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後下嫁之謎
在大清開國的時候,有這麼一位女人,她影響了大清朝的四位皇帝——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說起她的名字,大家一點兒都不陌生。沒錯,她就是孝莊太後。孝莊太後一生為大清朝作出了很大的貢獻,首先她為開國四位皇帝都帶來了積極的影響;其次是使大清入關之後,整個天下的形勢得到了基本的穩定。正是因為她的偉大,影視劇中關於她的故事才數不勝數。那麼,在她諸多的傳奇當中,所謂的“以身相許,下嫁多爾袞”這件事,曆史上到底有沒有呢?這一節,我們就來說說清朝曆史上很有名的“孝莊太後下嫁多爾袞”到底是怎麼回事。
孝莊太後本族的姓氏是博爾濟吉特氏,是蒙古族人,來自科爾沁草原。她13歲的時候嫁給了皇太極,成為皇太極的莊妃。當時是大清朝的早期,不像漢族皇帝規定的那樣,選擇繼承人是有現成規矩的。漢族皇帝的繼承人選拔有什麼規矩呢?簡單地講,有三句話,叫“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兄終弟及”,就是說,皇後所生的長子為法定的太子,皇後無子則以諸子中年紀最長者為太子;太子尚未位而亡,則以太子之子為皇太孫;假如皇帝沒有孩子,那皇帝死了,就從弟弟中挑出來一個繼承皇位。這是漢族的皇儲製度。大清立國的時候不是這種規矩,皇太極死後,他的兒子年紀太小,按照當時的繼承製度,應該由他弟弟多爾袞繼承王位。據說這個時候,孝莊皇後想讓自己的兒子福臨(即後來的順治帝)當皇帝,於是就想了一個辦法。很多野史上都說多爾袞和孝莊是青梅竹馬,後來孝莊雖然嫁給了皇太極,但是多爾袞還是一直惦記孝莊。因此,孝莊就琢磨著以色相誘,以身相許,以嫁給多爾袞為條件,來保全自己兒子的皇位,而多爾袞為攝政王,大權在握。於是乎,就這麼的,小叔子成了自己的丈夫。
有人會問曆史上真有這件事嗎?我們翻遍清朝的正史,發現沒有一個地方記載過這個事,那麼,這事是從哪兒出來的呢?這是大清已經亡了以後的事,也就是中華民國四年,即1915年的時候,當時出了一本書,叫《清朝野史大觀》。大家一聽這名字,就知道這本書的性質跟街頭小報差不多。書裏麵就記載了,說孝莊當年為了鞏固順治的皇位,保自己兒子,嫁給了自己小叔子多爾袞,還說孝莊和多爾袞當初是青梅竹馬。後來,到民國三十七年,就是1948年,又出了一本書,作者叫王浩沅,他寫的書名叫《清宮秘史》。《清宮秘史》把這段給擴大化了。本來嘛,“秘史”是可以虛構的,因此這本書裏把這一段故事寫得非常詳細,說多爾袞和孝莊原先是青梅竹馬,正好皇太極死了兩人湊到一塊兒去了。說那時候湊到一塊兒覺得丟人,就想了個辦法,孝莊假裝死了,假死之後就跟換個身份似的,就可以跟多爾袞雙宿雙飛了。說到這裏,大家可能會覺得這段故事怎麼看著那麼眼熟呢?可不眼熟嗎!原來,這幾年熱播的電視劇《甄嬛傳》裏就有這種情節。
所以,《甄嬛傳》裏這一段其實是從《清宮秘史》的情節當中得到的靈感。此外,有許多影視劇裏都說孝莊皇後小名叫大玉兒,其實她根本就沒有這個小名,曆史上沒有這回事,這個小名也是王浩沅在寫《清宮秘史》的時候杜撰出來的。而且,我們還可以通過曆史來考證,這孝莊皇後到底跟多爾袞是不是青梅竹馬的關係,以前到底有沒有感情。
