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著名的書院園林(1 / 3)

1.登封嵩陽書院

嵩陽書院在嵩山南麓、登封縣城北約三公裏處。創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時,時稱嵩陽寺,至唐代改為嵩陽觀,到五代時周代改建為太室書院。宋代理學的“洛學”創世人程顥、程頤兄弟都曾在嵩陽書院講學,此後,嵩陽書院成為宋代理學的發源地之一。明末書院毀於兵燹,清代康熙時重建。嵩陽書院經曆代多次增建修補,規模逐漸形成,布局日趨嚴整。書院的建製,古樸雅致,大方不俗。嵩陽書院與河南睢陽書院(又名應天書院)、湖南嶽麓書院、江西白麓洞書院並稱我國四大書院。

嵩陽書院環境十分幽美,為讀書勝地。書院內建築布局保持著清代前的風格,現存殿堂廊房五百餘間,共有五進院落組成。首為先師祠,供奉與書院有關的先師先賢,其後為講堂,講堂後為道統祠,最後是藏書樓。兩側配房原為“程朱祠”、書舍、學齋等。院內廊房牆壁上鑲嵌有曆代文人、墨客題字留言,其內容書法各具特色,西偏院有清代嵩陽書院教學考場部分建築。嵩陽書院曆朝並置有學田,以充書院費用。

嵩陽書院是我國古代高等學府,它與湖南的嶽麓書院、江西的白鹿洞書院、河南商丘的睢陽書院,並稱為我國古代四大書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嵩陽書院位於嵩山南麓,太室山腳下,因坐落在嵩山之陽故而得名。這裏山巒環拱,溪水長流,鬆柏參天,清雅靜謐,乾隆皇帝遊曆嵩山時,曾留下“書院嵩陽景最清,石幢猶記故宮銘”的詩句。在我國曆史上,嵩陽書院以理學著稱於世,以文化贍富,文物奇特名揚古今。

曆史沿革

嵩陽書院在曆史上曾是佛教、道教場所,但時間最長,最有名氣的是作為儒教以聖地之後,嵩陽書院初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名為嵩陽寺,為佛教活動場所,僧待多達數百人。隋煬帝大業年間(605——618年),更名為嵩陽觀,為道教活動場所。宋仁宗景祜二年(1035年),名為嵩陽書院,以後一直是曆代名人講授經典的教育場所。明末書院毀於兵火,曆經元、明、清各代重修增建,鼎盛時期,學田1750多畝,生徒達數百人,藏書達2000多冊。清代末年,廢除科舉製度,設立學堂,經曆千餘年的書院教育走完了這的曆程。但是,書院作為中國古代教育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永遠載入史冊。

曆史背景

書院是我國封建社會特有的一種教育組織,在我國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而又獨特的地位,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嵩陽書院從五代後唐到清代末年,經曆了近千年的講學曆史,是書院中的佼佼者,對傳播中華民族和培養造就人才發揮了重要的教育作用。

宋初,國內太平,文風四起,儒生經五代久亂之後,都喜歡在山林中找個安靜的地方聚眾講學。登封是堯、舜、禹、周公等曾經居住過的地方。據記載,先後在嵩陽書院講學的有範仲淹、司馬光、程顥、程、楊時、朱熹、李綱、範純仁等二十四人,司馬光的巨著《資治通鑒》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陽書院和崇福宮完成的。號稱“二程”的程,程顥在嵩陽書院講學10餘年,對學生一團和氣,平易近人,講學鮮感,通俗易懂,宣道勸儀,循循善誘。學生虛來實歸,皆都獲益,有“如沐春風”之感。康熙辛卯年,全省在開封選拔舉人,錄取名額一縣不足一人,僅登封就中了五個。名儒景冬,就這於嵩陽書院,中進士後,曾九任禦史。嵩陽書院正是擁有了得天獨厚的師資條件,聲名大振,四方生徒摩肩接踵,成為北宋影響最大的書院之一。

教學特點

嵩陽書院在我國教育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頁,經過近千年的衡讀發展,積累了豐厚的教學經驗,其特點主要是:

1、書院既是教育教學的機關,又是學術研究的機關,實行教育教學與學術研究相結合。

2、書院盛行講會製度,允許不同學派,不同觀點進行講會,開展爭辯。

3、書院的教學,實行“門戶開放”,有教無類,不受地域限製。

4、書院以學生個人讀書鑽研為主,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並采用問難論式。注意啟發學生的思維能力。

