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對影響國際石油價格波動的政治因素進行了探討,包括主要的石油出口國家(歐佩克成員國、俄羅斯、中亞五國、加拿大、其他國家)和石油進口國(美國、日本、歐盟國家、印度、韓國)石油政策中的政治因素,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指出:
第一,國際油價定價話語權不僅僅取決於市場份額、生產量與儲備量的大小,更重要的是取決於綜合國力。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費國,其經濟狀況與能源政策直接影響著國際油氣價格的波動。二戰前美國主要依靠其在石油生產上的壟斷地位,從供給方麵影響著國際油價;二戰後則憑借其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從需求方麵影響著國際油價。中國要想獲得國際油價的定價話語權,就必須提高國家綜合實力。
第二,能源政治已經成為外交政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油氣替代煤炭成為主要燃料時,油氣供應便成為生產大國左右消費國(尤其是經濟小國)外交政策走向、打擊敵視國、鞏固政治聯盟的重要手段。單一的、依賴於油氣收入的出口結構不僅導致出口國經濟收入受製於世界石油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也為油氣進口大國通過實施新能源戰略,減少油氣進口需求,影響國際油價,打擊出口國經濟提供了可能。
第三,能源合作可使雙方利益最大化。主要產油國與主要消費國之間在油氣供需或油氣戰略上的這種博弈,最終或以戰爭解決,或以能源合作解決,事實證明合作是使雙方利益最大化的擇優選擇。
本章也考察了中國與主要油氣輸出國及輸入國之間的關係。認為中國油氣公司進入國際油氣市場的時間很短,麵臨的格局是:現有比較成熟的油氣資源已經主要地被美、日、歐等國家與地區的石油大公司所掌握。作為後來者,要想在國際油氣市場上擴大份額,必然會與利益既得者產生摩擦。如何協調與它們之間的關係是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除此外,國際油氣市場還存在著眾多發展中國家的國有公司或私有公司。雖然,同屬發展中國家,麵臨著同樣的發展任務,但是石油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涉及每個國家的切身利益,因此競爭中應尋找合作的可能,隻有采取互利共贏的方式,才能使得雙方合作得到有效的開展。為此,提出:
第一,強調能源合作而不是針對任何第三方的政治聯盟。石油進口多元的戰略使得中國的石油貿易夥伴增多,其中包括一些政治軍事衝突地區或敏感國家。在國家關係上,中國應繼續強調不幹涉他國內政,互惠互利原則,謹慎地與複雜的政治問題保持一定的距離。中國與中東國家已有合作,在繼續參與這一地區的油氣開發外,還應積極發展與其他產油地區和國家的關係,如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澳大利亞、拉美、非洲的油氣資源合作,降低對中東地區石油過分的依賴。近年中國已經在這方麵作出了積極努力。比如,在石油進口的多元化上,在積極幫助非洲克服地區衝突、走出貧困的過程中參與非洲石油領域的投資,均取得積極成效。由於通過內陸運輸且線路相對較短,因此獲取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的油氣資源應是中國油氣進口多元化政策的關鍵環節,這對保證中國的石油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重視對外宣傳。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威脅論”甚囂塵上。在蘇丹達爾富爾問題上,歐美指責中國隻顧開發資源而不講人權;在非洲的油氣資源、礦產資源的開發中,歐美四處攻擊中國對非洲搞“新殖民主義”;在俄羅斯、中亞、東海油氣資源的開發中,中國麵對著日本的介入和挑戰。這些均影響到中國參與全球石油開發的進程。應該看到,這是中國成為經濟大國必須經過的一個階段,無論中國怎麼做,西方國家都會加以抨擊和醜化。因此,在堅持自己多元化戰略、建立與西方主要大國對話機製的同時,應投入更多資金用於對外輿論宣傳上,包括在海外主要城市舉辦展覽,創辦中國文化中心,發行免費報紙,開展友好城市互動活動等。
第三,開發利用新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在能源利用過程中存在著效率較低、開發與利用不足等問題。因此,在立足於自我開發的同時,中國應積極開展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合作,這不僅有利於緩解與發達國家在石油資源開發中的矛盾,也有利於提高中國能源的開發利用水平,保障能源安全,實現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的相協調。
最後,建立適合國情的石油戰略儲備。西方發達國家的石油政治曆史說明,石油戰略儲備不僅僅是個保證本國能源需求的經濟措施,也是在石油政治和外交中的重要鬥爭手段。中國應從國家的實際情況出發,建立起完備的石油儲備體係。
§§第四章 國際油價變動對生產影響實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