其實我們一推理就能推理出來。前麵說了,孝莊皇後博爾濟吉特氏來自現在內蒙古東部的科爾沁草原,我們把地圖展開,一眼就能看到科爾沁草原。那麼,多爾袞出生在哪裏呢?他出生在現在的遼寧省。大家一看地圖就知道,這兩個地方隔得有多遠!所以說什麼青梅竹馬,是不太可能的事。而且,他倆之間就差一歲,就是說孝莊嫁給皇太極的時候是13歲,那時候多爾袞才14歲,他倆根本就沒有青梅竹馬的機會。因此,有些人說孝莊多漂亮,她和多爾袞是青梅竹馬或者怎麼樣,這都是胡扯的。但是根據這個,也有人推斷了,說他倆雖然不是青梅竹馬,但是孝莊也有可能通過自己的色相引誘多爾袞。這個推測有沒有道理呢?在民間傳說中,有一定的依據。民間傳說叫莊妃勸疇。這“疇”是誰呢?他就是洪承疇,明朝時候的大將。我們都知道明末的時候,明清之間有幾場大戰,當時洪承疇得了大明皇上的旨意,在遼東一帶跟清軍開戰。結果在一場戰役中,洪承疇就被皇太極的部下給俘虜過去了。俘虜過去之後,皇太極一琢磨,覺得這個人不能殺,原因有二:一個是洪承疇很有韜略,假如能夠把他勸降過來,那麼對於大清的軍隊建設大有好處;再一個就是洪承疇非常了解山海關這一塊的地形以及兵力分布,假如洪承疇能降大清,那麼他作為帶路人,能讓大清軍隊一路順風順水地南下,把大明的江山奪過來。因此,讓洪承疇投降有很強的戰略意義。
可是,洪承疇是個硬骨頭,死活不降,不僅不降,還在監獄裏絕食,不吃不喝。這個時候皇太極也沒辦法了。據說這莊妃,也就是後來的孝莊太後,給皇太極出主意,說天底下的人就沒有沒弱點的,要想讓他投降,就得琢磨他的弱點在哪裏。既然這個洪承疇他不怕死,那麼他可能有別的愛好。於是皇太極派人去打聽,還真就打聽出來了。據說這個洪承疇不愛高官厚祿,唯獨喜歡美女。莊妃知道後就說這有門兒,跟皇太極說她去勸降,去用美人計。皇太極心想: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於是就同意莊妃去試試了。
據說,孝莊當時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就進了監獄去見洪承疇。莊妃一進監獄,洪承疇就注意到她了。這時候莊妃一看有門兒,心想他既然關注自己,那她說話洪承疇就能集中精力聽了。於是她開始說話,誇洪承疇的氣節很好,“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個大英雄,然後話鋒一轉,對洪承疇說,將軍想過沒有,這不是一個人的事,家裏還有如花美眷在等著將軍回去呢。而且,將軍有一個老婆、七八個小妾,如果將軍死了,她們怎麼辦呢?洪承疇聽了這話心裏正琢磨,這時候莊妃把這壺裏的“水”倒到碗裏了,說將軍好好琢磨琢磨,先潤潤嗓子。俗話說“抬手難打笑臉人”,何況這是一個美人遞上來的一碗水,於是洪承疇接過去喝了。喝下去才感覺不對勁兒,為什麼呢?因為這不是水,而是參湯,人參熬的。大家想想,他絕食三四天了,結果喝了一大碗參湯全給補回來了。本來餓得很,結果現在肚子裏立即就有東西了。人這肚子一有東西腦袋就不靈了,意誌力也不堅定了,思維也不敏銳了,再加上一看這莊妃這麼漂亮,迷得洪承疇神魂顛倒的,於是洪承疇在這個時候心理防線就崩潰了,就說行了,反正絕食也沒有成功,降了就降了。莊妃勸降成功後,洪承疇帶著清兵入關,一路南下,奪了天下。大家看看,洪承疇本來是個鐵骨錚錚的漢子,卻被莊妃的美色所誘,降了大清,壞了千古名節。
其實這是野史,是無稽之談,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考證的,就是莊妃當時確實給皇太極出了主意,說洪承疇絕食寧死不降,主動提出去看看他。莊妃就到了這個監獄裏邊,隔著木板縫看,觀察洪承疇。當時洪承疇不吃不喝,就躺在那木板床上,跟死屍似的不動彈。可莊妃看著看著,忽然發現這個監獄的衛生條件太差了,上麵是房梁,也不知怎麼的吹過來了一陣小風,吹落一片片的灰塵下來,正落到洪承疇前衣襟上。洪承疇這不正在床上躺著呢,一看落下灰來了,就起來把灰塵拍打幹淨,又躺那兒了。莊妃一看,覺得有門兒,回去就跟皇太極說,這個人可以勸降。
