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石油價格變動因素不僅來自經濟,還來自政治。本章對影響國際油價波動的政治因素作一分析,首先考察世界主要石油輸出國(或組織)的石油政策,包括石油生產與出口政策、能源外交政策與能源合作開發政策等。由於一些石油輸出國或進口國同時也是天然氣輸出國和進口國,因此在本章闡述和分析中,石油政策有時也包括了天然氣政策。
一、世界油氣儲量、分布與貿易概況
世界石油與天然氣資源儲量分布不均。從石油儲量看,2009年世界已探明石油儲量13331億桶,其中:中東7542億桶,在世界石油儲量中占到56.6%的比重;中南美洲1989億桶,占14.9%;歐洲1369億桶,占10.3%,其中近90%來自前蘇聯國家,2009年前蘇聯國家1229億桶,在世界占比9.2%;非洲1277億桶,占9.6%;北美733億桶,占5.5%;亞太地區422億桶,占3.2%。總體上,中東、中南美洲、非洲發展中國家和前蘇聯已探明石油儲量在世界總儲量中的比重超過90%。
顯示的是石油儲量最多的15位國家2009年的儲量情況,從中可見,名列前六位國家均是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國,其中沙特阿拉伯的石油資源最為豐富,2009年達到363億噸;此外,俄羅斯位於第7位,美國位於第12位,中國位於第14位。
顯示的是2009年石油消費最多的15個國家的消費情況,從中可見,美國是最大的石油消費國,中國雖然位於第二位,但消費量不到美國的一半。
從石油出口看,中東、前蘇聯和非洲地區是石油主要出口地,2009年中東石油出口占世界石油出口比重34.8%,前蘇聯占17.1%、非洲占13.5%。
從天然氣看,2009年世界已探明天然氣儲量187.49萬億立方米,其中:中東76.18萬億立方米,在世界天然氣已探明儲量中占40.6%;歐洲63.09萬億立方米,占33.6%,其中約93%來自前蘇聯國家,2009年前蘇聯國家天然氣儲量58.53萬億立方米,在世界占比31.2%;亞太地區16.24萬億立方米,占8.7%;非洲14.76萬億立方米,占7.9%;北美9.16萬億立方米,占4.9%;中南美洲8.06萬億立方米,占4.3%。中東、前蘇聯和非洲三個地區已探明的天然氣儲量在世界中的比重就近達80%。
從天然氣出口看,出口量最大的三個國家是俄羅斯、挪威和加拿大。2009年俄羅斯管道與液化天然氣出口1.8309億立方米,挪威9889萬立方米,加拿大天然氣管道出口9224萬立方米。
二、石油輸出國組織
(一)基本情況
中東地區是世界第一大油氣資源區,其石油探明儲量約占全球總儲量的61%;伊朗和卡塔爾兩國天然氣資源豐富,加上俄羅斯三國天然氣儲量占世界天然氣總儲量的58%。1960年9月14日,由中東國家為主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簡稱歐佩克(OPEC),成為影響世界石油供應以及價格的重要力量。歐佩克成立最初有五國: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內瑞拉,成立的目的是通過協調成員國之間的石油產量、價格,共同對付西方石油公司,以維護石油收入。其後又有國家陸續加入:卡塔爾(1961年)、印度尼西亞(1962年加入,2008年9月退出)、利比亞(1962年)、阿聯酋(1967年)、阿爾及利亞(1969年)、尼日利亞(1971年)、厄瓜多爾(1973年加入,1992年10月至2007年10月暫時退出)、安哥拉(2007年)、加蓬(1975年加入,1994年退出),一度成員國達到13個,歐佩克也發展成為包括亞非拉主要石油生產國的一個國際性石油組織。不過,2008年9月,印度尼西亞鑒於國內石油需求超過供給,且已經成為石油淨進口國,宣布退出歐佩克。目前歐佩克成員國為12國。
