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啟元:渭河水患需標本兼治(1 / 2)

有消息說,自今年8月24日以來的持續降雨造成我省117人因災死亡,直接經濟損失約97億元。全國政協常委安啟元同誌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提出,應加強渭河水患治理,目前迫切需要改變三門峽水庫運行方式,努力降低潼關高程(注:潼關高程是指黃河潼關斷麵1000立方米每秒流量時的相應水位)。而從長遠來看,盡快實施《渭河流域綜合治理規劃》才是減少渭河水患的治本之舉。

動情憶起與渭河的不解之緣

已專題研究渭河七八年的安啟元委員指著地圖,動情地說:“今年八九月份渭河發生水災之後,陝西省政協組織了部分在陝全國政協委員和省政協委員曾經到現場視察。當我在渭南了解到臨渭區北的西慶屯村、華縣北的吊莊村受災群眾家園被毀的慘狀時,我的心都快碎了……”

“1996年7月份左右渭河流域發生過一次大水,我當時是省委書記,我在沿著渭河走時發現水量並不大,但災情比較重。我感到很納悶,就從此開始關注渭河,與渭河結下了不解之緣。”

1998年安啟元委員當陝西省政協主席時,曾組織專家就渭河問題進行過專題調研。1999年、2000年包括安啟元委員在內的七位在陝全國政協委員曾向全國政協提出提案,建議加強渭河綜合治理,將渭河綜合治理規劃納入國家“十五”規劃。安啟元委員曾經四次在全國政協會上發言,提出加強渭河綜合治理,對於促進陝西經濟社會發展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性,得到了全國政協的高度重視。

今年災情發生後,省政協再次組織在陝全國政協委員實地視察渭河。前不久,安啟元委員還到我省受災嚴重的華縣、華陰,以及位於河南省的三門峽水庫和小浪底水庫去實地視察,聽取了相關部門的彙報,更深刻地認識到,改變三門峽運行方式和加強渭河綜合治理,非常迫切而重要。

多次建議三門峽水庫全年敞泄

通過多年的調研,安啟元委員認為,今年的渭河水量並不大,但給我省造成的災害損失卻不小。原因是多方麵的,其中與三門峽水庫建成後,造成渭河河床不斷抬高,潼關高程居高不下有很大關係。他說,目前迫切要做的就是,改變三門峽水庫運行方式,讓三門峽水庫全年敞泄,加大河水擦泥量,降低潼關高程,提高渭河下遊的抗洪能力,從而減輕渭河水患。

三門峽水庫1960年建成前,潼關高程為323.4米,水庫蓄水運行後潼關高程迅速抬升到328.4米,雖經兩次改建,但仍在328米左右波動。建成後,三門峽水庫陝西庫區共淤積泥沙約50億噸,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灘地淤高,部分河段成為地上懸河,河勢失控,擺動頻繁,塌岸嚴重,險情不斷。加上庫區周圍地下水排泄不暢,內澇嚴重,鹽堿地麵積約60多萬畝。原本屬於八百裏秦川東段,目前潼關高程335米以下的未設防庫區和二華夾槽地區,仍然有20萬人口,60萬畝耕地的安全沒有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