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唱歌的沙丘大多集中在美洲,如美國的馬薩諸塞灣、長島、威爾斯西岸等。另外還有巴西裏約熱內盧附近的索西哥,丹麥的波恩賀爾姆島,蘇格蘭的愛格島,阿拉伯半島,波蘭的科爾堡等。人在這些地方的沙漠或沙灘上行走,都能聽到奇妙的“歌聲”。前蘇聯境內的卡爾崗山上的響沙與眾不同,它要在雨後才會唱歌。科學家發現,這片沙丘的內部有一個密集而潮濕的沙土層,它的深度是隨著雨水多少而改變。它的上麵和底下覆蓋著幹燥的沙土層,這可能是一個天然的共鳴箱。當流淌的沙粒滑下來的時候,幹燥的沙粒的振動波傳到了潮濕層時,就會引起共鳴,發出巨大的聲響。當然,這也還是一個猜想。
不僅沙漠裏的沙丘會“唱歌”,而且有些海邊和湖邊的沙灘也會“唱歌”。不同的是,前者隻在白天和刮風的時候才“唱歌”,而且歌聲較低沉;後者隻有在雨後表層剛幹燥時才“唱歌”,歌聲較尖細。在日本京都府北麵丹後半島的海濱浴場上,就有兩個分別名為“琴引濱”和“擊鼓濱”的沙灘。琴引濱則因當人腳踏沙灘時,會發出悅耳的琴聲而得名。而擊鼓濱則因當人腳踏沙灘時,會發出“咚咚”的鼓聲而得名。這兩個會唱歌的沙灘有一個的特點,即春天歌聲悅耳,夏天則變成微弱的低音。夏威夷群島考愛島的西南岸有一座長800米、高18米的大沙丘,人在沙丘上走動,會發出類似汪汪汪的狗叫聲;把沙放在手掌中猛搓一下,也會汪汪叫。人在沙丘頂跑步,會發出悶雷般的聲音,天氣越幹燥,雷聲越大。
人類是用歌聲來抒情的,動物也會用歌聲來傳意。可是,大自然中沒有生命靈性的沙子為什麼會唱歌,為什麼要唱歌?對此,盡管許多科學工作者有著種種不同的解釋,至今仍沒有定論,那神秘的響聲還是那麼令人著迷,促人深思,催人探索……
“小檔案”
關於沙子為什麼會唱歌,有各種不同的說法。有人研究發現,鳴沙有著不同尋常的表麵,它的凹陷和凸起部分相差僅在千分之幾毫米,但是,它的表麵也不是完全光滑的。鳴沙的濕度通常很低,超過這個濕度,沙粒就會結得緊密,沙丘奏鳴曲也就會變成寂靜音樂會了。這就是說,沙子唱歌可能與空氣濕度有關。有的人認為,沙粒上有一層薄薄的鈣鎂化合物,當大量的沙粒相互摩擦時,就會產生類似提琴發出的聲音。也有人認為,鳴沙的基本原理在於空氣在沙粒之間的運動。當沙粒滑動的時候,它們之間的孔隙一會兒擴大,一會兒縮小,空氣一會兒鑽進這些孔隙,一會兒又被擠出這些孔隙,因此便產生振動而發聲。還有的人認為,沙子是帶了電而引起發聲的。含有石英晶體的沙粒由於相撞或相互摩擦,不斷地帶上不同的電荷,接著開始一個接一個地排斥,這就像放電時一樣,發出聲響,響聲彙集起來,如同雷鳴一般。……到目前為止,對於沙子為什麼會“唱歌”,雖然有多種解釋,鳴沙現象依舊是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