雖然,經過多年開采,歐佩克石油儲量仍在世界石油儲量中占據主要比重。根據BP統計數據,2009年歐佩克已探明石油儲量為14040億噸,占世界已探明石油總儲量的77.2%,其中排位前三的成員分別是沙特阿拉伯(363億噸)、委內瑞拉(248億噸)、伊朗(189億噸)。該年歐佩克原油產量為15.747億噸,約占世界原油產量的41.2,其中排在前三位的成員分別是沙特阿拉伯(4.595億噸)、伊朗(2.024億噸)和委內瑞拉(1.248億噸)。作為世界卡特爾組織,歐佩克通過增加或消減各成員國配額的方式,協調成員國行動,影響世界石油的供給量與油價。因此,該組織自成立始就對國際石油市場的石油供給和價格產生重大影響,成為國際政治經濟領域最有影響力的國際組織之一。
(二)發展階段及影響
石油輸出國組織成立50年來,經曆了一個逐步發展壯大的過程,並在不同曆史時期對國際石油市場起著不同的影響和作用。
1.歐佩克成立前:1908~1960年
世界上最早的一口油井由德雷克於1859年在美國打出,其後很長一段時間內,美國是全球石油的主要生產和出口國。1917年美國石油產量占世界的67%,其中約25% 用於出口。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約生產了全球石油的67%。1908年英波公司(Anglo-Persian)在今天的伊朗地區發現了石油,1938年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在本國境內發現石油,但直到二戰結束,中東地區的石油探明儲量和產量處於較低水平,1945年石油探明儲量30億噸,石油產量不足5000萬噸。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東地區的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等國相繼發現大油田,該地區迅速發展成為世界的石油中心。1960年石油探明儲量達300億噸,占全球石油儲量的比重66.67%;石油產量達到2.5億噸;石油出口量3.1039億噸,占世界石油總量的81.43%。不過,這一時期中東地區的石油資源被西方國家控製,以石油“七姐妹”為代表的西方國際石油資本壟斷著世界石油市場的勘探、開采、運輸、冶煉、銷售等各個環節,通過壓低原油出口價格,攫取壟斷高額利潤。在西方發達國家廉價石油政策下,中東地區產油國經濟畸形發展,貿易結構單一,國民經濟主要依賴資源輸出。這些國家也曾試圖通過聯合改變受支配的命運,但總體而言,這一時期,它們尚無力影響世界石油市場的價格。
2.歐佩克初創時期:20世紀60年代
1960年秋天,國際石油壟斷公司借口蘇聯以低於中東原油的價格向其他國家出售石油,單方麵宣布降低油價,使得產油國的石油收入受到巨大損失。1960年9月,歐佩克正式成立後為了維護成員國的石油權益,與西方大石油公司進行了有力的鬥爭,通過實行凍結油價的政策、有控製的增產、提高石油租用地使用費、減少原油銷售補貼、收回未開采石油租用地等手段爭取獲取更多的石油收入。60年代末期,歐佩克鬥爭的重點又由成立初的“維護本國石油收入”轉移到“爭取掌握石油的定價權”上。
這一時期,石油輸出國組織的石油出口量占全球石油出口量的80% 以上,但石油資源的控製權和石油的定價權還主要掌握在西方大石油公司的手中。歐佩克國家在聯合鬥爭中積累了經驗且逐步走向成熟,為維護本國石油權益、提高石油收入發揮了重要作用,也使1961~1970年9月的原油標價一直穩定在每桶1.8美元的水平上。
3.歐佩克鬥爭高潮時期:20世紀70年代
從20世紀70年代起,歐佩克以減產為手段,通過艱苦談判,迫使西方石油公司同意提高原油的價格和石油稅率,並在1971年《德黑蘭協議》和《的黎波裏協議》中取得石油定價權,石油所得稅率也提高到55%。在此時期,歐佩克國家開展了石油國有化運動,將西方石油公司的石油開采權及股份收歸國有,自此歐佩克等產油國不僅能控製石油的產量,而且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國際市場石油的價格。歐佩克與西方石油“七姐妹”的鬥爭取得初步勝利,且迫使西方國家調整其中東政策。
