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並不是說中國畫色彩顏料的提取缺乏科學性。申少君先生在他的課題中,專門對此進行研究。在礦物質和植物質兩大類顏料的提取中,先民們的創造性智慧無與倫比。在中國古代的繪畫理論著作中,對於每一種色彩顏料的提取、運用,以及相互搭配、調和而生出各種間色的方法、步驟等,都有極為科學和細致的研究記載。這一部分文獻因為種種原因已經鮮為當代畫家知曉。申少君先生通過對於文獻的梳理和研究,希望還原其本相,並積極倡導傳統的用色理念。
中國畫色彩的使用,無論是其本有的自然屬性,還是人們所賦予的人文價值,它的表達都不是孤立的,而是通過其他媒介共同起作用,並產生豐富多彩的繪畫用色技法。申少君先生對於中國畫媒介材料的研究正是使用了整體和綜合的研究方法,旨在揭示中國畫色彩運用的奧秘和技法的豐富性。在不同介質的畫底上,顏色有不同的效果,壁畫的土質、帛畫的絹質、卷軸畫的紙質,都有不同的性質,作為媒介,它們反過來影響甚至製約著色彩的使用和表達。在“文房四寶”中,尤其是紙、墨的異質,同樣對繪畫產生深刻的影響。結合流傳下來的精品繪畫的分析,申少君先生試圖拚接起一幅中國傳統繪畫用色的技法圖,旨在為當代提供至可寶貴的經驗借鑒。
申少君先生關於中國畫色彩的研究,其重要的出發點之一是在於運用和發展。在宋元以前,中國畫色彩的運用有過輝煌的曆史,並產生了諸多經典的繪畫作品,此可謂色彩之絢;而在宋元以後,文人畫水墨語言確立,並逐漸占據主導地位,色彩的運用趨於簡淡,但繪畫同樣以水墨書寫了輝煌,此可謂色彩之素。然而,色彩的運用,尤其是傳統文化意義下的色彩運用,因為文人水墨語言的強勢地位,在當今卻鮮有人知,遑論運用?申少君先生本課題的意義正在於,通過研究,使人們看到傳統中國畫色彩的輝煌,並將之運用到當今的繪畫實踐中。這正是理論指導實踐的要求,為此,申少君先生特別辟一章,對近現代在繪畫色彩語言探索中較為成功的畫例進行研究,並將自己多年來孜孜矻矻的實踐和實驗的點滴經驗加以總結,以期拋磚引玉。
所以,《中國畫色彩的獨立語言》的意義,首先在於恢複了人們對於中國畫對於色彩實踐的豐富性、深刻性和係統性的認知。有一段時間,有些人認為中國畫沒有色彩可言,並將眼光偏投於西方繪畫,凡言色彩必言西方。事實上,可能因為水墨文人畫的影響和近代社會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反思的極端性,蒙蔽了人們對於中國畫色彩的認識,現在是時候讓我們重新認識並定位中國畫對於色彩探索和運用的貢獻了。其次,該課題的意義在於讓讀者完整地看到中國畫色彩作為獨立語言的係統性,其材料、技法和審美諸因素和領域的密切關係與傳統文化相融合,結出累累碩果,足以為當代的繪畫的色彩實踐指明方向。該課題的意義還在於在古今之間築起一座橋梁,通過這座橋梁,我們將能徜徉在古代繪畫色彩的花海中,從中擷英咀華,古為今用,古為我用。
2013年11月1日於耕之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