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水庫橫在黃河上已經有43個年頭了,是黃河上最老的一個水利樞紐工程。可是最近,它卻遭到國內資曆最老的一位水利專家、92歲高齡的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雙院士張光鬥的質疑。和他持同樣觀點的,還有80歲高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前水利部部長、全國政協原副主席錢正英。他們共同呼籲,三門峽水利樞紐應該盡快放棄發電,停止蓄水。為什麼這兩位中國水利界的泰鬥級人物,耄耋之年仍對三門峽放心不下?
水利泰鬥質疑三門峽水患
近日,我國水利界兩位著名的專家張光鬥和錢正英向水利部呼籲,希望三門峽水利樞紐盡快放棄發電,停止蓄水。今年92歲的張光鬥是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雙院士,長期從事水利水電方麵的教學、科研和設計工作,是我國在這一領域資曆最老的專家;今年80歲的錢正英是中國工程院院長,曾先後擔任過我國水利水電部部長、水利部部長和全國政協副主席。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這兩位水利界的重量級人物對三門峽水利樞紐的蓄水和發電如此關注呢?
著名水利專家張光鬥對記者說:“錢正英副主席和我,我們兩個人是老搭檔了,都主張三門峽水電站廢棄。放掉(水),不要(發電)了。”
記者:你們的理由是什麼?
張光鬥:全年暢水放低水位,聽懂了嗎?
記者:你們為什麼提出這樣的主張呢?
張光鬥:看到陝西的老百姓,渭河的老百姓太苦了。
張光鬥認為,三門峽水利樞紐為了發電,水庫的蓄水水位常年保持在較高水平,這使得上遊地區特別是陝西的渭河流域,泥沙淤積嚴重。
張光鬥說:“上遊的渭河泥沙下不來,進不到(黃河)河道,到下麵來,所以渭河的河床都抬高了,渭河的河床抬高了以後,堤防修起了以後,就麻煩了,泄衝就出(堤壩)來了。今年洪水大了,(水)就出(堤壩)來了。”
今年渭河洪峰最高流量3700立方米/秒,隻相當於三五年一遇的洪水,卻形成了50年不遇的洪災。小水釀大災,這讓老專家看在眼裏,急在心裏。那麼,渭河泥沙淤積究竟嚴重到了什麼程度?我們記者到災情最重的陝西省華縣進行了調查。
三門峽水患
今年渭河流域發生了嚴重水災,據陝西省委、省政府統計,陝西全省有1080萬畝農作物受災,225萬畝絕收,受災人口515萬人,直接經濟損失達82.9億元,是渭河流域50多年來最為嚴重的洪水災害。
潼關高程和三門峽水庫有什麼關係?如果潼關水位高的話,渭河流速就會減慢,泥沙就容易淤積。而決定潼關水位高低的,又是它東麵100多公裏的三門峽水庫。三門峽水位越高,潼關的黃河水流也就越慢,泥沙淤積就會越嚴重,潼關水位也會變得更高。既然如此,三門峽水庫水位又為什麼會居高不下呢?
三門峽水利樞紐是治理黃河的第一期重點項目。當時傾全國之力,投資9.42億人民幣修建這個工程,主要就是為了減輕水患。現在無論是水利專家、還是他上邊的水利部門,都要求三門峽降低水位。它能不能降?已經成為關係渭河安危的一個重大問題。我們的記者順流而下,到三門峽水庫做了進一步調查。
位於河南省境內的三門峽水庫蓄水發電,為什麼會對陝西渭河流域造成如此嚴重的影響?
著名水利專家張光鬥提出,三門峽水庫應該停止蓄水發電,以減輕上遊渭河地區的泥沙淤積。那麼渭河流域的泥沙淤積情況究竟是什麼樣的呢?我們的記者趕到渭河水災最為嚴重的陝西省華縣進行了調查。
遇仙河口橋是渭河防護大堤上一座非常普通的橋,這座橋修建於1961年,當時的橋麵,隻有現在的河床那麼高。由於泥沙的淤積,這座橋在1969年和1974年的時候,兩次加高。加高的高度一共達到了6.4米,可以說,遇仙河口橋見證了渭河從一條地表河演變成一條地上懸河的所有的曆史過程。
在渭河上的這個橋墩,記者看到,在1969年,該橋加高了3.05米,1974年,該橋又加高了3.35米。而對於生活在渭河附近的居民來說,渭河的升高,他們體會得更深。陝西省華縣下廟鎮農民徒拴牢說:“那時(過去)河就是我跟你說,河淺淺的。河梁(河岸)就是這麼高一點,看看有兩三尺高。現在河底子都比那高,比河梁(河岸)都高。”
記者:“現在河床比過去要高多少?”
徒拴牢:“恐怕要高出七尺。”
徒大爺今年70歲,一直生活在渭河邊。他告訴記者,每年的渭河水都會在河床上淤下厚厚的泥沙,造成河床越來越高。10月21日,當記者踏上渭河河床的時候,看到的是一片濕漉漉的泥沙。據陝西省華縣防汛辦公室副主任侯民周介紹,現在記者腳下所踩的這片泥沙就是此次渭河洪水淤積下來的,厚度大約有1米左右。根據華縣水利部門的測量,渭河河床目前比地平麵高出3米左右,渭河的水位更是大大高過渭河堤壩外的農田和房屋,成了懸在當地老百姓頭上的一盆水。遇到雨量較多的年份,渭河水也更容易破堤而出。由於水位高,農田低,一旦洪水下泄,將會造成重大的損失。這就在渭河流域形成了一種奇特現象——小水大災。
陝西省華縣防汛抗旱辦公室副主任侯民周:“今年渭河的水並不大,隻相當於渭河5年一遇的洪水。但今年形成的災害比較大,相當於渭河50年(一遇)洪水的災害。”
一方麵要求降低水位排淤,另一方麵卻必須維持高水位發電。原本集防洪、防淩、灌溉、發電、減淤多種功能於一身的三門峽水庫,由於設計缺陷,泥沙淤積,現在陷入了兩難境地。一碗水、半碗泥,黃河泥沙量之大,是普通人都知道的常識。但是當時主持設計工程的蘇聯專家卻認為,水土保持能很快生效,進入三門峽的泥沙能很快減少,根本沒有設計泄流排沙的孔洞。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正是當初設計者對水土保持過於樂觀,造成了這個工程直到今天仍煩惱不斷。其實,就在工程開工不久,1957年6月,有關部門曾經組織過70名專家對設計方案進行了討論,他們都是當時中國水利工程的權威人士。難道他們都沒有察覺三門峽工程設計中的嚴重缺陷嗎?
事實上,渭河在曆史上並不是一條淤積嚴重的河流。記者通過查詢陝西省水利誌發現,從春秋戰國時期到1960年的2500年間,河床淤積厚度僅為16米,平均每100年才淤積0.6米。那麼,為什麼現在渭河的泥沙淤積速度變得如此之快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