1973年中東十月戰爭爆發,為了打擊西方國家及其支持的以色列,阿拉伯產油國決定使用石油武器,對這些國家實施石油減產、禁運和限製供應的政策,進一步收回石油的定價權,連續大幅度提高原油價格,將石油貿易量堅守在15%的比重。由此,導致國際原油價格由每桶3美元升至12美元,美國的石油進口量減少了25%。史稱“第一次石油危機”。
1975年1月,歐佩克宣布取消標價和市場價的雙重價格,實施單一的官價。1975年3月,歐佩克在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召開各國領導人首次峰會,協調各國立場和政策。此後,歐佩克國家又不斷采取措施,將石油鬥爭擴大到為第三世界的原料進行鬥爭。
1979年伊朗爆發革命,歐佩克通過調整其石油戰略,再度連續提高油價,各成員國基本收回石油資源的主權和石油價格的決定權。再加上兩伊戰爭的影響,國際市場石油價格進一步上升到每桶38.63美元的水平上。史稱“第二次石油危機”。
這一階段石油價格的暴漲使得歐佩克國家石油收入猛增,各成員國經濟增長,但同時也帶來一些消極影響,為此後20年歐佩克的困難局麵埋下種子。
4.歐佩克困難時期:20世紀80年代
20世紀70年代隨著國際油價的快速上漲,引發了西方發達國家二戰後最大的一次經濟危機,由此帶來世界石油消費的需求量和消費量減少。同時,高油價改變了世界石油市場的供給和需求結構,促使各國的能源結構發生了一些變化:首先高油價刺激非歐佩克國家大量增產石油,同時在低油價下無法開采的油田也被大量開采,這無疑擠占了歐佩克的市場份額;高油價促進主要發達國家研發節能技術,替代石油的能源逐漸被使用;同時主要的石油進口國在1974年11月組建了國際能源署(IEA),其後不斷協調政策,加強信息共享,建立起相應的石油儲備,並於1983年在紐約商品期貨交易所建立石油期貨交易,打擊歐佩克的石油定價權。同時歐佩克內部也出現了一定的分裂。上述原因導致20世紀80年代石油價格在1981年10月每桶達到34美元最高點後開始下滑,1985年下降到27.52美元/桶,1986年進一步達到最低點12.97美元/桶。麵對形勢,歐佩克不得不由70年代的戰略進攻轉入80年代的戰略防禦,采取限產保價政策,以期穩定油價和市場份額。但是,歐佩克采取的一係列措施並沒有改變世界市場石油供過於求油價下跌的現狀,以及歐佩克在國際石油市場份額不斷減少的趨勢。歐佩克國家的石油收入銳減,各國遭到嚴重的損失。80年代後期,歐佩克認識到成員國之間協調一致的重要性,此後采取共同對策,使得市場份額有所增加,油價也逐漸恢複穩定,但價格始終沒有恢複到80年代初的高位。
5.歐佩克平穩發展時期:20世紀90年代
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歐佩克根據世界石油市場的供求情況及突發事件不斷調整政策,交互實施“增產抑價”和“減產保價”的政策,試圖穩定油價和市場份額,達到增加石油收入、促進本國經濟發展的目的。雖然歐佩克仍是影響國際市場石油供給和價格的最主要力量之一,但是整個90年代,歐佩克對世界石油市場的影響能力較之從前大為減弱。一方麵石油開采技術的進步促使石油開采成本大幅度降低;另一方麵,其他發展中國家擴大引進外資和技術的力度,石油開采技術有了很大的提升,石油產量迅速增加。此外,作為歐佩克重要成員國的伊拉克在海灣戰爭後受到國際製裁,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歐佩克的影響。
1990年初歐佩克綜合油價回升到每桶22美元左右。1991年初,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發動的海灣戰爭刺激國際市場油價出現劇烈波動。此後在歐佩克增產和美國大量投入石油儲備的措施下,油價很快趨穩。隨後年份油價出現一定回落,1992~1995年各年平均油價分別為18.41、16.93、15.39和18.20美元/桶。1996年受伊拉克相關問題的影響,國際石油價格有所回升。但是,此後隨著歐佩克增產、伊拉克“石油換食品”計劃實施,以及東南亞金融危機後需求量減少,油價又出現下跌,1998年的價格僅為13美元/桶左右。歐佩克的市場份額在1990年初約為50%左右。之後雖然油價總體不斷回落,但歐佩克的市場份額在1994年後基本穩定在40%左右。
