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爐火前夢想(1 / 1)

斯妤

寫下這個題目我既怦然心動又悵然若失。因為這是多少年以前的願望,又是在多少年時光的打磨下日益遙遠日益陌生了的願望!青春消失,鬢角漸白,少年、青年的夢隨著鬥轉星移,世事滄桑,已變得遙遠,模糊,陌生了。我們以為有些東西是恒久不變,永駐心田的,其實驀然回首,它們不知不覺間就要銷聲匿跡,無影無蹤了,你不趕快伸手去抓,你就要永遠失去它了。

在溪水邊發呆,在爐火前夢想,在山腳下的木頭房子裏讀書,思考……這曾經是一代人的生活目標,生存極致,如今,它隻剩下若有若無的影子,而且馬上就要悠然遠逝了。信息時代,工業時代,使人類注定要拋棄農業社會安靜恬淡的夢想,轉而對迅捷,轟鳴,五光十色側目而視,怦然心動。人們在日益現代化,機械化,物質化的生活中,也漸漸變得現代,機械,物質起來。

但是心靈有時會突然出來反對軀體。它會出其不意地讓正在心馳神往的感官瞬間終止,思路驀地回到20年前,回到溪水邊,爐火前,回到臆想中的木頭房子……心靈在這些瞬間重新成了主宰,她牽著軀體的鼻子,一次又一次重訪夢境。

或許正是有了心靈的這種反叛,人類才得以反觀自身,反省現狀,才不至於在利潤和物質的“權威”前一味地唯唯諾諾,俯首帖耳。騷動不寧的人類、欲望無限的人類,的確需要對自己的反叛,反省,反觀,需要對自身發出警告,予以節製。

文學,哲學,美術,音樂,戲劇,這些源於人類的懷疑、不滿、超越和拓展的活動,除了其固有的美學意義外,其社會學意義也在於此。這另一種聲音或許逆耳,刺耳,或許偏執,過激,但杜絕了它,人類將陷入另一種境地,人將看不清自己。

就個體生命來說,喧囂是一種存在,平靜也是一種存在————甚至是更重要的存在。因為究根尋底,心靈需要的是安靜而不是嘈雜。隻有在靜寂中,你才能重溫童年的夢,少年的心,你才能重新傾聽內心的聲音,知道此生此世,你真正愛的是什麼,你真正想達到的,是什麼樣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