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工程半個世紀成敗得失(1 / 3)

——一項大型公共工程的決策邏輯

黃河水在河套地區九曲衝抵後,過華山,下潼關,行至陝縣,去路遭太行山脈所阻,河水以巨力衝開三路——“人門”“神門”和“鬼門”,此為三門峽。

中國水利史上第一座高壩大庫——三門峽水電站在此修建。

2003年秋,陝西渭河下遊5年一遇的小洪水,導致50年不遇的大洪災。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雙院士張光鬥與水利部前部長、全國政協前副主席錢正英對此發言:禍起三門峽!三門峽水電站是個錯誤,理當廢棄。

當年三門峽水電站設計方案討論的重要參與者和主管部門的前部長,作此激烈斷語,掀起軒然大波,三門峽工程的功過存廢再起爭論。

關於這一大型公共工程的論證、拍板、上馬、失誤、增改建,以及不斷調整任務、運行方式的曆史與決策邏輯,也因此次爭論徐徐展現在世人麵前,足為鏡鑒。

前奏:三起三落的兩難

黃河洪水,對曆朝統治者都是一道難題。自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花園口扒口的2500年曆史中,有關黃河下遊決口泛濫的記載多達543年,決堤1590次,經曆過5次大改道,洪災波及縱橫25萬平方公裏。

治黃成敗,往往成為史家評判諸朝政績的重要指標。

從曆史看來,治黃多局限於在下遊築堤修堰,但泥沙淤積,堤高水漲,年年如是,難解水患。

1949年10月之後的中國,全國一統,政令出一,這是一個治水的好年代。早在1949年8月,一份建議《治理黃河初步意見》呈交到了當時華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之手。該文件主張在三門峽建蓄水水位350米的大壩,“以發電、灌溉、防洪為開發目的”。意見的主要起草者王化雲,後來成為新黃河水利委員會(簡稱“黃委會”)的一把手。

但當時的水利部在複勘之後,認為從當時國家政治、經濟、技術條件來考慮,不適宜在黃河幹流上大動幹戈。

1952年,黃委會、燃料工業部水電建設總局和蘇聯專家在勘查三門峽水庫壩址後,認定此處地質條件良好,可築高壩實行“蓄水攔沙”,並產生大水電效益。

但這個方案幾經斟酌權衡之後,終究因為要淹沒八百裏秦川、損失太大而舍棄。方向轉為研究淹人淹地較少的邙山建庫方案。

到了1953年,邙山建庫方案因“投資大,效益少”而被棄。三門峽方案在這年年初由黃委會第三次提出。

此時水利部已開出上遊建庫的條件:花錢、移民都不能太多,花錢不能超過5億元,移民不能超過5萬人。三門峽水庫計劃因為超標再遭擱置。

幾番起落,體現的是當時中央的兩難——渴望解決黃河下遊的千年水患,但八百裏秦川終究不是新生政權能輕易付出的代價。

當時的政務院副總理鄧子恢,對於理性慎重對待三門峽水庫方案起到了重要作用。鄧當時兼任中央農村工作部部長,對於中國的農民、農業特別是並不富餘的耕地有著豐富的認知和關懷。

鄧子恢1953年5月31日寫信給毛澤東:“關於當前防洪臨時措施,我意亦可大體定奪,第一個五年,先修芝川、邙山兩個水庫……度過五年十年,我們國家即將有辦法來解決更大工程與更多的移民問題。”

破局:“淹沒換取庫容”

在三門峽工程曆史上,1954年是無比重要的一年。

這一年,蘇聯對華156項重點援建項目出台,黃河流域規劃赫然列在其中。該年初,黃河規劃蘇聯專家組一行七人抵京,同中國的水利專家以及官員組成考察團,進行了曆時數月的勘查。作為結論,蘇聯專家組組長科洛略夫力薦三門峽方案。更關鍵的是,科洛略夫提出了“用淹沒換取庫容”的理由:“想找一個既不遷移人口,而又能保證調節洪水的水庫,這是不可能的幻想、空想,沒有必要去研究。為了調節洪水,需要足夠的水庫庫容,但為了獲得足夠的庫容,就免不了淹沒和遷移。”公共工程的決策,同時也是決策者對於各方利益進行權衡取舍的過程。正是這句“免不了”,三門峽工程是否上馬的天平開始傾斜。

1954年4月,黃委會著手編製《黃河綜合利用規劃技術經濟報告》,三門峽工程被確定為該規劃的首期重點工程。而蘇聯專家參與設計的三門峽樞紐大壩和水電站的《規劃報告》,也在同年年底出台。

紙麵上的規劃令人興奮:三門峽水庫將蓄水至350米高程,總庫容360億立方米,設計允許泄量8000立方米每秒,黃河下遊洪水威脅將全部解除;由於巨大庫容可以大量攔蓄上遊來沙,從此經水壩泄出的黃河水將是清水,清水衝刷下遊河床,最終將黃河這條“地上河”變成“地下河”——千年未解的治黃難題將畢功於此役。此外,巨大的灌溉、發電、下遊航運等綜合效益前景,也令人驚喜。

1955年7月,全國人大全票通過了《關於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黃河水利的綜合規劃的報告》。周恩來對此描述說:“作了那麼一個世界性的報告,全世界都知道了。”

而鄧子恢此時也在關於合作化問題的爭論中落馬,從此對三門峽工程的決策影響力減弱。

難題依然存在

《規劃報告》在描繪光明前景的同時,也明言存在兩個嚴重問題:一是60萬的移民怎麼解決?二是雖然規劃中預留147億立方米的庫容來對付上遊泥沙,但若無其他減沙措施,水庫在25到30年後將被淤平。

中方專家提出:可以上遊水土保持的迅速生效,來減少來沙,延長三門峽水庫使用年限。

當時蘇聯專家要數據,中方提供了數據:通過水土保持,兼上遊支流再建攔沙大壩,到1967年來沙可以減少50%,而三門峽的壽命則可維持50-70年;而到三門峽水利樞紐運用了50年之後的末期,來沙可減少100%。(1954年《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設計技術任務書》)

多年之後反觀曆史,眾多水利專家對於這個50%與100%的數據大不以為然——當時並沒有任何的模型和統計,近乎憑空一數字。

因此,連蘇聯人都不大敢接受這些數據,建議“水土保持的措施估計得低些,是比較審慎的”。數據因此被攔腰砍一半,修改為25%與50%。

這雖然審慎但同樣沒來由的25%與50%,卻成為了解決泥沙淤積的依據。三門峽工程因此緊鑼密鼓進入下一個環節。1956年,蘇聯專家進一步完成了《三門峽工程初步設計要點》,建議水庫的正常水位360米,比規劃報告中的350米高出10米,這意味著必須淹沒農田333萬畝、移民90萬。

1957年,國家建委會同意了360米方案,三門峽工程開始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