5、書院內的師生關係融洽,感情深厚。書院的名師,不僅以淵博的知訓教育學生,而且以自己高尚品德氣節感染學生。

主要景觀

嵩山碑王——大唐碑

全稱為《大唐嵩陽觀紀聖德盛應以頌碑》,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刻立,碑高9.02米,寬2.04米,厚1.05米,碑製宏大,雕刻精美,通篇碑文1078字,內容主要敘述嵩陽觀道士孫太衝為唐玄宗李隆基煉丹九轉的故事。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額徐浩的八分隸書。字態端正,剛柔適度,毛法遒雅,是唐代隸書的代表作品,大唐碑重80多噸,僅碑帽就有10多噸重,古時,人們是怎樣將這麼重的碑帽主上去的呢?千百年來,凡到嵩陽書院的遊人都要提及這個問題。在民間,“智立唐碑”這個充滿智慧的傳說故事,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人們,成為品賞大唐碑的重要內容之一。

稀世珍寶——漢封將軍柏

嵩陽書院內原有古柏三株,西漢元封六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劉徹遊嵩嶽時,見柏樹高大茂盛,遂封為“大將軍”,“二將軍”和“三將軍”。

大將軍柏樹高12米,圍粗5.4米,樹身斜臥,樹冠濃密寬厚,猶如一柄大傘遮掩晴空。二將軍柏樹高18.2米,圍粗12.54米,雖然樹皮斑駁,老態龍鍾,卻生機旺盛,虯枝挺拔。樹幹下部有一南北相通的洞,好似門庭過道,樹洞中可容五、六人。兩根彎曲如翼的龐然大枝,左右伸張,形若雄鷹展翅,金雞欲飛。每當山風吹起,枝葉搖動,如響環佩,猶聞絲竹之音。三將軍柏毀於明末。

關於將軍柏樹齡一直是個神秘的話題。該樹從受封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曆史,趙樸初老先生留有“嵩陽有周柏,閱世三千歲”的讚美詩句。經林學專家鑒定,將軍柏為原始柏,樹齡有4500年,是我國現存最古最大的柏樹。

細心的遊人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二將軍柏比大將軍柏大得多,為什麼被封為“第二”呢?這裏有個“先入為主”的傳說,動人的傳說,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的墨客潑墨揮毫,賦詩讚頌,更留給人們以啟示。

巍巍將軍柏,給嵩陽書院增添了曆史的滄桑感和濃鬱的感染力。

嵩陽書院基本保持了清代建築布局,南北長128米,東西寬78米,占地麵積9984平方米。中軸建築共分五進院落,由南向北,依次為大門,先聖殿,講堂,道統祠和藏書樓,中軸線兩側配房相連,共有古建築106間,多為硬山滾脊灰筒瓦房,古樸大方,雅致不俗,與中原地區眾多的紅牆綠瓦,雕梁畫棟的寺觀建築截然不同,具有濃厚的地方建築特色。

2.長沙嶽麓書院

嶽麓書院始建於北宋初期。北宋開寶六年(973),朱洞以尚書出任潭州太守,鑒於長沙嶽麓山抱黃洞下的寺庵林立和幽靜環境,接受了劉鼇的建議,在原有僧人興辦的學校基礎上創建了嶽麓書院。初創的書院分有“講堂五間,齋舍五十二間”,其中“講堂”是老師講學道的場所,“齋堂”則是學生平時讀書學習兼有住宿的場所。嶽麓書院的這種中開講堂、東西序列齋舍的格局一直流傳至今。

宋太宗鹹平二年(999),李允則任潭州太守,他一方麵繼續擴建書院的規模,增設了藏書樓、“禮殿”(又稱“孔子堂”),並“塑先師十哲之像,畫七十二賢”;一方麵積極取得了朝廷對嶽麓興學的支持,以促進書院的更大發展。鹹平四年(1001)朝廷首次賜書嶽麓書院,其中有《釋文》、《義疏》、《史記》、《玉篇》、《唐韻》等經書。當時書院學生正式定額六十餘人。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經學家周式擔任山長主持嶽麓書院後,書院得到迅速的發展,學生定額愈百人,周式本人還得到宋真宗的召見和鼓勵。到南宋的乾道年間,嶽麓書院達到鼎盛時期。著名理學家張木式主持嶽麓書院,他以反對科舉利祿之學、培養傳道濟民的人才為辦學的指導思想。在教學方麵,提出“循序漸進”、“博約相須”、“學思並進”、“知行互發”、“慎思審擇”等原則;在學術研究方麵,強調“傳道”、“求仁”、“率性立命”。從而培養出一批如吳獵、趙方、遊九言、陳琦等經世之才的優秀學生,湖湘學派多數學者也在嶽麓書院學習過。一時間,大批遊學的士子前來書院研習理學問難論辯,有的還“以不得卒業於湖湘為恨”,當時的嶽麓書院成為全國聞名的傳習理學的基地。南宋淳熙七年(1180),張木式去世後,朱熹、真德秀等人對嶽麓書院的辦學和傳播理學,也表現出極大的熱忱。朱熹還將《白鹿洞書院教條》人微言輕正式的學規,頒於嶽麓書院。

