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華縣防洪搶險救災工作情況彙報(1 / 3)

8月24日以來,涇河、渭河流域連降大到暴雨,渭河先後出現有三次洪峰,我縣南山支流嚴重倒灌,致使我縣遭受了曆史上水位最高、水量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特大洪水災害,引起中央及省、市各級領導和各界人士的密切關注、慷慨捐贈。今天,在陝的全國政協委員和省、市領導前來我縣視察災情並考察救災工作,是對我們的關懷和支持,對於我們戰勝困難,做好救災安民、生產自救、恢複重建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下麵,我就當前全縣防汛搶險、安置救濟和災後重建工作情況作以簡要的彙報。

一、成災原因

華縣地處秦嶺北麓、渭水之濱,轄10鎮4鄉,1139平方公裏,36萬人,屬三門峽庫區,是陝西省的防汛重點縣。從8月24日以來,由於渭河、涇河流域天氣反常,連降暴雨,渭水猛漲,出現了1981年來最大的洪峰,三次洪峰首尾相連,使南山支流險情不斷,雖經全縣人民齊心協力地巡堤查險、搶堵除險,共戰洪魔,排除了170餘處決堤險情,但不敵洪魔肆虐,還是造成方山、羅紋、石堤三條河流6處決口,大量農田、村莊被淹,縣城危在旦夕,華州大地遭受了一場慘重的、突如其來的、一時難以抵禦的洪澇災害。成災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泥沙大量淤積,河床抬升行洪不暢,是成災的根本因素。在三門峽水庫建庫前,庫區渭河下遊還是地下河,兩岸無堤防,基本無洪澇災害。20世紀60年代三門峽水庫建成運行後,由於泥沙大量淤積,渭河下遊淤積達18億噸,潼關段河床抬高了5米之多,致使我縣渭河段與南山支流河床急劇抬升,皆成“懸河”,臨背差高達2-5米,渭河主槽過洪能力,由過去的5000立方米/秒下降到目前的1500立方米/秒,漫灘流量由過去5500立方米/秒下降到2000立方米/秒,防洪能力大幅下降。且20多年來沒有大的洪水,使河床泥沙大量沉積,行洪不暢,延長了滯洪時間。

二是渭河行洪裏程長,支流防洪標準低,是成災的內在因素。我縣境內渭河及南山支流河堤總長47公裏,其中渭河大堤壩長29.85公裏,南山支流位於秦嶺與渭河形成的夾槽地帶,流程短,比降大,一遇洪水,條條倒灌。河堤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業學大寨”時農民自發修建的,後經多次整修和加高培厚,設防標準仍為10年一遇,堤防內在質量差,多屬於沙土結構,堤身單薄,頂寬較窄,最窄處僅有2米。近幾年的砌護隻解決了過水暫時的衝刷和滲漏,河水倒灌,長時間浸泡,堤防根本無法抵禦。

三是渭河大堤與南山支堤屬權分割,支堤修繕加高培厚投入不足,是成災的機製因素。老西潼公路以北的南山支流大堤與渭河大堤屬權以前均歸三門峽庫區,統一由河務局管理,1999年6月,將南山5條支流河堤管護劃割給地方,給了地方一個沉重的包袱,國家隻加強渭河大堤修繕,年年投入,年年建設,而忽視南山支堤投入,加上地方財政屬吃飯型財政,抽不出更多的建設資金投入,導致渭河大堤與支堤防洪能力不能同步增強和提高,差距非常懸殊。

四是這次渭河、涇河流域降水強度大,洪水水位高且首尾相連,是成災的誘發因素。8月24日來,我省連續出現6個暴雨日,是近40年來罕見的強降雨過程,比往年偏多4-8倍,8天降水相當於常年一個月的降雨量,導致渭河多日處於高水位運行。8月29日至9月1日渭河1、2號洪峰先後流經華縣,流量分別為1500立方米/秒和3570立方米/秒,水位分別高達341.3米和342.76米,均達到或超過曆史最高水位。渭河河床全麵漫灘,大堤全麵偎水,偎水深度高達2米有餘,5條支流全部倒灌長達3-4公裏,洪峰首尾相連,加上泥沙淤積,流速緩慢,河堤經受了長達160多個小時的連續浸泡,增大了管湧、決堤、塌陷概率,先後出現170餘處險情,致使方山、羅紋、石堤三條河流在7個小時內出現三處決口。隨後,3號洪峰接踵而來,呈現了短時間、大流量的特征,使決口拉槽加深拓寬,給搶堵工作造成極大的困難,導致淹沒區迅速擴大,損失非常嚴重。

二、受災情況

今年,新一屆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防汛工作,先後多次專題研究分析華縣防汛形勢,製定完善了防汛預案,安排部署今年的防汛工作。當接到省、市迎接1號洪峰的緊急通知後,縣委、縣政府迅速召開緊急會議,落實了迎戰渭河洪峰縣、鄉、村三級責任製,立即啟動實施了2003年華縣防汛抗洪預案,先後成立了防汛搶險、救災安置兩個分指揮部,實行兩條線作戰,成功地緊急撤退淹沒區13.3萬災民,保住了渭河大堤的安全,在搶堵決口保護大堤中,先後動用部隊官兵2730人,幹部群眾12000人,公安幹警440餘人,出動各類車輛1000多輛,衝鋒舟8艘,橡皮筏16艘。消耗大量防汛物資,其中編織袋156.4萬條,礦柱14435多根,鉛絲片8880多片,鉛絲90噸,鋼管500根,彩條布146卷,繩索500米,石料20000方,救生衣2436件。蒲城、潼關、白水、澄城、富平等6個兄弟縣市800餘人參與抗洪搶險,先後處理管湧60處,堤防裂縫30餘處,堤陷12處。目前,羅紋、石堤入渭口搶堵合龍成功,排水工作已經開始。

雖經我們的不懈努力,但因洪水水位高、滯留時間長、險情不斷,致使方山河、羅紋河和石堤河先後決口受災。據不完全統計,沿河的畢家、下廟、華州、柳枝、蓮花寺、辛莊、赤水、瓜坡等8個鄉鎮71個行政村339個村民小組被淹沒,受災麵積175.83平方公裏(26萬畝),受災人口達13.3萬人。其中,農作物受災17.3萬畝,絕收15.4萬畝,形成危房33295間,房屋倒塌33042.5間,淹沒區所有農業基礎設施被毀壞,生產交通道路、水利設施嚴重被毀,水毀防汛工程損失54323.71萬元,交通道路5350.72萬元。據統計,洪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23.17億元,其中民間直接損失17.4億元。

(一)農業受災情況

糧食作物受災麵積8.5萬畝,經濟損失3144.72萬元;經濟作物受災麵積8.9784萬畝,經濟損失5891.1萬元,其中油料3.18萬畝,經濟損失1470.3萬元;蔬菜4.8984萬畝,經濟損失3807萬元;果園受災麵積3.4萬畝,經濟損失7050萬元;損失農業機械12448台,經濟損失23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