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上世紀60年代中國人“腰斬黃河,興利除害”豪邁典範的三門峽水庫,如今卻處在一個尷尬的境地
在日前結束的全國政協會上,全國政協常委、陝西省政協原主席安啟元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議三門峽水庫立即停止蓄水發電,以徹底解決渭河水患,該提案得到多位在陝全國政協委員的聯名簽署。同時,參加全國人大會議的鄭粉莉、劉華國等四位陝西代表也將向大會提交《關於請求國家采取綜合治理措施解決陝西三門峽庫區防洪問題的議案》。
陝西人大、政協代表如此關注三門峽水庫的原因是其多年來給陝西造成的痛苦。尤其是2003年一場特大洪災突然降臨陝西渭河流域,在洪水肆虐之下,20萬人被迫撤離家園,大量農田村莊被淹,是渭河流域50多年來最為嚴重的洪水災害。
小水釀大災
2003年8月下旬,陝西遇到了全境範圍內的降雨,短短10天之內,陝西就有50多條河流發生洪澇災害,發生地質災害300多起,67個縣,近500萬人受滅,3條國道、10條省道、3條高速公路、西康鐵路的交通運輸一度受到威脅甚至中斷,一場空前的生態災難突然降臨在三秦大地。
這場洪災從8月持續至10月上旬,陝西全省連降暴雨,渭河流域洪澇成災。據統計,這場洪災造成陝西全省1080萬畝農作物受災,225萬畝農作物絕收,成災人口515萬人,經濟損失達80多億元。
陝西省水利廳的一份報告稱這是“50年來最為嚴重的洪水災害”:水位高達342.46米,超過曆史最高水位。
渭河流經寶雞、鹹陽、西安、銅川、渭南等陝西重鎮,這裏集中了陝西64%的人口、56%的耕地、82%的工業總產值,渭河在這些因素的襯托下顯得十分重要。渭河流域原本灌溉技術發達,罕有大規模水害的曆史紀錄。
有水利專家指出,2003年渭河洪峰最高流量每秒3700立方米,僅相當於三五年一遇的洪水流量,卻形成了50年不遇的洪災,這是典型的“小水釀大災”。
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雙院士張光鬥分析認為,小水釀大災的重要原因在於三門峽大壩:三門峽水電站為了發電,水庫的蓄水水位常年保持在較高水平,這使得上遊地區特別是陝西的渭河流域,泥沙淤積嚴重。渭河上遊的泥沙流不到黃河下遊河道,導致渭河的河床抬高,從而導致渭河一發洪水就衝出堤壩的情況出現。
陝西省原政協主席安啟元在自己的提案中提出,三門峽水庫蓄水,潼關高程居高不下,是造成河床淤積抬升、渭、洛河頂托倒灌的主要原因。由於潼關高程居高不下,在黃、渭、洛三河彙流區的潼關斷麵出現了阻水性的“攔門沙壩”,致使渭河河道高差比降減小、衝刷動力減弱、過洪能力萎縮、洪水流速減緩、演進時間拉長,從而出現“大量泥沙不斷沉積,潼關高程繼續抬升,幹支流相互頂托倒灌”的惡性循環;而三門峽水庫高水位發電運行,是造成潼關高程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據了解,三門峽建成初期的兩次高水位蓄水使潼關高程抬升4.6米,嚴重威脅關中平原和西安市的安全,當時引起國務院的高度重視。
2003年10月初,渭河洪水一退,水利部副部長索麗生牽頭組織28名水利專家及高級官員對渭河進行勘查調研,兩天後在河南鄭州召開“潼關高程控製及三門峽水庫運用方式專題研究會”。
索麗生在會上指出,三門峽水庫建成後取得了很大效益,但這是以犧牲庫區和渭河流域的利益為代價的,渭河變成懸河,主要責任就是三門峽水庫。
陝西之痛
三門峽大壩在立項之初就曾遭到陝西方麵的反對,當時許多官員通過各種渠道力陳這一工程對陝西的負麵影響。
學術界也有反對的聲音,代表人物是清華大學水利專家黃萬裏和電力部水電總局的溫善章。黃萬裏教授提出自己對在黃河幹流上建壩的認識:由於黃河的多泥沙性質,大壩建成後,潼關以上流域會被淤積,並不斷向上遊發展,屆時不但不能發電,而且還要淹掉大片土地,“今日下遊的洪水他年必將在上遊出現”。
但由於種種原因,1955年夏天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上,三門峽工程最終經全體人大代表舉手一致通過。
1960年9月,三門峽大壩基本建成並開始蓄水。僅僅一年半後,陝西的擔憂變成現實:15億噸泥沙全部鋪在從三門峽到潼關的河道裏,潼關河床抬高4.5米。渭河兩岸開始修建堤防,渭河慢慢變成懸河;關中平原的地下水無法排泄,田地鹽堿化甚至沼澤化,糧食因此年年減產;而且泥沙淤積向上遊延伸,1973年河道淤積延至臨潼以上,距西安隻有14公裏,開始威脅以西安為中心的工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