從元、明至清初,由於戰亂,嶽麓書院曾兩度遭到焚毀,後來雖然得以重建和恢複,已不複舊觀。清初。書院被禁。後康熙為了表彰理學,放寬書院政策。康熙二十六的(1687)禦書“學達性天”匾額,並以十三經、二十一史、經書講義等遣送至嶽麓山,乾隆九年(1744)又禦書“道南正脈”匾額送至嶽麓山,嶽麓書院又得以複興。複興後的麓書院,除了對齋舍屢加擴建外,其書院性質也由民辦而逐漸演化為官辦。隨著乾嘉考據學的興起,嶽麓書院往往由從事詁經考史的著名漢學家主持,學習的內容也由理學轉向經史考證,特別是在王文清主院期間,更以“群經教授諸子”。此後羅典任山長,“唯以治經論文,啟誘後進”。道光年間巡撫吳榮光在嶽麓書院增設“湘水校經堂”,專以研習漢學為主。嶽麓書院的最後一任山長是王先謙,他是清末湖南著名的經學家。

清代的嶽麓書院,集聚了一代常識博洽、德高望重的大師,培養出諸如王夫之、陶樹、魏源、左宗棠、胡林翼、曾國藩、郭嵩濤、李元度、唐才常、沈藎、楊昌濟等著名的湖湘學者。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在新政之議的呼聲中,延續了近千年的嶽麓書院正式改為湖南高等學堂。爾後相繼改為湖南高等師範學校、湖南工業專門學校,1926年正式定名為湖南大學至今,曆經千年,弦歌不絕,故世稱“千年學府”。嶽麓書院自創立伊始,即以其辦學和傳播學術文化而聞名於世。

嶽麓書院占地麵積21000平方米,現存建築大部分為明清遺物,主體建築有頭門、二門、講堂、半學齋、教學齋、百泉軒、禦書樓、湘水校經堂、文廟等,分為講學、藏書、供祀三大部分,各部分互相連接,合為整體,完整地展現了中國古代建築氣勢恢宏的壯闊景象。

嶽麓山景觀由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兩部分組成。自然風光占足了奇、珍、幽、美四個字。奇,是指嶽麓山區林草繁茂,存有植物種類達幾千種,女貞、銀杏、樟樹、欏木、苦櫧、楓香等名木應有盡有,甚至千年以上樹齡的古樹亦可見到,還有皂莢、白玉蘭等瀕危樹種,而桃花、迎春、玉蘭、臘梅、丹桂、百合、芙蓉、薔薇等花木更是漫山遍野,姹紫嫣紅中繡出麓山織錦畫幅。珍,是指嶽麓山區野生動物繁衍較旺,林中穿梭歌唱著的有畫眉、黃鸝、布穀、杜鵑,還有啄木鳥、鸚鵡、貓頭鷹等等,而在密林深處若隱若現,時不時露出頭臉的有狐狸、山羊、野兔、山雞等等。幽,幽壑千重,幽泉千縷,若你冬季來此且碰巧遇上嶽麓漫天飛雪,一個“幽”字更會讓你感受入骨三分,著名的瀟湘八景之一有“江天暮雪”,即此。美,嶽麓山四季都美,冬雪美,春花美,而秋天來臨的時候,不僅眼中看到的美,連口福都是美之又美了,石榴、板栗、南桔、酸棗……,還有不能吃的紅葉,更是美不勝收。

嶽麓山的人文景觀,那是嶽麓山另一道亮麗的風景。千年學府嶽麓書院,是三湘人才輩出的曆史記錄,而愛晚亭內那吟唱著“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又留著一縷長髯的老夫子,那情那景更是讓人留戀忘返。

嶽麓書院位於長沙市湘江畔嶽麓山下,是我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其前身可追溯到唐末五代(公元958年)智睿等二僧辦學。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辦學的基礎上,正式創立嶽麓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