我們通過這事能看出來,莊妃當年即使沒有以色相誘,也是一個有一定韜略的女人,能夠觀察別人的言談舉止,直指人心。但是我們之所以說她不是以色相誘,以身相許洪承疇,說這是無稽之談,主要是因為我們前麵說到的,孝莊是蒙古族,她不會說漢語,她隻會說蒙古話——後來嫁給皇太極後學的也是滿洲話,當時那種條件她根本沒有辦法接觸漢族人,又怎麼可能會漢語呢?所以,說她勸降洪承疇,兩人連語言都不通,怎麼勸呢?還有人說當時可能帶了個翻譯過去,大家想想,誰見過以身相許、以色相誘還帶個翻譯去嗎?沒有,所以說,從這些推理就能斷出,莊妃當年色誘洪承疇是無稽之談。
經過推理我們發現,這些都不是真的,那怎麼還能流傳下來?為什麼大家都說莊妃成了孝莊皇後後,又嫁給了自個兒的小叔子了呢?這是怎麼回事呢?因為有的曆史學家研究曆史,找到蛛絲馬跡斷定有這事。
第一個,照理說多爾袞得算親叔叔,可是順治親政之後沒多久,就把多爾袞掘墓鞭屍,把多爾袞的墳挖開,屍體拽出來,腦袋砍下來示眾!這在許多人看來是很殘忍的,這得多大仇,才能對自個兒的親叔叔下得去手?所以說從這個事就能斷定順治心裏恨多爾袞。那麼,到底孝莊嫁給多爾袞這件事可信不可信呢?
其實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分析一下。曆朝曆代,凡是在皇上年幼的時候輔佐皇上的輔政大臣或者說攝政王,基本上在皇上親政以後都沒什麼好下場。大家記著明朝萬曆年間,萬曆皇帝親政之後,對去逝的輔政大臣張居正,那不也是一通收拾嘛。張居正已經死了,差點兒沒被鞭屍,而且把他家裏人斬的斬,流放的流放。到康熙的時候,大家也知道,康熙帝親政後,收拾輔政大臣鏊拜,把他擒殺了。皇上沒親政之前,朝廷的輔政大臣往往對皇上多有管束,有的時候甚至幹預他的個人私事,所以這皇上憋著一肚子氣,等到自己完全掌權的時候,他很可能就直接拿這輔政大臣開刀。所以說順治上來後這麼對待攝政王多爾袞,也是有情可原的,不見得這裏頭有別的事。再者,權力的爭鬥向來是殘酷的,不把別人一腳踹到地上,再往死裏踩,很可能就解決不了自己的皇位穩定問題。所以,順治報複多爾袞,不見得是因為他母親。
還有第二個——有人說這看起來鐵證如山,說皇太極死了,葬在昭陵,按道理來講,孝莊是皇太極的皇後,那她死了得跟皇太極合葬,可是孝莊死了之後,沒有葬在昭陵,而是葬在昭西陵。就因為沒葬在一塊兒,有人就說孝莊“一女侍二夫”,前麵嫁給皇太極,後麵嫁給多爾袞,沒有麵目追隨先王於地下。如果孝莊和皇太極葬一塊兒了,孝莊到陰間後見著自個兒的老公,這顏麵何存呀。其實,我們首先要弄清楚,何謂昭陵?何謂昭西陵?很多了解曆史的人說,昭陵就是唐太宗陵。其實,在西安那邊。叫這“昭陵”名字的挺多,唐太宗墓叫昭陵,清太宗墓也叫昭陵。清太宗是誰,就是皇太極。皇太極的昭陵在沈陽城以北十裏地,現在我們到沈陽旅遊去,有不少人說去了沈陽一定得去遊皇陵——就是清太宗陵。這昭陵裏麵除了葬著清太宗,也葬著清太宗的四個妃子——可是這四個妃子裏頭,偏偏沒有莊妃。孝莊最後葬在了昭西陵,顧名思義,位於昭陵西邊,離得很遠,在河北遵化。由於河北遵化在沈陽西邊,所以說這邊叫昭西陵。這兩口子怎麼不合葬呢?一個在現在的沈陽,一個跑到河北遵化去了,這是不是就說明莊妃沒臉隨先王於地下呢?
