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3月16日至4月2日,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沿黃河地區全麵小康建設”專題組在程安東副主任的率領下,對山東、河南、陝西、山西四省的部分沿黃河地市縣進行了實地考察和調研。調研中發現,近年陝西渭、洛河入黃流域水害頻繁,災區群眾反映強烈,亟盼國家采取有效措施,盡快解決這一地區的防洪保安問題。
一、渭洛河入黃流域的防洪保安建設刻不容緩
曆史上的渭河曾是一條衝淤平衡、無需堤防的地表河,水量充沛,利多害少。1960年,三門峽水庫建成,由於對泥沙淤積程度和危害估計不足,到1962年水庫蓄水位達到332米時,庫區淤積泥沙22.5億噸,導致渭河入黃水位抬高4.3米;2002年庫區泥沙淤積量達61.5億噸,入黃水位也相應抬高5.38米,三門峽水庫的效用因此降低,同時處在南山和三門峽水庫間成“V”字形的渭河下遊流速明顯變緩,曆史上的衝淤平衡被打破,渭河逐漸成為幹支流堤防臨背差達2-4.7米的地上懸河。
洛河是渭河的最大支流,在距渭河入黃10多公裏處彙入渭河,形成“三河口”流域。三門峽水庫建成後,“三河口”地區的洪災日益頻繁,20世紀70年代,洪災發生頻率達1.4年一次,20世紀90年代後幾乎年年有災,大的洪澇災害就有6次。去年8月,那場僅3-5年一遇的洪水,卻出現了曆史上水位最高、水量最大、流速最慢、時間最長的紀錄。損失也為曆史罕見,225萬畝農田絕收,公共基礎設施毀壞嚴重,近百萬人被迫離家。這次洪災引起了國家的高度重視,但問題並未解決,“小流量、高水位、大災害”的現實威脅依然存在。
造成這一災害的直接原因是渭河高水位洪水倒灌南山支流,從而導致支流堤防決口。前幾年,國家投資對渭河幹流堤防進行了加固,但洛河和南山12條支流的防洪設施建設嚴重滯後,防洪能力僅為2-3年一遇。黃河管理委員會曾多次指出,渭、洛河下遊三門峽庫區的防洪設施是“支離破碎、千瘡百孔、不堪一擊、一觸即潰”。一旦幹流、支流同時發水,二水頂托,將直接威脅沿岸200多萬群眾的生產生活和一批大中城市的安全,後果不堪設想!因此,盡快批準實施渭河綜合治理工程,確保渭、洛河入黃流域的防洪保安,已是刻不容緩的任務。
二、渭洛河入黃流域綜合治理的建議
客觀地講,三門峽水庫的建成是造成近年來渭、洛河流域洪災不斷發生的根本原因,但其存廢問題關係到不同地區和部門的利益,牽涉麵太廣,需要國家綜合研究,從長計議,但抓緊搞好渭、洛河流域的綜合治理特別是防洪保安建設應是當前可行之策。為此建議:
(一)降低三門峽水庫的水位運行高程
按照黃河防禦特大洪水的預案,小浪底水庫建成後,近期承擔著黃河下遊防洪、防淩、減淤、灌溉、供水等主要任務,三門峽水庫隻在特定條件下進行控製運用,其防洪、防淩的幾率接近千年一遇。可以抓住小浪底水庫運用初期40.8億死庫容底的有利時機,進行318米蓄水水位運行,如有可能,再進一步降低至315米高程,以利於三門峽庫區的排沙減淤和降低潼關水位高程,減輕渭河下遊的防汛壓力。去年渭河發生洪水時,三門峽水庫空庫暢泄運行,水位在292.4米左右,使潼關高程衝刷下降0.8米,對加快渭河流速,降低洪水水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