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陝全國政協委員視察渭河中上遊綜合治理情況的視察報告(1 / 2)

駐陝全國政協委員視察團

渭河是黃河第一大支流,是陝西的母親河。渭河流經甘肅、陝西兩省彙入黃河,對渭河流域的開發治理是關係到甘肅、陝西兩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課題。為了對渭河流域的綜合治理有一個比較全麵、係統的了解;視察團7月25日、27日在分別聽取陝西省政府王壽森副省長和甘肅省政府關於渭河綜合治理情況彙報的基礎上,7月28日至31日,以全國政協委員、省政協主席艾丕善,全國政協常委安啟元為團長的駐陝全國政協委員視察團一行翻山涉水,追根溯源,從渭河源頭甘肅省渭源縣鳥鼠山的“三品泉”起,沿渭河視察了解了渭源縣、隴西縣、武山縣和天水市北道區的水土流失及流域治理情況。視察團進入陝西境內後,先後到拓石水文站、寶雞峽引渭灌溉樞紐工程、寶雞市十裏鋪汙水處理廠等進行了視察,並聽取了寶雞市政府關於渭河流域寶雞段綜合治理的情況彙報。視察團一行從甘肅省渭源縣至陝西省寶雞市,行程2000多公裏,對渭河上、中遊流域治理進行視察,提出要用科學發展觀落實渭河綜合治理規劃,鍥而不舍,一抓到底,加快渭河綜合治理。現將視察情況報告如下:

一、渭河流域基本情況

渭河是黃河的第一大支流,發源於甘肅省渭源縣鳥鼠山,全長818公裏,流域總麵積13.5萬平方公裏,其中陝西境內幹流長502公裏,流域麵積6.8萬平方公裏,約占全省總麵積的1/3,涉及7市59縣(區);流域內總人口2204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61%;工業總產值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80%以上;耕地麵積2497萬畝,占全省耕地總麵積的56%,其中有效灌溉麵積1425萬畝,占全省耕地有效灌溉麵積的72%;糧食總產量70多億公斤,占全省糧食總產量的2/3;渭北蘋果總產量366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18%。渭河流域在陝西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舉足輕重。渭河發源於甘肅,流經渭源、隴西、武山、甘穀、北道五縣(區)至天水北峪村附近入陝西境內,甘肅境內幹流全長360公裏,流域麵積2.56萬平方公裏。甘肅流域內總人口937萬,占全省人口的36.6%;工業總產值235億元,占全省的21.6%;總耕地麵積3066萬畝;灌溉麵積為237萬畝,占全省的13.9%;糧食總產量267萬噸,人均糧食占有量285公斤。流域內30個縣(區)大部分為國扶貧困縣。

陝西渭河流域的水資源和水環境的主要特點如下:

一是水資源總量嚴重不足。境內多年平均自產水資源量69.9億立方米,年均入境水量33.6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103.5億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資源量380立方米,畝均250立方米,分別僅占全國平均水平的1/8和1/6,遠遠低於國際社會公認的絕對缺水線(人均年擁有水資源量500立方米),與關中地區資源、人口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地位極不相配。

二是水資源時空分布嚴重不均。從地域上看,南多北少、西多東少;從時間上看,年際、年內變化大,年內50%-65%的徑流量集中在6-9月。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後,年徑流量減至最低值,10多年間渭河、涇河、北洛河的年徑流水平值與多年平均值相比,分別減少了51%、25%和18%。

三是水土流失嚴重。流域水土流失總麵積4.8萬平方公裏,占全省境內流域麵積的71%,主要分布在陝北丘陵溝壑區、渭北高原溝壑區和秦嶺北麓等地區,多年平均輸沙量達2.06億噸,占到入黃泥沙的1/4強。

四是水體汙染嚴重。近年來,全省境內渭河流域年廢汙水排放總量9.29億噸,其中8個城市和楊淩示範區汙水排放總量達6.51億噸。多泥沙和嚴重汙染使渭河幹流水體基本喪失利用價值,開發利用難度進一步加大,加劇了水資源供需矛盾。

甘肅渭河流域的水資源及其開發利用情況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