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03·8”洪水災害成因與對策(1 / 3)

8月27日以來,由於渭河流域出現大範圍、長時間、高強度的持續降雨,使地處渭河下遊的我市沿河各縣(市、區)遭遇了曆史罕見的洪水災害(簡稱為渭河“03·8”洪水災害),給我市臨渭、華縣、華陰、潼關、大荔等縣(市、區)人民群眾生產生活造成嚴重災難和巨大損失。近日來,我們從這次洪水災害造成的巨大損失入手,對我市防汛工作存在的突出問題和深層次原因進行了初步分析,並提出了加大我市三門峽庫區綜合治理力度的對策和措施。

一、渭河“03·8”洪水造成的災害與行洪特點

(一)渭河“03·8”洪水災害造成的巨大損失

從8月27日起至9月21日16時,我市共有6個縣(市、區)、55個鄉(鎮)受災。受災人口56.91萬人,成災人口54.88萬人;倒塌房屋19.19萬間,形成危房12.07萬間,29.09萬人被迫離開家園;農作物受災麵積107.84萬畝,成災麵積102.52萬畝,絕收102.52萬畝;死亡大家畜13636頭、羊29354隻、豬34722頭、家禽344855隻;損壞機電井7526眼、抽水站12座、橋涵17座、堤防98.7公裏、防汛道路99.4公裏、排水幹溝29.1公裏、公路120.06公裏、輸電線路295.4公裏、人飲供水設施255處;20個鄉鎮衛生院被淹,195所學校出現危漏校舍,182所學校的4.9萬名學生無法入學;造成108國道、渭河上漲渡大橋、大華公路中斷。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3億元。

(二)渭河“03·8”洪水行洪呈現五大特點

1.行洪總量之大,曆史少有

從8月27日到9月20日,渭河在我市境內接連形成四次洪峰;因受甘肅慶陽地區強降雨影響,27日12時,渭河臨潼站形成3200立方米/秒1號洪峰;由於渭河上遊持續降雨,8月31日,臨潼站出現5100立方米/秒2號洪峰;因渭河中遊秦嶺山區普降大到暴雨,9月7日8時,臨潼站形成3820立方米/秒3號洪峰;由於渭河中遊普遍降雨,9月20日17時,臨潼站再次形成4320立方米/秒4號洪峰。在短短20多天內,渭河在我市就形成四次大的洪峰,洪水總量多達35億立方米,這在曆史上是極為罕見的。

2.水位之高,創破紀錄

這場洪水就臨潼站的水位來看,僅相當於20年一遇的天然洪水的水位,但其在我市卻表現為水位居高不下。9月1日11時,2號洪峰到達華縣,華縣水文站實測洪峰流量3570立方米/秒,最高水位342.76米,比曆史最高水位342.24米高出0.52米。其他三次洪峰水位也都接近曆史最高水位。由於水位長時間居高不落,致使渭河堤防全線臨水,平均水深2米左右,造成12條南山支流全部發生嚴重倒灌,長達7公裏。

3.持續時間之長,前所未有

這場洪水含沙量大,因河道淤積嚴重,比降變緩,洪水演進速度十分緩慢,從渭南到華縣僅為2公裏/小時,其中一次洪峰過境時間竟達72小時。由於1、2、3號洪峰首尾相連,接踵而至,曆時長達17天之久。後僅間隔一周,又形成四號洪峰。特別是這場洪水高水位持續時間長達356小時,華縣站342米以上高水位持續時間長達82小時。行洪持續時間之長,前所未有。

4.險情之多,出乎所料

由於渭河幹支流堤防受長時間、高水位洪水浸泡,多處發生管湧、坍塌等險情,工程壩垛發生根石走失、坡石坍塌、壩身裂縫現象,壩檔後潰漫溢,險象環生。僅前三次洪峰,渭河及南山支流堤就出現險情825處(較大險情371處,一般險情454處),其中決口10處,管湧142處,裂縫260處,坍塌240處,滲漏112處,散浸61處。造成華縣石堤河東堤、羅紋河東堤、羅紋河西堤、方山河西堤、華陰方山河東堤、臨渭尤孟堤等處決口。4號洪峰又造成渭河和支流堤防多處險情。險情並發為曆史之最。這裏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上述這麼多險情,是在我市2002年8月剛剛完成三門峽庫區返遷移民防洪保安工程和南山支流綜合治理兩大水利工程後,在國家還沒有來得及驗收的情況下發生的,這是出乎我們所料的。

