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三門峽庫區問題確保關中長治久安(2 / 3)

采取上述措施,可以還八百裏秦川以長期的繁榮與發展。

周文浩(中國水科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渭河下遊史稱“八百裏秦川”,曆來為我國西部富饒地區。自三門峽水庫建成以來,渭河下遊泥沙淤積嚴重,目前已成為具有臨背差3-4米的地上河。河道萎縮,河麵縮窄,過水斷麵減小。所以,渭河下遊的防洪形勢十分險惡。同時,由於泥沙淤積,造成排水不暢,生態環境日益惡化,有60萬畝農田長期處於內澇鹽堿境地。所以渭河下遊的治理刻不容緩。

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和黃河小浪底樞紐即將建成,為渭河下遊的治理帶來了良好的時機,同時也對陝西省水利建設提出了挑戰。渭河下遊的治理首先是要保證防洪安全,其次是改善生態環境,第三是為“八百裏秦川”的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第四是支持西部大開發。

渭河下遊的治理除了要在幹支流的中上遊搞好水土保持,加強流域生態環境建設以外,當前迫切的任務是:(1)想方設法降低潼關高程,這是減緩渭河下遊淤積麵的有效辦法。其具體措施一是采用機器挖泥,減少潼關至古渡河段的淤積;二是改變三門峽水庫的運用方式,三門峽工程進一步改建作出決策之前,汛期暢泄或有條件暢泄以增加庫區比降,加大潼關河段的衝刷。(2)加大渭河下遊的河道整治力度,增加渭河下遊的泄洪排沙能力。(3)北洛河上遊加強水土保持,下遊直接入黃,避免或減少渭河尾閭河段的淤堵。(4)進行黃渭洛彙流區治理,防止黃河西倒。試驗結果表明,如將黃河彙流口下移5000米,可使華陰洪水位下降1米,可以大大減輕渭河下遊的防洪負擔。(5)加緊生態環境建設。充分利用渭河、北洛河的泥沙資源,進行渭河灘區首先是朝邑灘的放淤,提高地麵高程,改善防洪條件,其次是二華夾槽區放淤改土,為農業發展和改善當地居民生活創造條件。(6)南山支流的治理,上遊修建水庫,下遊整治河道,避免淤積。

趙業安 溫善章(黃委水科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1960年三門峽水庫運用以來,泥沙淤積,使庫區洪、澇、漬災害頻繁發生,給庫區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與損失,也使渭河下遊逐漸演變為地上河,災害嚴重,成為陝西人民的心腹之患。

三門峽下遊的小浪底水庫即將建成,原由三門峽水庫承擔的黃河下遊防淩、春灌蓄水任務及一般的防洪任務均轉由小浪底水庫承擔,隻在特大洪水時需要三門峽水庫配合滯洪運行,其發生幾率極小。在小浪底水庫投入運用的新形勢下,三門峽水庫的運用方式與運行水位將作重大調整,應根據黃河水沙條件變化的特點與發展趨勢,以確保西安和渭河下遊(降低潼關河床高程)為主要目標,選擇適當地運用水位,基本解決三門峽庫區存在的問題,還庫於民,致富於民,確保渭河下遊防洪安全,為庫區人民重新創造可持續發展的良好環境。

黃河與渭河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在取得巨大效益的同時,調節徑流,削減洪水,減少了河流的徑流量,改變了河流輸沙量,對河流的演變有不利影響,使河道泄洪輸沙功能衰減,河槽萎縮。西部大開發,水資源是關鍵因素,對河流防洪減災提出了更高要求,西部大開發將使黃河、渭河來水來沙進一步減少,河道繼續淤積萎縮,泄洪輸沙能力降低,因此,三門峽庫區及渭河下遊河流形勢是十分嚴峻的,解決庫區及渭河下遊防洪減淤問題是長期的、十分艱巨的任務。