以前的滿族有規矩,皇上前頭死,皇後去世後得跟著合葬。但是入關以後,受漢族文化的影響此規矩變了。過去有句話,叫“死人不見二遍天”,所以大清入了關以後,受漢化思想影響,就定了個規矩,意思是在皇上前頭死的妃子,葬到這皇陵裏頭,門不封上,等著皇上駕崩入葬後再封土;在皇上之後死的妃子,就得葬於另外一個陵了。據說這個規矩就是從孝莊這兒定的。孝莊去世之前說了,等到她死了,若打開昭陵,這是對皇上不敬。孝莊說自己這大半輩子心血都集中到順治帝和康熙帝身上了,說自己離不開他們,就跟康熙帝說你們兩個葬哪兒,就把我也葬哪兒吧。所以這是曆史上,孝莊下葬的真實情況。
那麼我們說孝莊皇後在曆史上是不是真下嫁多爾袞了?這雖然是個謎,但是從現有的史料裏,無法推出這個必然結論。大家看看孝莊皇後一生的事例,大家體會一下,這就是個女強人,身上有著中華民族曆史上優秀兒女的這種雄才大略,我們得佩服她這點。同時,她處理人際關係和處理天下大事的韜略,也值得我們今天在生活當中學習,值得去吸取她的經驗和教訓。至於她是不是嫁給多爾袞,我們姑且把它視為曆史上的八卦,就不去管那麼多了。
順治出家之謎
我們現在看到的一些有關曆史題材的電視劇,非常願意把一些野史的內容糅到電視劇情裏頭。比方說,關於清朝開國皇帝的事跡,總願意把一個事混到裏頭,就是說這順治皇帝沒死,而是到五台山出家了。那麼,本節我們就來說說清朝曆史上一個著名的疑案——順治帝到底有沒有在五台山出家。
“順治出家”這個傳說是怎麼回事兒呢?其實挺簡單——順治皇帝信佛。1644年,也就是大明崇禎十七年,清軍入關,清朝徹底建立了。這個時候,據說有個淮南名妓姓董叫小宛,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人也長得特漂亮。當時有官員對皇上溜須拍馬,就把這董小宛給送到宮裏去了。結果順治一見到她喜歡得不得了,兩個人一見鍾情,如膠似漆就好上了。可是皇上如此沉迷於酒色,不理朝政,這也不是回事兒啊!據說孝莊皇後一看到自己兒子這麼不爭氣,來氣了,就把這董小宛給殺了。這會兒董小宛已經被順治封為董鄂妃了,這董鄂妃一死順治帝是茶不思、飯不想,什麼也不幹了,天天躲在屋裏念佛經。後來,有一天晚上做夢,董鄂妃給他托夢,說她沒死,而是在五台山呢!第二天早晨,順治帝醒後,心想:得了,這皇上我也不做了,既然是董鄂妃托夢說她的魂魄在五台山,我就幹脆到山西五台山清涼寺出家為僧。順治帝說到做到,還真就拋棄皇位不幹了,跑到五台山出家了。大家看《鹿鼎記》,康熙繼位之後派韋小寶去五台山看他父親順治,後來還有人說康熙曾經6次離開皇宮,有5次都到五台山去了,因此後人就說這不明擺著是去看順治去了嗎?要不然能5次出宮到那兒去嗎?