5.淹沒範圍最大,投入的人力物力最多

此次洪水災害,淹沒範圍涉及我市臨渭、華縣、華陰、潼關、大荔、韓城6縣(市、區)、55個鄉(鎮),其淹沒範圍超過曆次洪水。就這次洪水淹沒水位線看,與我市50年一遇洪水設計淹沒線基本吻合。麵對空前的洪水災害,在中央、省上領導的親切關懷、直接指導和部隊官兵的大力支持下,市委、市政府果斷決策,周密部署,按照巡查險情、封堵決口、安置災民、排洪防疫、重建家園的工作方案,迅速開展抗洪搶險救災工作,實現了省委、省政府關於確保“渭河大堤不決口,渭南地區不進水,撤離群眾不死亡”的要求。為此投入了空前的人力和物力。有23名市級領導幹部,869名縣級領導幹部,10664名機關幹部,7500名解放軍指戰員、武警官兵,2900餘名公安幹警和6.9萬名群眾,共10萬餘人投入了與洪水的殊死搏鬥。投入的人力、物力之多,前所未有。

二、渭、洛河下遊和三門峽庫區防汛工作存在的突出問題和深層次原因

黃、渭、洛三河及南山支流的曆次洪水,特別是渭河“03·8”洪水,充分暴露出三門峽庫區防汛工作存在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麵:

(一)生態環境日趨惡化,洪澇災害頻繁發生

一方麵,庫區生態環境惡化加劇。三門峽水庫建成初期,庫區地下水位上升了2-3米,黃、渭河及南山支流低窪區的自排能力完全喪失,引發庫區漬、澇、鹽堿化麵積加大,災情加重。隨著關中經濟總量的不斷擴大,工農業及人民生活用水迅速增加,加之黃河上遊龍羊峽、劉家峽水庫建成使用後,黃河徑流量大幅減少,渭河自淨能力越來越低,致使汙染嚴重超標。由於來水量的急劇減少,渭河下遊全年日平均流量小於20立方米/秒的天數由20世紀60年代的5天左右增加到目前的50多天,使得河道造床輸沙功能急劇萎縮,甚至幾乎斷流。

另一方麵,庫區洪澇災害頻發。曆史上渭河下遊的災害並不嚴重。自三門峽建庫開始,洪澇災害發生的次數和損害程度呈逐年加劇之勢,20世紀90年代以前是三年兩決口,現在是一遇洪水即決口,今年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據43年來不完全統計,渭河下遊和南山支流堤防有17個年出現決口,累計決口75處。僅1991年至1998年8年之間,全市堤防決口49處,200萬人受災,1.54萬間房屋倒塌,338萬畝農田被淹,大批路、橋、渠、井、電、訊設施損壞,137個工礦企業停產,直接經濟損失8.74億元,平均每年1億多元。三門峽建庫至今,累計給我市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高達130億元。三門峽水庫建成前是天下黃河害寧夏,三門峽水庫特別是小浪底水庫建成使用後,可以說是“天下黃河害渭南”。

(二)泥沙淤積日漸嚴重,河道同流量水位不斷抬升

按照龍門、河津、華縣、狀頭進庫站的實測資料統計,從建庫初到1964年,庫區淤積泥沙40.8億噸,其中潼關以上為8.3億噸,占20.3%;到二期改建末的1973年,庫區累計淤積泥沙51.2億噸,其中潼關以上預計為31.7億噸,占61.9%;到2000年底,加上渭河華縣以上淤積在內,庫區累計淤積泥沙63億噸,其中潼關以上淤積48.4億噸,占76.8%。這些都表明:從二期改建末的1973年以來,全庫區淤積泥沙總量的增加都發生在潼關以上,並呈現出淤積範圍和重心不斷向上遊延伸的態勢。據曆年淤積斷麵測驗和水位變化資料分析,黃河小北幹流的淤積末端已發展到黃淤68斷麵(黃河禹門口附近);渭河下遊的淤積末端已發展到渭淤34-36段處,超過了西安市北郊草灘;北洛河下遊的淤積末端已發展到狀頭水文站附近。目前,庫區淤積的速度正在加快,淤積的性質由主要淤灘變為灘槽,同時淤積的範圍也發展到全庫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