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中國的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占據主要比重,石油隻占1/5以上的份額。但是中國既是一個石油生產大國,也是一個石油消費大國。隨著中國重化工業的發展和汽車的普及,中國的石油生產已經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從1993年開始,中國從一個石油淨出口國變為淨進口國,此後石油進口急劇增加。

本章首先就中國能源消費、儲藏、生產與貿易狀況作一考察,認為:

(1)中國能源結構中占據70% 比重的煤炭的開采與消費給中國環境帶來了很大的破壞。從一些發達國家來看,清潔能源的使用已經占到很大比重,比如加拿大在水力等資源的利用上、法國在核能的利用上,都比之其他國家要突出。此外,中國能源消費強度不僅大大高於發達國家,而且還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反映出中國能源利用效率很低。為此,中國應該加大在能源技術和節能方麵的研究,加強與發達國家的能源技術合作與技術轉讓,包括加強與日本在節能技術上的研究與合作,這應成為今後中國與發達國家雙邊經貿關係發展的重要內容。

(2)中國人均能源消費量低於世界人均水平,不是主要來自節能措施的實施,而是主要來自國內地區工業化與現代化發展程度的不平衡。70% 的農民(尤其是山民)生活和生產(如烤煙生產)使用的燃料以木材或薪材、秸稈為主,而這些“生物燃料”並未被計算到國民能源消費總量中。

(3)國際石油價格的上漲加劇了人們對未開發地區的關注與爭奪,2007年南北極主權的爭執突現了大國對能源安全的關注。中國進行的能源國際合作不僅應在石油與天然氣領域,還應該在新能源領域,而後者的發展是未來的趨勢,因此及早地掌握新能源技術將有利於提高中國的經濟實力與國際地位。

(4)中國煤炭資源豐富,但並未達到取之不盡的地步。因此,應該減少煤炭出口,加大儲備。此外,礦物性能源的開采應該由中央政府企業或國有企業統一經營,企業在當地招募工人,創造就業機會,同時也應給予地方政府一定的財政補償;或者以股份製的形式經營,國有股占主要比重,吸納當地政府或私人資金,如此來防止國有礦產資源因亂開亂采造成的破壞與浪費,以遏製這些年來頻頻發生的礦難事故。

(5)自中國製定《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以及一係列鼓勵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措施以來,中國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取得可喜進展,從風力發電到太陽能的利用,無論從技術還是從規模上都有了顯著發展。為了推進新能源的研究、開發和利用,不斷完善技術,在援助發展中國家的國際行動中,可以幫助當地建立風力發電站和裝置太陽能設備,由此既解決當地的能源問題,又可帶動相關產品的出口。此外,在一些地區,比如非洲通過新能源技術的出口來換取傳統能源(石油、天然氣)。

(6)繼續堅持石油進口來源多元化戰略與務實外交,與俄羅斯、伊朗、利比亞、蘇丹、委內瑞拉、印度尼西亞等國建立能源開發合作關404——

係或戰略關係,通過這一合作開發帶動中國石油機械設備和相關製成品的出口,以及勞務的輸出。

其次,本章也對中國油氣安全麵臨的國際政治衝突,以及“十一五規劃”期間中國石油安全情況進行了測度,指出近年國際原油價格大幅攀升,不僅給各國的宏觀經濟帶來很大衝擊,也使能源安全成為經濟安全的重要內容。從中國看,國內能源自給能力不足、能源獲取性成本上升、大量使用煤炭資源產生環境惡化問題,直接威脅著經濟安全。2006~2008年中國石油安全指標測度結果顯示,總體上石油安全性略有上升,其中石油消費強度和消費增長速度有所降低,運輸通道可靠性增強,儲量接替率提高,戰略石油儲備天數增加,石油進口來源地增多;但是,石油進口集中度提高,儲采比不斷下降,價格波動逐年增大。此外,石油進口依存度、戰略石油儲備度、能源可轉換與替代度仍處於“不安全”狀況。本章認為實現石油安全乃至經濟安全的根本之路是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實現“能源—環境—經濟”的協調發展。

§§第七章 國際油價變動趨勢及對策