那麼,這個有關“順治出家”的曆史傳說可不可靠呢?凡是傳說都是由來已久的,空穴來風,多少有點兒根,這根兒從哪來呢?首先,順治為什麼要出家呢?這多多少少跟他信佛有關。順治打小就信佛。從中國曆史皇上即位和執政的角度看,順治是一個活得挺憋屈的角色——“生得偉大活得憋屈”,很窩囊。怎麼窩囊呢?本來這皇位落不到他身上,他是在夾縫當中揀了便宜上來的。於是開始信佛,也通過這個躲開了這些親王對他的詬病,同時又保住了自身。這是當時想的一個非常聰明的辦法,就這麼著皇太極的第九子順治繼位了。我們可以想見,他這皇上當得多難受!朝政大權在多爾袞手裏攥著,他就是個小傀儡。而這個時候這個多爾袞對他還防著,就怕這皇上學會的東西多了,精明強幹,主持朝綱之後,沒有自己好果子吃。這個時候,順治整天在宮裏待著,學不著東西,而且自個兒母親周圍的人都唉聲歎氣的,順治在這種苦悶的環境下跟著自己家人信佛了。因為他的爺爺努爾哈赤就信佛,他的母親孝莊是從蒙古那邊來的,從小家裏就信佛,而且皇太極死了孝莊年紀輕輕的就守寡了,精神要找寄托,更加崇信佛教。結果在這種環境下,順治跟著就信了。其實人都是這樣,要是環境苦悶,他總得有個精神支柱,要不這人就散了架。
順治14歲那年親政了,說這下好了吧!還不行,因為順治這個皇帝很難當,雖然多爾袞是死了,順治帝手中也有權力了,但是,當時的天下亂得很。而且清兵剛剛入關,許多漢族人都不服滿族人,整個一副天下未定的亂象。在這之後又足足折騰了18年,這些事才差不多折騰完。順治在位的時間不過區區10年,就是說他在位的時候這些事都沒定下來,等於順治是在焦頭爛額地忙活。再加上順治小時候由於多爾袞的關係沒受過良好教育,他在親政以後有些奏章都看不懂,不得不天天“惡補”。一開始,順治信佛可不是想出家,他想積極做個好皇帝,但是麵臨的困難實在是太多了,所以他一點點對自己喪失信心了,這人也就消沉了。而且不光朝政大事他做不了主,就連自己的婚姻大事他也做不了主,怎麼做不了主呢?他到大婚年齡的時候該選自己的皇後,這事他做不了主,是孝莊給他做的主,當時盛行滿蒙聯姻,這是政治聯姻。但順治看這個皇後是怎麼看都別扭,就是看不上她,甚至到最後一怒之下把皇後直接降成貴妃,然後另冊立皇後。可是,另冊立皇後他還是做不了主,還是得由他母親孝莊做主,孝莊就把自己侄兒的女兒長一輩嫁給了順治。這皇後看著比較笨,順治也不喜歡,就在這非常苦悶的日子當中,順治碰到了自己喜歡的女人,就是我們前麵說的董鄂妃。
董鄂妃曆史上確有其人。但有一種說法是什麼呢?董鄂妃其實是襄昭親王博穆博果爾的福晉。順治帝自從見過她一麵後,就對她魂牽夢繞,經常打發下人到自個兒弟弟府上找她,宣她進宮。這麼一來二去的,博穆博果爾就生氣了。大家想想,自個兒媳婦兒總被自己哥哥宣進宮去,而且一待挺晚才回來,這正常男人都會想到這裏頭有事。一想到這個他心裏頭能不憋屈嗎?哪個男的遇到這事能好受,對著鏡子一看就覺得自己頭皮有點兒發綠,心裏頭不舒服。於是,有一天董鄂妃回家後,這個博穆博果爾就急了,跟自己媳婦兒發脾氣了。後來董鄂妃進宮把這事向皇上哭訴,順治帝也確實夠混的,馬上宣自己弟弟進宮,二話沒說,就劈裏啪啦打自己弟弟幾個嘴巴。據說這兩嘴巴打完了,博穆博果爾回到家裏頭越琢磨越是來氣,覺得窩囊就上吊了。當然還有一種說法,說後來順治有意派他到前方平叛,死到前方了。但是,不管怎麼說,自個兒兄弟死了,這下順治樂了,馬上把董鄂妃宣進宮來冊封為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