21世紀防洪減災的重大措施,首先是加快河防工程與非工程體係的建設。改變三門峽水庫運用方式,降低運用水位,顯著降低潼關河床高程。其次是抓緊黃、渭河彙流區治理,穩定目前有利河勢,防止黃河主流西倒。三是興建涇河東莊水庫,為渭河下遊及黃河下遊防洪減淤服務。四是加大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加強生態環境建設。還應積極研究在黃河幹流上興建大柳樹、磧口、古賢等高壩大庫,調控洪水泥沙,為黃河、渭河防洪減淤服務,並發揮綜合效益。這樣就可以使三門峽庫區與渭河下遊的河流發生根本改變,基本解決三門峽水庫帶來的不利局麵,使庫區獲得新生。

焦恩澤(黃河水科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1.渭河流域60%以上麵積在甘肅,建議將水資源進行統一管理、統一分配,要考慮輸沙用水,力爭不斷流。

2.北洛河流域治理應及早進行,如能改入黃河最好。北洛河是高含沙水流多發區,對渭河河口段的威脅最大,特別是粗泥沙進入渭河,對河道淤積影響更大。及早對北洛河治理,既對渭河下遊防洪有利,也對流域工農業生產有利。

3.降低潼關高程勢在必行。在小北幹流挖沙清淤,每年非汛期挖1億——2億多噸沙,可以減少進入潼關斷麵泥沙量。潼關高程升降規律是非汛期上升,汛期下降,如果非汛期把泥沙處理在小北幹流,潼關高程在非汛期可能上升很小,非汛期沙量在1.5億——2.0億噸,如能全部處理掉,對潼關高程極為有利,潼關高程在汛期可以衝刷下降,長此下去,潼關高程可能緩慢下降,對渭河下遊很有利。

錢意穎(黃河水利科學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渭河下遊近年來(1990-1996年)共淤積2.44億立方米泥沙,比三門峽水庫初期運行時(1960-1996年)的淤積量還多14%,河槽嚴重萎縮,過水能力降低,還不到過去的30%,從而造成渭河下遊幾乎年年有災。主要的對策應該有以下幾條:

1.抓住西部大開發的大好時機,按照“資源水利”的要求,統一規劃,協調開發治理,把涇、渭流域建成山川秀美的典範。為緩解渭河下遊的洪水災害,盡快興建東莊水庫,合理調節徑流泥沙,充分利用水沙資源,改善渭河下遊的生態環境。

2.積極研究改善庫區淤積和降低潼關高程的措施,改善渭河洪水和澇水的排泄條件。

3.加固堤防建設和河道整治,加大投資力度,有計劃放淤固堤,改良土壤,改善防護區的生產條件。

4.加強實時監測,及時反映情況,提出改進措施。

夏邁定(西北水科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渭河——陝西人民的母親河。自1960年三門峽水庫建成投入運用以來,泥沙淤積已使這條母親河失去了往日的容光。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潼關高程居高不下,泥沙淤積日趨嚴重,渭河下遊淤積總量已達13億立方米,由地下河變為地上河,不僅使常流量下水位大幅度提高,下遊河勢進一步惡化,而且使支流潰堤,河口淤塞,兩岸淹沒、浸沒不斷擴大……母親河已不堪重負。

分析認為,渭河下遊泥沙淤積日趨嚴重的主要原因在於潼關高程的抬升。而潼關高程的抬升,是三門峽水庫淤積末端上延的表現,是水與淤積相互作用以及河床比降調整的必然結果,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三門峽水庫運用水位的影響。特別是由於近些年來,三門峽水庫運用水位過高,超過“四省會議”限定的水位所致。實測資料表明,為什麼從1973年10月——1991年8月17年間,渭河下遊僅淤積0.0487億立方米,而1991年9月——1998年10月短短7年就淤積2.6億立方米,答案就在這裏。為此,當前一方麵要嚴格遵循“四省會議”精神,對水庫進行合理調度和控製;另一方麵要立即開展小浪底水庫與三門峽水庫聯合調度的研究,為渭河下遊治理創造有利條件。同時要對三門峽水庫進行第三次改建,其改建規模可按315米水位下15000立方米/秒考慮。

王興奎(清華大學水利係教授)

黃河幹流河口多年平均的汛期水量為141億立方米,含沙量僅為7.73千克/立方米。河龍區間、涇河和洛河三個區域汛期的平均水量為49億立方米,平均含沙量達到210千克/立方米,說明黃土丘陵溝壑區為多沙粗沙的主要來源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