6.進入21世紀以來的歐佩克
2000年9月歐佩克在委內瑞拉首都加拉加斯召開第二屆首腦峰會,宣布歐佩克將通過適當的戰略和政策保護成員國的利益,同時將繼續以穩定、合理的價格向消費國提供原油,加強同其他石油出口國的合作,尋求與主要消費國進行對話,以穩定世界石油市場。此後,歐佩克主動采取措施,調整相關戰略和策略,以期維護成員國的整體利益和穩定其在世界政治經濟體係的地位。強調加強與非歐佩克產油國的協調合作,穩定油價和份額;同時增進與西方以及其他石油消費國的合作,獲取發達國家先進技術,維持合理的石油價格;加強組織內部重大決策的磋商和協調,維護各成員國之間團結與聯合,並希望擴大歐佩克成員國的數量。
2003年伊拉克戰爭後,國際市場油價開始攀升,2004年後更是迅速上漲,不斷刷新油價的最高曆史紀錄。歐佩克強調油價的高漲並不是供應不足,而是美元貶值、市場投機、天氣災害等因素造成。麵臨新的形勢,2007年11月,第三屆歐佩克首腦峰會在沙特首都利雅得召開,各成員國領導人承諾將保證國際原油市場的充足供應,加強環境保護和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然而2008年上半年國際油價突破120美元/桶,其後又直至衝破147美元/桶。這一時期美國與歐佩克成員伊朗以及委內瑞拉的關係、尼日利亞的國內政治和軍事衝突等因素都在牽動著世界石油的神經。歐佩克石油政策對國際石油市場價格的影響變得有限。
(三)歐佩克的宗旨
歐佩克的宗旨是協調和統一各成員國的石油政策,並確定以最適宜的手段來維護它們各自和共同的利益。為了使石油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利益都得到保證,歐佩克實行石油生產配額製。當石油價格飆升時,歐佩克根據市場形勢增加石油產量;而當石油價格下滑時,則減少石油產量。1987年1月1日,歐佩克引入一攬子平均油價機製,將7種原油價格的平均價作為監督世界石油市場的依據,即通過對當前形勢和市場走向加以分析預測,明確經濟增長幅度和石油供求狀況等多項基本因素,據此調整石油政策,分配石油生產配額。由於石油需求和價格總趨勢在不斷提高,擴大石油生產與出口可為成員國帶來更多財富,當石油價格上漲時,為了從高價中獲得利益,一些成員國反對通過擴大產量來遏製高油價,而一些成員國迫於石油主要進口國的壓力,或出自增加出口以提高收入的目的,希望增加產量,由此成員國內部在生產配額、產量確定等方麵存在一定分歧,加上地緣政治影響,不團結裂縫有所加深。比如,2008年9月麵對原油價格下降到每桶100美元以下,歐佩克召開會議討論是否需要減產。伊朗、伊拉克和委內瑞拉認為每桶100美元是油價的底線,需要通過減產來阻止油價下跌。但沙特阿拉伯則希望維持產量。最後前者在辯論中勝出,歐佩克宣布小幅減產(52萬桶)原油。
中國48%以上的石油進口來自歐佩克成員國,2009年5月與6月排在前三位的國家為沙特阿拉伯、伊朗、安哥拉。下麵對歐佩克主要成員的情況和與中國間的油氣合作作一考察。
(四)主要成員情況
1.沙特阿拉伯
沙特阿拉伯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長期以來一直是世界最大的原油生產國和出口國,石油出口占到該國國內生產總值的40%。2009年沙特已探明石油儲量2646億桶,在世界占比19.8%,排名第一;平均每天生產原油971.3萬桶,占世界原油日產量的12%。石油的漲價給該國帶來很大的收益,日產最高年份是2005年,該年平均日產達到1111.4萬桶。1998年該國石油出口額為325.69億美元,2003年就增加到849.08億美元。2006年石油日均淨出口達到852.5萬桶。不過,沙特也是石油消費大國,由於石油資源豐富,2000多萬人口的國家2009年日均消費石油達到261.4萬桶,在世界石油主要消費國中排名第六。沙特阿拉伯出口以石油和石油產品為主,進口主要是機械設備、食品、紡織等消費品和化工產品。
