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經濟是由各個行業組成的有機整體,每個行業生產產品或提供服務都需要消耗一定的原材料、燃料和動力,生產出來的產品,或作為中間產品供生產其他產品使用,或作為最終產品使用(包括消費、投資、存貨增加或出口)。國民經濟的每個行業既是產品或服務的生產者,又是產品或服務的使用者,彼此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製約的經濟聯係。一個行業的發展有賴於與之直接或間接相關的其他行業的支持,同時一個行業的發展也會為與之相關的其他行業的發展提供市場和機會。作為基礎產業,能源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它決定著許多產業或行業發展的前景。
一、投入產出分析的基本原理
投入產出分析法是反映經濟係統各部分之間的投入與產出間的數量依存關係,並用於經濟分析、政策模擬、經濟預測、計劃製訂和經濟控製等的數量分析方法。投入產出分析法主要由兩部分構成:投入產出表和投入產出數學模型,後者按照計量單位不同可以分成實物型、價值型和實物—價值型三種模型。本章采用的是價值模型。
(一)投入產出表
水平方向看,各部門的產品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這兩大部分的產品按經濟用途分配使用,可以分為消耗部門、固定資產更新、積累、消費、淨出口。其中中間產品是本時期內在生產領域中尚需進一步加工的產品,這部分產品用來作為生產過程的原材料、輔助材料、動力等的消耗。從垂直方向看,各部門的產品價值構成分為生產資料轉移價值和新創造價值兩大部分。生產資料轉移價值是由所消耗的生產資料的價值構成,包括勞動對象的消耗,如原材料、輔助材料和動力等的價值和固定資產折舊(R);而新創造價值包括該部門的勞動報酬(V)和社會純收入(M)。
我們用互相垂直的雙線把整表格分成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四個部分,分別稱為第Ⅰ、Ⅱ、Ⅲ、Ⅳ象限。第Ⅰ象限是一個橫行、縱列部門數目完全相同,排列也一致的表格,它反映各部門之間相互提供勞動對象供生產過程消耗的情況。橫行表示各部門的產品分配給其他各部門(包括本部門)產品的數量,行與列交叉處各格是各部門間的流量。比如,若以i代表橫行第i部門,j代表豎列第j部門,則Xij表示第j個部門生產產品時消耗第i部門的產品數量。我們稱Xij為第i部門向第j部門的流量,簡稱部門間流量。
第 Ⅱ象限是第Ⅰ象限在水平方向上的延伸,反映各物質生產部門的年總產品中,可供社會最終消費或使用的產品。具體地說,它反映各物質生產部門產品用於消費、積累、進出口以及固定資產更新和大修理等最終使用情況。從橫行看,各項數字合計就是各部門的最終產品,我們用Y j表示;從豎列看,各項數字說明最終產品是由哪些生產部門提供的。所有部門最終產品之和∑Yj即為社會總產值或國民生產總值。
第 Ⅲ象限是第Ⅰ象限在垂直方向的延伸,說明最終產值即國民生產總值的價值形成過程。按其經濟內容來說,第 Ⅲ象限包括固定資產折舊和新創造價值兩部分。第 Ⅲ象限和第 Ⅱ象限從總量上來說應當相等,但對某個部門來說,最終產品的數量與該部門的新創造價值加固定資產折舊之和,在數量上並不相等。
第 Ⅳ象限是由第 Ⅱ、第 Ⅲ象限共同延伸組成的,它主要反映國民收入的再分配情況。
通過上麵對投入產出表結構的分析,我們容易知道投入產出表中有如下幾個平衡關係:①第Ⅰ象限中物質消耗之和等於中間產品之和,說明生產過程中消耗的生產資料要以同量的中間產品來補償;②第 Ⅲ象限的合計等於第 Ⅱ象限的合計,說明社會最終產值與國民收入加上本年度的固定資產折舊額在數量上是相等的;③每一列的總計等於每一行的總計,說明國民經濟各部門生產的產品和分配使用在總量上是相等的。為了便於理論分析,我們給出價值型投入產出表中的平衡方程。
水平方向看,可得如下方程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