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徹底根治渭河水患的提案,已經是全國政協常委、陝西省政協原主席安啟元第四次向全國政協會議提出。昨日中午接近午飯時分,記者來到安啟元的房間,這位已過古稀之年的老人,正在對即將於下午提交的這份提案做最後審定。透過厚厚的老花鏡,折射出老人對渭河水患深深的憂慮和對徹底解決這一問題的深邃思考。
三門峽水庫蓄水潼關高程居高不下
安啟元告訴記者,去年8月的渭河洪水,使渭河下遊遭遇了曆史罕見的洪水災害,給沿河的臨渭、華縣、華陰、潼關、大荔等縣(市、區)人民群眾生產生活造成嚴重災難和巨大損失。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在於:首先,由於三門峽水庫蓄水,潼關高程居高不下,是造成河床淤積抬升、渭、洛河頂托倒灌的主要原因。由於潼關高程居高不下,在黃、渭、洛三河彙流區的潼關斷麵出現了阻水性的“攔門沙壩”,致使渭河河道高差比降減小、衝刷動力減弱、過洪能力萎縮、洪水流速減緩、演進時間拉長,從而出現“大量泥沙不斷沉積,潼關高程繼續抬升,幹支流相互頂托倒灌”的惡性循環。其次,三門峽水庫高水位發電運行,是造成潼關高程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三門峽建成初期的兩次高水位蓄水使潼關高程抬升4.6米,嚴重威脅關中平原和西安市的安全,當時引起國務院的高度重視。
200萬沿河群眾安全無法保證
據安啟元介紹,建設三門峽水庫時,陝西人民從大局出發,義不容辭地舍棄了2座縣城、21個鄉鎮、248個村莊和100萬畝耕地,28.7萬移民先遷寧夏,後又返回陝西,再返庫區,幾經磨難,為保黃河下遊安全作出了巨大犧牲和貢獻,付出了沉重代價。時至今日,三門峽水庫仍影響著國家對渭南市重大項目的布點,影響著招商引資的環境和渭南中心城市的擴張,給陝西省遺留下了複雜和繁重的庫區防汛抗洪及移民的生活保障問題。在特定的曆史條件下,庫區人民顧全大局是無怨無悔的。但是,小浪底水利樞紐建成後,已基本代替了三門峽水庫的防洪防淩任務和發電的功能,使黃河下遊防洪標準由60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而黃河上遊也因修建了一批大型水庫而有能力確保安瀾,現在隻有三門峽庫區特別是渭南地區災害頻繁,年年損失巨大,200萬沿河群眾和10多萬返遷移民生命財產安全始終得不到保證。
安啟元說,三門峽水庫目前隻有30多萬千瓦的裝機容量,發電效益並不大。而且,衝刷三門峽水庫產生的泥沙可以由小浪底水庫來承接,不會淤積黃河下遊。所以三門峽水庫敞泄運行,放棄電廠發電,是曆史的必然,也具備現實的可能性。消除渭河下遊水災隱患,就是保渭南、保西安、保關中平原。國家在黃河上、下遊安瀾之後,應把治黃的戰略重點轉移到黃河小北幹流和渭河下遊上來。
將渭、洛河下遊納入治黃規劃
據安啟元介紹,這份提案建議將渭、洛河下遊及南山支流按全國大江大河對待,納入治黃規劃,由國家進行投資治理,根治庫區水患,以補償庫區人民的災害損失,減輕陝西無力承擔的防洪負擔,確保西安和關中平原安全。
提案明確提出三條建議:
1.立即停止三門峽庫區蓄水發電,盡快實行空庫敞泄,從根本上消除洪災隱患。(1)要求三門峽水利樞紐“停止蓄水發電、空庫敞泄排沙”。(2)加大庫區河道疏浚力度。改洛河入渭為直接入黃。(3)建議將渭河下遊的上漲渡大橋和大華公路大橋改建為“一跨式”敞流橋,以消除阻水影響。
2.實施渭河及南山支流綜合治理,提高防洪保安的能力。降低潼關高程需要一個過程,建設高標準防禦體係,不斷提高當前防洪保安能力則是當務之急。為此,應盡快啟動《渭河流域綜合治理規劃》,實施去年洪災水毀工程修複加固工程、渭河堤防治理工程等11個防洪水利設施建設項目。建議中央盡快對以上防護治理工程進行審查批複,確保在今年汛期前完成修複工程和部分治理任務。
3.提高防護標準,理順管理體製。鑒於335米高程以下已有20萬返遷移民,建議將華陰渭河生產圍堤改建為防護堤壩;把渭河50年一遇防護標準提高為100年一遇標準;把南山支流20年一遇防護標準提高到50年一遇標準。建立黃、渭、洛三河及南山支流集中統一的防洪管理機構,改變黃河水利委員會、陝西河務局、三門峽庫區管理局和地方政府在防汛問題上存在的條塊分割、多頭管理體製。
提案得到了委員們積極響應
據了解,3月1日晚,在陝全國政協委員乘坐T42次列車赴京途中,這一提案得到了委員們的積極響應,劉錦才、於小文、徐中信、吳慶洲、周天遊、任法融等委員聯名簽署了這份代表三秦父老心聲的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