中沙友誼源遠流長,早在公元7世紀,穆罕默德的弟子就曾遠涉重洋來到中國傳播伊斯蘭教。公元15世紀,明朝著名航海家鄭和下西洋時曾到過沙特。1990年兩國建交,政治互信不斷加深,經貿、能源、文化、教育、衛生、宗教等諸多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日益增多。2003年7月22~24目,沙特在倫敦召開會議,邀請來自英國、加拿大、中國、法國、德國、美國和俄羅斯等12國的公司投標沙特三大天然氣勘探項目,表明沙特對外資開放油氣市場。2006年沙特阿拉伯國王阿卜杜拉訪問中國,兩國首腦簽署了能源等領域合作文件。2006年、2008年胡錦濤主席兩次訪問沙特阿拉伯,推動兩國貿易進一步發展。2008年中沙雙邊貿易總額超過418億美元,同比增長64.78%。沙特阿拉伯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石油進口來源地。
2.伊朗
伊朗石油、天然氣資源豐富,是歐佩克成員中僅次於沙特阿拉伯的第二大產油國。2009年已探明石油儲量為1376億桶,世界占比10.3%,排名第三;日均生產原油421.6萬桶,占世界原油日產量的5.3%;已探明的天然氣儲量29.61萬億立方米,占世界總儲量的15.8%,僅次於俄羅斯。出口產品主要有石油、地毯、魚子醬、開心果、蘋果、葡萄、椰棗等,其中石油輸出在歐佩克成員國中位於第二,石油收入占全部外彙收入的85%。進口產品主要有農產品和機械設備等。
受政治、宗教等因素的影響,伊朗與西方石油公司缺乏牢固的合作基礎。美國帶頭製裁伊朗,並呼籲國際大公司不要投資伊朗,導致伊朗與日本等國的能源合作中止。2007年12月伊朗政府宣布,由於美元不斷貶值,已經不再是可靠的貨幣,伊朗決定在石油貿易中用歐元取代美元作為結算貨幣。此後伊朗中央銀行調整外彙儲備資產結構,大幅減少了美元資產。2009年為了打破美國等發達國家對其的經濟製裁,伊朗領導人訪問巴西,出席第三屆巴西和伊朗企業家論壇,兩國企業家就石油、天然氣、石化產品、冶金、汽車製造等領域的合作進行了交流。
從中伊關係來看,雙邊往來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1971年兩國建交。2000年伊朗總統哈塔米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目前中國已成為伊朗亞洲第一大、世界第三大貿易夥伴。在石油合作方麵,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已在伊朗的設備銷售、物探、測井和鑽井服務項目粗具規模,伊方也有意在石油領域進一步加強同中國的合作,為此雙方油氣合作的條件較好。2003年12月31日,中石化勝利油田——伊朗卡山項目組,在伊朗卡山區塊進行風險勘探獲得重大油氣發現,奧朗1號井開始噴油,為低硫輕油。初步測算,單井最低日產原油700噸,最高可望超過1000噸,並有可觀的伴生天然氣。2004年10月中石化與伊朗達成開發伊南部亞達瓦蘭油田最初協議,但由於在收益率等問題上的分歧,加之美國的製裁措施,該協議一拖再拖,直到2007年12月美國情報機構出台有關伊朗發展核武器報告稱2003年伊朗已經停止發展核武器,才為中伊亞達瓦蘭合同的簽署掃平了道路。12月9日,中伊雙方正式簽訂亞達瓦蘭油田合作開發合同,該合同價值高達20億美元,成為伊朗與外國簽訂的最大金額的能源合同。據稱油田已探明石油儲量83億桶,可開采32億桶。根據協議,中石化將是該油田的第一位外來投資者和該國主要的油氣合作夥伴,收益率為14.98%,中方資本回收期為4年。隨著中伊合作規模的擴大,伊朗有望超過沙特阿拉伯,成為中國最大的石油供應國,2009年6月份單月伊朗對華石油出口高達73萬桶,超過了沙特阿拉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