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對國際油價變動及經濟因素進行了分析。指出自二戰結束以來,國際油價總體上經曆了由低價到暴漲,又到低落,再次暴漲,上下波動五個階段。美國曾是世界石油主要供應國,但隨著歐佩克、發展中國家國有石油公司的崛起,西方“七姊妹”石油公司的地位逐漸下降。國家與合作組織對石油價格的控製可能造成油價波動,但油價變化受到許多因素支配。短期波動大多因政治事件或天氣情況的幹擾,而長期波動則主要來自供需矛盾。此外,石油的投機交易、庫存和可采量的不確定性、美元的貶值、經濟周期等也會引發油價波動。本章還以2007~2008年國際油價大幅上漲和其後又大幅下跌為案例,分析了其中原因。
針對西方學者將油價飛漲的原因歸結於中國等新興國家,本章對中美石油需求與價格變動相關性進行了實證分析,指出美國石油進口額與國際石油價格變動的典型相關係數大於中國,雖然中國是第二大石油消費大國,但是無論從石油進口額的絕對數量,還是與世界石油價格的相關係數來看,中國石油進口對國際石油價格的影響都不及美國,美國石油進口始終是影響世界石油價格的決定力量。2008年8月以來美國等發達國家經濟衰退帶來的石油進口需求的減少引起國際油價不斷下降,以及隨經濟複蘇油價的上漲等事實進一步證實了這一點。顯然,將石油價格上漲完全歸結於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是不公平的。
本章還采用典型相關分析測定了替代能源(天然氣、煤炭和風能、水能等新能源)供需變動及與油價的相關性。結論是:油價上漲對主要替代能源的供需產生影響,但程度不一;油價上漲對礦物性或化石類能源的影響似乎要大於非礦物性能源,這是因為前者的開發利用主要建立在資源稟賦和可獲得能力上,而後者建立在一定的技術實力和資金基礎上。雖然各國情況有所不同,但依據總體指標計算出來的這種相關關係,卻可幫助我們了解未來世界能源結構和各種能源供需的總體狀況。
最後本章考察了油價變動對石油供需的影響,指出從供方看,雖然油價變動直接影響到石油生產企業的利潤,並影響到石油的生產,但是作為一種不可再生資源,石油生產具有某種壟斷性,在國際市場上,為了獲得壟斷利潤,石油輸出國常常通過限產措施保證生產利潤,從而使得石油價格上漲並不必然導致供給的增多。從需方看,作為一種動力燃料和石油化工產品的原料,一種特殊商品,石油的被替代在時間上、技術上和資金上都具有一定的滯後性和局限性。因此,在一定期間內,油價持續大幅上漲,在突破人們可承受底線前,不僅難以使石油消費量顯著下降,而且還會波及與之相關的許多商品的價格,帶來運輸成本、農產品和工業產品成本上升,商品價格上漲。而在這一物價上漲風潮中,得到最大利潤者是石油生產商和石油輸出國。由此也推動各國能源政策發生調整,從國際協調到市場燃油價調控,再到開源節流措施的推行。
§§第三章 國際油價變動的政治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