物,曆經千年而不褪色,那完全是重彩人物畫的設色標準,純樸厚重而讓人有幽遠之想。另一組玉琮,身形碩大,顯然是祭祀用的法器,用以溝通天地人神。周身刻錄文字和圖案,極其精美。尤其圖案中的線紋,細勁有力,刻畫周至,非能工巧匠不能為,準確地傳達著遠古宗教的氣息。再如一組印章,使用了連環套疊的形式,運用浮雕、透雕等多種工藝,細致精微地處理每一個符號語言,它已經超出印章的功用,那是絕妙的工藝品,是工業化和信息化時代的人們不屑於做亦無法做到的。
申老師漫遊在其藏品中,滋養著性情,陶煉著心性,豐富著文化的內涵和品位。這使得他忘記了生活在現代化的大都市中,似乎穿越了時空,徜徉在農耕文明的阡陌上,享受著崇尚文化的氛圍,感受著工藝的繁複與完美,品賞著古典而厚重的審美取向,采集者精微而細致的形式語言。從某種意義上說,申老師有時是一位都市隱者,其收藏品幫助他渡越了時空的阻礙,讓其完成卓越的農耕文明之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