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賓:安啟元(全國政協常委、地質專家;原中紀委常委、陝西省委書記、省政協主席;曾任石油部地球物理勘探局局長、國家地震局局長;1956年畢業於西北大學地質係)

特約策劃主持:馬毅穎

有關三門峽的材料在案頭已經擺了近三個月,那是兩會上中共二組的一個熱門話題。不知是不屑於媒體的炒作,還是它背後的沉重,抑或是“廢”“留”之爭的敏感,遲遲不得下筆的原因,似乎更多是在等待。如今,一個超越了三門峽生死的結果,立意於一個更宏觀、更係統的《渭河流域近期重點治理規劃》工程,終於破殼而出,評判三門峽,不可斷然以是非而論;解讀三門峽,卻是為了溫故而知新,不要說三門峽已經“死”了,看著那些大幹快上的項目,活現早年三門峽的影子,所不同的是,一些大有失控之勢、不管不顧的項目,卻少了當年三門峽受製於技術與經濟發展低水平的客觀理由和特定的政治氛圍。早衰的三門峽,或許用不了多久會成為一個經典案例被人們咀嚼,而它更多的還是在提醒我們,規律就是規律,它不應該也最終不會被什麼人或什麼政治風向所左右,在經濟建設的過程中,一定要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如今,生態環境迅速惡化的消息不絕於耳,從“人定勝天”的狂熱到“科學發展觀”的反思,我們付出了高昂的學費和慘痛的代價,倘若稍不留神再造出些新的“三門峽”來,必是用不了多久就會遭到天譴的!

馬毅穎:在40歲以上人們的記憶裏,三門峽是個響亮而且富有標誌性意義的名字,40多年來,見諸於教科書和傳媒的都是溢美之詞,從未有人對它的隱患進行公開討論。但是您卻在2000年就開始在兩會上呼籲停止三門峽水庫蓄水發電,消除渭河上遊水災隱患的問題,不但引起了代表們的重視,還直接促成了曾是三門峽工程技術負責人的中科院院士張光鬥、前水利部部長錢正英組織50多位著名水利專家的數次實地論證考察,考察的結果是他們也都加入了積極呼籲三門峽水庫放棄發電、停止蓄水的行列。可是直到去年陝西渭河特大洪災之後,主管部委負責人才第一次公開承認渭河變成懸河的主要責任在三門峽水庫。而在今年“兩會”上,一邊是20多名陝西政協委員繼續提交了《關於停止三門峽水庫蓄水發電的提案》,另一邊卻是30多名河南人大代表提交了《合理利用三門峽水庫的議案》。考慮到您多年擔任陝西省的主要領導,後來又領導了這個項目的論證,這難免有人把三門峽的問題看成地方利益之爭。

安啟元:三門峽水庫有它的曆史功勞,但是自從小浪底水庫建成後,它的隱患日益突出。事實最有說服力,你注意一下關於去年8月24日陝西渭河特大洪災的報告。這次暴雨洪災曆時之長、範圍之廣、強度之大,是陝西省建國以來從未有過的,災情涉及全省多個市縣,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9.3億元,成災人口441.18萬人,渭河沿岸地區緊急轉移安置受災人口67.3萬人。倒塌房屋19萬間,損壞房屋近47萬間,上千萬畝農田被衝毀、絕收,關中平原200多平方公裏被洪水淹沒。洪水還引發了大麵積山洪、滑坡、坍塌和泥石流等嚴重地質災害發生,致使交通、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水毀嚴重,教育、衛生等公益設施損毀也很嚴重。災情發生後,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胡錦濤總書記多次詢問災情,溫家寶總理和回良玉副總理先後到受災最嚴重的渭河沿岸地區,慰問受災群眾,檢查指導救災工作。這次慘痛水災的直接原因之一是由於渭河泥沙含量大,下遊河寬水緩,加上受到黃河水位頂托,河道、河灘、河槽泥沙淤泥嚴重抬升了河床與灘麵所致。而加劇這個惡果的主要症結所在就是三門峽水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