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圍繞飛天形象又產生了一連串神秘疑點。
第一,它的產生究竟屬於哪一個時代。一種觀點認認為,“棲霞飛天”姿態、線條的飛動感,是莫高窟隋唐最成熟時期風格的作品。但是,也有專家反對,認為棲霞飛天是唐代或唐代以後的壁畫。兩者究竟誰對誰錯,並不是一場筆墨官司就可以解決的,需要拿出真憑實據呢。
第二,關於飛天的技法。也就是那些飛天形象是怎麼樣繪到岩石的呢?有的認為,是一咱模印壁畫,也就是先把模型貼在岩壁上,然後塗上色彩,再拿掉模型,最後是精雕細琢的修飾它。也有的人認為,是巨匠們先在石壁上畫出飛天的圖像,然後在圖像之外補塗“底色”,使彩色的圖像能夠直接附著在岩石上。到底是哪一種繪畫技法呢?目前還在爭論中。
第三,關於飛天的源頭。飛天最早是來自印度的,後來經新疆傳入中國內地。可是,日本奈良法隆寺也有類似莫高窟、雲岡、龍門、棲霞的飛天壁畫。那麼,日本的飛天形象究竟是出自哪裏?是莫高窟,還是雲岡?是龍門,還是棲霞?有專家指出,唐天寶年間,鑒真和尚東渡日本,曾在棲霞寺逗留了三天,很有可能是他把棲霞飛天帶往日本。如果是這樣,日本奈良法隆寺的飛天形象源頭就在棲霞了。當然這還是一種推測。
“沒有百丈冰,哪有花枝俏。”如果見解不同的神秘紛爭也算是一種“坎坷”逆境的話,棲霞山的千佛岩會因此更出名、更引人。那就讓我們常常想一想,千佛岩到底還有多少佛像等待著人類的光顧,那些飛天壁畫是否東渡而去,“飛”到了日本的法隆寺……
“小檔案”
四川省樂山市夾江縣城西3公裏處也有一個千佛岩,在山崖邊上刻滿了大大小小的佛像。它始於隋唐,延及明清,曆經數百年之久,共有曆代摩崖造像162龕,佛像2470餘尊。這些壁畫雕刻精致,造型優美,線條流暢,衣紋貼體,表現出古代雕刻家們極高的藝術造詣。其中的彌勒坐佛、淨土變龕、天王龕及多窟觀音像龕,俱為盛唐造像的精品。這些佛像小的高不足十公分,大的有三米之高,千姿百態,栩栩如生。高處的佛像保存完好,還能依稀看見佛像身上的顏料;矮處的佛像命運就迥然不同了,在文革中慘遭破壞,有的沒有頭,有的沒有身子,有的沒有手,有的沒有腳。雖然慘不忍睹,但是它的藝術價值還是不容低估等。夾江千佛岩壁畫的風格非常明顯,線條豪放的是唐代遺物,線條細膩的則是宋代雕塑,無不顯示了中國古代高超的石刻藝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